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天眼查信息,成立于2016年的英发睿能是一家集“研、产、销”于一体的光伏电池片制造企业,该公司隶属于英发集团,注册资本3.87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发玉。
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近日,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英发睿能”)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信建投国际、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根据天眼查信息,成立于2016年的英发睿能是一家集“研、产、销”于一体的光伏电池片制造企业,该公司隶属于英发集团,注册资本3.87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发玉。
虽然英发睿能成立时间不足十年,但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发布的报告,2024年前五大电池片供应商的全球总出货量为162.8GW,英发睿能为前五大企业中唯一一家新上榜企业,位列第四。
作为近两年活跃在行业中的“新秀”,英发睿能的资本市场布局显然已经慢人一步,叠加光伏行业的结构性过剩压力,以及自身的业绩波动问题,英发睿能的上市之路注定将面临不少坎坷。
一、位居全球第三,专注光伏电池片领域
据招股书介绍,英发睿能自成立起便坚持专一化战略,专注于光伏电池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销往全球市场的产品覆盖P型和N型电池片。
英发睿能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北极星杯”年度影响力光伏电池品牌、PVBL2023最具成长力的光伏品牌,参与编制了中国行业内多项标准;其电池片产品也通过了法国碳足迹认证、德国南德认证。
目前,英发睿能分别在四川宜宾、安徽天长、四川绵阳以及印度尼西亚拥有四个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4月末,该公司的N型TOPCon电池片年产能达32.7GW,且产能均已转化为市场主流的182mm型号及以上大尺寸电池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按2024年的出货量计,英发睿能凭借18.1GW的N型TOPCon光伏电池片外部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市场份额约14.7%,已在全球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
英发睿能的全球光伏研发中心专注于N型xBC电池片及其他尖端技术的研发,包括双面多晶电池片创新、基于PECVD的BC工艺开发、替代光阻的激光生产工艺以及钙钛矿叠层技术的进步,并已储备下一代钙钛矿电池片技术。
英发睿能称,其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推动了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提升。截至2025年6月末,该公司的N型TOPCon电池片量产测试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7.1%,这一数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接近28.7%的理论极限效率。
在N型TOPCon电池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基础上,英发睿能还布局新一代N型xBC电池片技术路线,于2025年实现首期6.0GW的N型xBC电池片生产线试生产,并在8月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化N型xBC电池片的光伏电池片专业化制造商。
另据InfoLink Consulting的最新数据,2025上半年前五大电池片供货商的全球总出货量约87.8GW,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约12.5%,其中英发睿能超越捷泰科技,登上行业第三的宝座,称得上是业内“黑马”。
二、业绩波动明显,穿越产品转型阵痛
不过从业绩的角度出发可知,英发睿能经历了一段负重前行的转型“阵痛期”。该公司的收入曾由2022年的56.43亿元翻倍增长至2023年的104.94亿元;同期分别实现净利润3.50亿元、4.10亿元,呈稳中有增态势。
但进入2024年后,英发睿能的业绩光速“变脸”,不仅收入同比下滑58.5%至43.59亿元,毛利润、净利润更是出现了由盈转亏的情况,分别为-3.22亿元、-8.64亿元,毛利率也同比减少16.2个百分点至-7.4%。
英发睿能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上述业绩变化与其原有P型PERC电池产线停产息息相关。该公司在2024年9月主动关停了安徽天长基地的P型PERC电池片生产线,并清理所有P型PERC电池存货,不再确认相关收入。
这背后,是英发睿能将产品结构由P型转向N型的战略转型选择。一方面,P型PERC电池片的平均售价已同比下滑62.7%至0.25元/瓦,创收能力趋弱;另一方面,TOPCon逐渐取代PERC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产品,市场需求显著增长。
具体来看,英发睿能的P型PERC电池片的收入由2023年96.46亿元骤降至2024年的6.0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由91.9%降至13.8%。2025年前四个月,该公司的产品收入中已经没有P型PERC电池片的身影。
相比之下,英发睿能的N型TOPCon电池片的收入则由2023年的7.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5.40亿元,占比也迅速从2023年的7.1%上升到2024年的81.2%,2025年前四个月进一步达到95.5%的新高。
得益于N型TOPCon电池片的拉动,英发睿能的总收入由2024年前4个月的11.40亿元增长111.2%至2025年同期的24.08亿元;盈利能力也从-1.97亿元的亏损中恢复过来,2025年前四个月实现净利润3.55亿元。
三、募资海外建厂,光伏行业荆棘丛生
本次冲刺港股IPO,英发睿能计划将募资总额中的约60.6%用于建立及升级印尼基地,约30.4%用于研发适用于开发光伏电池片产品的先进技术、提升及优化国内及海外销售渠道,约9.1%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招股书显示,英发睿能于2024年建成印度尼西亚制造基地,并将其视为辐射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重要枢纽。该公司称这一布局不仅能降低物流成本,还可通过贴近东南亚新兴市场,增强其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能力。
2022年、2023年、2024年度和2025年前4个月,英发睿能来自印度、美国和越南等海外市场的收入分别为1.83亿元、3.42亿元、4.68亿元和5.90亿元,占比由2022年末的3.2%增至2025年4月末的24.5%,市场布局趋于多元。
英发睿能透露,该公司的印尼基地(二期)的设计总建筑面积为77702平方米,设计最高年产能为3GW,二期工程设计包括五条额外的生产线,将用于生产N型TOPCon电池片,以加强其全球生产能力,提高供应链韧性。
在英发睿能看来,这种地理上的临近优势有望减少运输前置时间及成本、精简物流并提高服务响应能力,帮助该公司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客户在产能布局、技术规格及当地服务交付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接近主要国际客户群。
不过,纵观光伏电池片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虽然在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用电需求增加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快速增长,但光伏全产业链短期内仍面临着产能过剩与价格内卷压力。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由2020年的148.7GW增长至2024年的605.4GW,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2.0%;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171.2GW,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11.1%,增幅已明显放缓。
换句话说,如果英发睿能下游的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不足以消化新增产能,将导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该公司的产品价格和盈利能力。如何在寒冬中找到破冰之道,无疑是市场留给英发睿能IPO的一大考题。
来源:贝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