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我跟着团队调研了‘运河四大都市’的现代发展差异,每一步都像给专业知识‘充了电’!”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张慧怡攥着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笔记,语气里满是收获。这个夏天,她和该校10余名师生用5天时间调研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四城的大运河文
中国旅游报记者 王诗培
“今年我跟着团队调研了‘运河四大都市’的现代发展差异,每一步都像给专业知识‘充了电’!”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学生张慧怡攥着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笔记,语气里满是收获。这个夏天,她和该校10余名师生用5天时间调研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四城的大运河文化,在运河岸边的实践里探寻历史脉络、感悟文化传承,解锁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暑期实践从不是简单的“校外打卡”,而是高校连通课堂与社会的重要纽带。从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到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从扎根基层历练到助力地方发展,各地高校正通过特色暑期课堂,让学子们在实干中长本领、明方向,也为文化和旅游行业注入青春活力。
解锁“课堂外的知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瘦西湖的游船上,一曲扬州民歌悠悠响起。唱歌的是江苏旅游职业学院2021届毕业生朱宁心,如今她已是瘦西湖的三星级导游;船舱里,学弟学妹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学姐不光讲扬州的历史,还教我们怎么把文化故事讲得有意思,这比课本上的导游技巧实用多了!”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学生乔晓雪说。
这是江苏旅游职业学院连续第四年开展大运河文化主题社会实践。今年,师生们走进淮安运河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4座城市文博场馆,用“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串起大运河的历史。“原来我家就在运河边上!”“这段内容,居然在所有博物馆里都提到了……”参观时,学生们的小声讨论让带队老师秦雨很有感触:“我们就是想让学生主动找到自己和大运河文化的联系,这种自发的文化联结,才是实践的意义所在。”
而在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暑期实践则让学生们走进传统村落,在探寻村落风貌、梳理红色资源中,读懂红色文化的传承意义。
在桂林市阳朔古座塘村、旧县村,桂林旅游学院传统村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调研实践队,在老师熊敬锘的带领下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专业所学和乡村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古座塘村有600多年的历史,曾是漓江水路驿站,更因临阳联队抗战故事承载红色记忆。实践队队员紧跟讲解员,认真聆听临阳联队抗战事迹。他们还走进村民家,听村民讲村子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
熊敬锘说:“实践队不只是参观文化景点,更要学习了解两地红色旅游和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来说,这次实践也让理论知识和乡村振兴的需求接上了轨,让专业学习真正‘落地生根’。”
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
“北庭故城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做得很好,但游客互动性不足、知名度不够,我们建议增加沉浸式体验项目,并更好地宣传北庭文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丝路同源·山海交响”调研实践队忙着完善调研报告。今年7月,他们用1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北庭故城遗址、车师古道的文旅资源普查,以及文旅宣传推广等工作。
“以前总觉得新疆很远,这次来才发现这儿有好多宝藏资源。”实践队成员、2024级旅游管理硕士白洋颍翔说,实践不仅让他学会用专业工具做资源评估,更让他有了到新疆工作的想法。
这样的“实践赋能”,源于厦门大学推行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导向学习)教学实践创新模式。“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近年来探索PBL模式,就是希望通过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课程理论讲授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副主任郑伟民说。
厦门大学的实践还聚焦“长效帮扶”。去年,通过厦门大学毕业生、新疆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干部谢日那义·斯马义牵线,管理学院已和昌吉州合作开展了乡村旅游规划。“今年,我们又完成了北庭故城遗址的视频推广,并提交给厦门援疆指挥部。”郑伟民说,学校的实践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想帮地方梳理实现长久发展的思路。
同样用专业助力地方文旅发展的,还有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商务学院的学生们。他们的暑期实践紧扣“百千万工程”,让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练真本事”。
在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马石村,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商务学院“艺农兴乡”实践团的学生们忙着完善“藿小兴”IP形象设计。“马石村正在搞藿香产业,我们把石马镇的客家风情和藿香的药用价值融在一起,设计了这个IP‘藿小兴’,希望能帮助当地打出知名度。”实践团成员麦紫盈说。
“家人们快看!这是石马镇独有的高山古法茶油!”在石马镇,另一支旅游商务学院实践团的学生们正忙着电商直播。直播时,学生们偶尔插几句客家话、潮汕话拉近距离,也会切换成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介绍产品,显露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商务素养。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旅游商务学院副院长吴源介绍,学校将暑期实践和日常课程紧密结合。“我们要求实践课程占比不低于50%,就是想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避免‘毕业就脱节’。”
打开就业视野
“我们高职学生学制只有3年,暑期实践就是要帮他们找准位置,提前对接行业需求。”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吴飙说,参加过实践课堂的学生都发展得不错,比如朱宁心,工作之余还主动回来带学弟学妹,“我们想让学生看到就业前景,也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心。”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博士吴轩雯补充,实践课堂还直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今年我们有3名学生在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学旅行赛项高职组中拿了一等奖,其中2人参加过大运河文化主题社会实践。”
郑伟民认为,暑期实践能帮学生“打开就业视野”。“以前内地学生很少会考虑去新疆工作,但今年参与新疆调研实践的学生中有6人说以后想去新疆做文旅或扶贫工作。”实践让学生看到了行业需求,也明确了自己的优势,“比如学旅游规划的学生,发现边疆需要这类人才,就有了清晰的职业方向,这比在课堂上单纯‘讲就业’管用多了”。
吴源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分享:“我们每年都会去走访景区、旅行社、研学企业,把行业的新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她透露,今年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达95.6%,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更是达到100%,“企业反馈‘学生上手快’,这和暑期实践的锻炼分不开,参加过直播助农的学生,面试时能直接讲自己的经历,比简历上写‘熟练掌握技能’有说服力多了”。
从运河畔的文化探寻,到乡村里的振兴实践,再到企业中的问题解决,高校暑期课堂正让青春在“实干”中绽放光芒。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