人才培养“零时差” 深职大产教融合锻造“技能尖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3:12 1

摘要:在8月举行的首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会议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大疆公司的合作成为亮点。双方宣布,将通过共同举办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会议等重要活动,掀开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

在8月举行的首届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会议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大疆公司的合作成为亮点。双方宣布,将通过共同举办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会议等重要活动,掀开校企协同育人新篇章。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是实现高校与产业共生共长的关键途径。而这,正是深职大自建校起坚守的育人方向。

学生进行移动抓取机器人项目设计。(深职大供图)

深职大毗邻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深职大供图)

衔特区使命而立:32载改革步履铸就职教标杆

1993年,改革开放春风正劲,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应运而生。自诞生起,学校便刻下“职教本色”与“深圳基因”,将国家战略与城市需求熔铸于办学血脉。

2006年,这所未满13岁的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2019年,在被称为高职界“双一流”的“双高计划”名单中,深职院是首批高水平学校A档建设单位之一。2023年,这所敢于拓荒领跑的学校,再次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成为教育部印发实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来,全国第一所以优质“双高”学校为基础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驶入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衔使命而生,答时代之问。深谙“职业教育随产业而生,因产业而兴”的道理,深职大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区域产业基础,坚持将产业链需求作为办学逻辑起点,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的核心,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深职大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说。

为弥合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鸿沟,深职大首创并深化校企“九个共同”,打通专业内涵与产业发展、课程更新与技术创新、教学资源与应用场景的堵点;紧扣制造强国战略、广东省“制造业当家”战略,精准布局15个专业群,与企业共建8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3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面向企业需求建立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覆盖上千家中小企业;围绕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华星光电、海普瑞等企业共建3个生产性实训中心。

除了向合作企业要“需求晴雨表”,深职大还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2023年,由深职大牵头的深圳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头部企业力量,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组建跨行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探索“职教助推产业,产业反哺职教”的共生范式。

随着“双高计划”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持续推进,站在浪潮之尖的深职人,沿袭创校初期务实的精神,为技能型大学服务强国建设写下“深职方案”。

专业群链式生长:产业脉搏跳动在课堂一线

还是高中生的陈静彤第一次来到深职大,就被先进的实训设备和真实的项目案例吸引,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到这里。今年9月,她将如愿以偿迈进梦中情校。“我希望能在一所紧密对接产业前沿的大学里学习,实操尖端自动化设备,参与真实企业项目。而考进深职大,这些都能实现。”

她的选择代表了众多考生的心声。今年,深职大在本科招生计划翻倍的情况下,省内外物理、历史类录取的考生均100%超特控线,物理类600分以上考生有10人。高分学生加入的背后,是对“真刀真枪”实战力的渴望。如何兑现育人承诺?深职大的答案直指产业核心——

专业动态匹配产业。今年,深职大新增9个本科招生专业,目前,全校本科专业达26个、专科专业84个,所有专业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深圳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

课程对标岗位能力。学校课程设计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实现授课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学院扎根龙头企业。新增专业所在学院,均与本领域龙头企业或知名行业协会建立了特色产业学院或产教联盟。比如,计算机应用工程专业所在学院与优必选、大疆、科大讯飞等一流企业实现深度合作;药学专业联合了国药集团、华润三九、华大基因等150余家企业,组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教联盟”。同时,学校还与华为强强联手,将华为认证课程体系融入专业培养体系。通过深度融合,企业先进技术与理念及时融入教学;

专业亦有“生死线”。有些专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内涵重复度较高、转型升级效果不佳、学生就业率不高,就会面临关停并转,极大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

从专业建设到技能赛场,从标准制定到技术研发,从实训车间到产业一线,深职大产教融合的经验被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借鉴推广,其“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理实融通、能力本位”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让深职大稳稳站在职业本科高考志愿的第一序列。

“双师型”黄金战队:课堂走出的产业行家

产业平台已筑,谁来执鞭育人?目前,学校拥有专任教师1600余人,博士占比超半数,45%的教师进入企业挂岗工作,形成了一支“真懂产业、能教能研”的“双师型”黄金队伍。

每年暑假,生物医药粤港澳生产性实践基地的教师便会化身“产业学徒”,深入企业进修一个月。“行业迭代以日计算,仅靠书本和经验教书无异于刻舟求剑。”药学专业主任刘然介绍,“新教师须脱产学习一学期,考核合格方能授课;其他教师每年需赴企业进修1个月,在真实岗位更新技能库。”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了专业感知产业脉搏的精度。深职大依托特色产业学院、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每年组织全体专任教师开展“千企大调研”,形成“四张清单”,即代表性企业清单、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核心岗位清单、核心产品清单,精准把脉产业跃迁,并将产业调研结果融入专业课程中。同时,学校还与头部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有组织地选派教师进车间、上一线,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创新团队,提升教师技术创新能力,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这样的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深职大有2个,省级教师创新团队有14个。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为主型教师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打造金课;技术服务型教师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开展技术创新。

产业“行家”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在生物医药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一台台企业真实使用的生产设备正在运作,操作机器的有校外研究员,也有深职大的学生。据了解,深职大的实践基地均以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为标准,基于真任务、真场景、真流程、真产品设计实训项目,构建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实习实训体系。这种健全的互兼互聘机制,打通了校企人才流动壁垒,实现了校企人才、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用。

随着校外研究员走进学校,与师生一起开展企业研发,通过项目直接被企业录取的学生越来越多。“鸿蒙精英班”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课堂,华为工程师驻校授课,五年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600余名高技能人才。“比亚迪精英班”工程师坦言:“我们从课程开发阶段介入,让学生毕业即完成‘学生’到‘员工’的无感切换。”

所学即所需:深职大学子的“三级跳”

今年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最关注项目的满意度TOP20高校中,深职大上榜18次,在“提供充足且对口的就业信息”等8个项目中位列全国第一。近三年,深职大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率超92%,超27%的学生入职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名企,学生总体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持续高位运行。毕业生的“抢手”程度,成为深职大产教融合最有力的注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梁健康,今年7月毕业后,即将在香港中电源动集团上岗,成为香港机场的一名项目工程师,负责现场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在校参与过实训中心两个项目,学到的技能可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快速融入团队和项目。”梁健康表示,“通过实训,我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动化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定位求职目标,这些经验对企业招聘来说极具吸引力。”

和梁健康一样,深职大的学生在学习阶段积累实践经验,毕业后“零时差”对接企业岗位。比如在大疆创新无人机特色产业学院,大二学生就能熟悉大疆无人机的产品和相关技术,在校期间掌握智能制造产线调试、工业互联网运维等前沿技能;在数字印刷工程专业与深圳裕同科技共建的“裕同图文传播学院”,学生学习期间就参与到实际项目,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深受企业青睐。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李定国,因实习期表现突出,实习单位给深职大送来了一封表扬信。“我参加了鸿蒙精英班课程,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与3位同学共同获得了中软国际面试机会并成功入职,成为软件测试工程师。今年2月,我正式接手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以专业素养与责任心赢得了业务方认可,收获表扬信。”据悉,鉴于李定国在项目中的突出表现,公司决定委任他负责该项目的各项事宜。

实训即战场、毕业即上岗、求职即收获,在学校强力赋能下,深职大学子在校期间就完成了从“练”到“订”再到“收”的完美三级跳,产业也得到了一批又一批“上手快、能攻坚”的“技能尖兵”。

从南海之滨的职教新苗,到引领全国的产教融合标杆,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节点,深职大以“敢闯敢试”的基因书写产教融合新范式。当教育脉搏与产业心跳共振,技能人才便能成为驱动城市向上的最强引擎。

来源:读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