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叙事创新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2:57 5

摘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根植于独特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从全球视角看,纽约凭借荷兰商贸传统孕育出多元文化,继而发展出“梧桐树下的绅士银行家”文化,最终形成以自由、创新、投机和冒险为核心的华尔街精神,彰显出文化内核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根植于独特的文化积淀与历史传承。从全球视角看,纽约凭借荷兰商贸传统孕育出多元文化,继而发展出“梧桐树下的绅士银行家”文化,最终形成以自由、创新、投机和冒险为核心的华尔街精神,彰显出文化内核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2025年6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同样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应通过文化叙事创新,不断完善金融文化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搭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故事”叙事工坊

首先,系统梳理具有鲜明文化辨识度的金融发展故事,着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故事库”。上海金融自古便繁荣兴盛,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底蕴,从近代“南北钱庄共融、华洋金融并存”到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化转型,上海始终是中外金融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深入挖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重要历史节点,系统呈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多渠道征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创新、金融“输血”科创高地等本地素材,将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神,转化为全球受众易理解的叙事内容,切实提升上海城市金融品牌的国际辨识度和影响力。

其次,塑造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金融人物和企业故事,丰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叙事维度。金融人物和标志性企业是城市品牌的鲜活代表,既能够生动展现城市文化精神,也能提升外界对上海金融软实力的认同感。依托“叙事工坊”,报道梳理上海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事迹,让更多行业一线故事成为上海金融中心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持续完善扩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品牌的内容库。

最后,加强对上海优质营商环境的全球宣传,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金融发展新形象。优质营商环境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投资者和人才的重要保障,依托“叙事工坊”设立营商环境宣传专栏,动态发布上海在金融改革、制度创新和国际规则对接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展示案例。通过举办“落地上海一月体验营”等沉浸式活动,向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展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政策透明度、金融服务便利性与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增强上海金融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的国际知名度。

构建多层次金融文化传播体系

首先,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文化传播内容体系。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受众涵盖境内外企业、海内外投资者和普通市民等多种类型。通过细分受众、精准推送传播内容,确保各类群体能够接受并深刻理解契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文化信息,增强社会认同感。如面向企业群体,重点推介上海的金融政策和监管文化,增强企业落地上海发展的投资信心;针对境内外投资者,应突出展现上海的金融服务意识和法治配套保障,提升其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的信心;对于普通市民,应加强金融知识普及、风险意识教育和投资权益保护的宣传。

其次,实现线上线下、国内国际的全渠道覆盖,打造多元立体的金融文化传播渠道。借助权威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通过发布金融政策解读、金融文化历史渊源等内容,持续塑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品牌形象。同时,积极布局短视频、社交平台、直播等新兴渠道,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金融文化产品。例如,鼓励国外知名企业家和投资者,通过社交媒体主动分享他们在上海自贸区投资经营、或在陆家嘴金融城开展金融业务的真实体验,将上海的金融创新氛围、政策透明度以及国际化营商环境生动展现给全球受众,并借助国际主流媒体提升上海金融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推动金融文化“走出去”。

最后,重视跨文化理解和国际受众认知习惯,创新金融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方式,着力消除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障碍。要避免生硬翻译与专业术语堆砌,积极引入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的语言体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上海的金融实践。例如,可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议题,强化金融文化传播内容的故事化设计,将抽象的金融创新和改革举措具象化为全球受众易于理解的企业跨国发展、人物成长经历等鲜活案例,以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全球受众讲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故事”,切实提升国际受众对上海金融文化的直观理解。

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致力于打造上海最具标志性的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图为焕然一新的老市府大楼。本报记者 袁婧摄

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品牌

一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品牌战略规划。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品牌定位、核心价值和形象识别体系。结合上海金融业的历史底蕴、文化特质以及科技创新等特色元素,设计一套具有全球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和品牌口号。例如,可以结合黄浦江、海派建筑、金融地标等本地元素,开发具有鲜明辨识度的LOGO和视觉宣传手册,通过注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关品牌,统一品牌形象的国际输出。同时,明确规定带有特定标识的产品将获得制度和政策保障,进一步加深全球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品牌的认同。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品牌与市场连接能力,着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品牌的持续生命力。围绕绿色金融、数字货币、自由贸易账户等突破性金融实践,开展品牌叙事,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新兴金融技术和金融文化理念的试验场,不断增强品牌的活力和成长性。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知名智库和学术机构深度合作,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品牌观点与金融案例,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始终处于国际对话的核心位置,真正实现品牌自我更新与全球市场前沿同频共振。

推进国际金融人才队伍文化建设

首先,提升国内外金融人才对上海金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引导金融从业者深入了解并认同上海的金融历史与城市文化。对于在沪金融从业人员,可依托各类党群组织,通过金融文化讲堂、城市文化探访和历史地标实地考察等活动,帮助其了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营造“人以城为荣、城因人而兴”的良性发展氛围。针对全球大学生群体,可设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暑期体验营”,开放金融机构、交易所、创新园区等地的参访交流机会,安排金融历史讲座和机构实践体验,打造沉浸式金融文化体验场景。

其次,培养一批兼具专业金融素养与创新表达能力的财经“UP主”和“博主”。鼓励他们围绕最新政策、科技金融创新、绿色金融实践等主题,以专业且通俗的表达方式,创作互动性强、富有感染力的短视频和公众号图文内容。联合知名视频平台推出“上海金融UP主计划”,集中打造一批品牌突出、影响力强的金融文化账号,推动上海金融文化内涵真正“破圈”传播,吸引更多年轻群体主动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链接】上海金融文化的三重底色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这三者共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和创新活力,有力推动了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

江南文化底蕴:涵养市场经济理念

得益于便利的水路交通,江南地区自古商贸繁荣,居民在频繁的商品交换中逐步形成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上海自唐代起就已依靠商品贸易繁荣兴盛。唐宋时期,位于现今上海市青浦区的华亭县青龙镇,凭借其控江连海的区位优势,成为内河转口贸易的重要节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港口,与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古国)、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国家均保持频繁贸易往来。元代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进一步推动了对外贸易制度发展,使上海逐步发展为“蕃商云集”的国际贸易大港。

江南文化不仅孕育了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更滋养了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金融家,他们积极探索先进的金融制度和创新工具,不断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近代以“北四行”为代表的华资银行总行南迁上海,直接促成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其中,四行总经理均为江南人士。此外,金城银行与中南银行联合投资的新型资产管理公司——诚孚信托公司,成功化解了亏损纱厂的债务问题,有效重振了上海实业经济。

海派文化气质:激发金融创新活力

在海派文化氛围影响下,上海通过金融创新与市场开放,持续推动金融中心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申报》自1882年起每日刊载股票行情,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证券信息服务。至20世纪初上海已成为远东地区的重要金融枢纽,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境内外投资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海派文化所蕴含的创新活力和开放精神,持续引领上海深化对外开放,显著提升了上海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诞生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此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994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9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1999年)、上海黄金交易所(2002年)等相继成立,上海逐步形成了涵盖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多个领域的全球化金融要素市场。近年来,“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正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基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写下新的浓重一笔。

红色文化洗礼:传承红色金融精神

回顾历史,上海金融从业者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担当,积极融入民族解放事业,有力推动了金融行业服务国家大局的自主意识形成。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涌现出一批具有红色文化特质的金融组织,如金融从业者组建“银联”“保联”“钱联”等群众组织,通过募集资金和转移物资,积极支援新四军等抗日力量,有效保障了革命资金供应。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增强了金融体系在复杂局势下的风险应对能力,使上海金融中心始终保持稳定与韧性。解放战争期间,以上海“广大华行”“鼎元钱庄”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党组织的号召和引导下,积极参与资金调度,保障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之间的资金流通。此外,解放初期,为应对恶性通货膨胀,上海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金融市场调控和货币政策创新等举措,打赢“银元之战”,成功维护了上海的金融秩序。

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担当、服务大局的红色文化基因,已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精神支撑。上海在金融改革试点中作出重要贡献,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成为中国金融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例如,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临港新片区落地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等系列全国首创性金融制度。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陈瑜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