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丨昆仑紫瓜戴绿帽——矮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1:03 1

摘要:提到矮瓜,似乎很陌生,但是说到茄子难以寻到对它陌生或者不怀好感的人。矮瓜是茄子的别称。无论是红烧茄子的鲜美,酱焖茄子的醇厚,抑或地三鲜中茄子的绵软,每一种茄子的烹饪手法,都会令人垂涎欲滴。茄子虽为寻常食材,却也是罕见的紫色蔬菜之一。尽管外观人人熟悉,但对它深入

别 称:茄子,吊菜籽,落苏。

功 效:活血化瘀、利尿消肿

提到矮瓜,似乎很陌生,但是说到茄子难以寻到对它陌生或者不怀好感的人。矮瓜是茄子的别称。无论是红烧茄子的鲜美,酱焖茄子的醇厚,抑或地三鲜中茄子的绵软,每一种茄子的烹饪手法,都会令人垂涎欲滴。茄子虽为寻常食材,却也是罕见的紫色蔬菜之一。尽管外观人人熟悉,但对它深入了解者,却寥寥无几。

茄子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如今并非野生植物。尽管它属于植物界的一员,但因普遍性,它在我的生活世界中,似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食材。然而,在单位组织的团建中,发生了一件让我颇感费解的事情。一位与我同龄的同事,竟然指着茄子秧惊讶地问:“快看,那是什么植物?”她那疑惑的神情,仿佛发现了一个未知的新世界,一时间,我却不知如何回应她。

这位同事,她在省城出生并长大,父母都是高知。在我眼中,她是城里的孩子,命运的宠儿。而我,在山里出生长大,我与她,似乎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自豪。至少,我认识茄秧,还有菜园里其他的新芽和枯叶。虽然我曾因自己在山里出生,而感到自卑,但在同事对茄秧的疑问时,我更加挚爱生我养我的山林。

中国对茄子的栽培拥有悠久的历史,约四千年前,茄子作为蔬菜,就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地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印度,此地是茄子最早被驯化的区域。普遍认为,中国是继印度之后,是茄子第二起源地。最初,茄子的形态类似鸡蛋,味道苦涩,被称作“种植蛋”或“蛋果”。那时,人们将其视作瓜果类。在印度,至今仍可见到茄子的野生种类和近亲品种。茄子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与驯化,口感得到了显著提升,果实也变得更为硕大。茄子传入中国的同时,从中世纪开始,传到了非洲、美洲和欧洲,茄子栽培相当普及。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栽培的茄子是圆形,与野生形态相似;到了元代,才培育出长形茄子。在中国古代植物学著作中,有关茄子的记载可寻。西晋植物学家嵇含在他的著作《南方草木状》中提及,在华南地区生长着一种茄树,这是中国关于茄子的最早记录。到了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当时中国南北各地种植的茄子中,除了常见的紫茄、白茄、水茄之外,江南地区还种植藤茄。

茄子传入中国后,有了一个全新的名称。据传,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品尝茄子后,对其独特的色彩,还有味道印象深刻。由于茄子多为紫色,显得奇异而美丽,杨广便赋予它新名——“昆仑紫瓜”。自那时起,在隋代的官方文献和民间交流中,茄子便广泛被称为“昆味”。后来又以“昆仑”命名茄子,为何会这样命名呢?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将南洋一些国家称为“昆仑”,而茄子正是从被称为“昆仑”的南洋地区传入中国。因此,茄子才被冠以“昆仑”之名,这反映当时人们对地理和文化的认知,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与南洋地区之间的交流。

在唐代晚期,茄子尚未成为普遍栽培的蔬菜,它属于罕见的“外来果蔬”,因此在当时颇受珍视。当时,茄子又被人们称为“落苏”。关于“落苏”的称谓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唐代时期,稀有白茄品种从泰国引入中国。在佛教文献中,有关于乳生酪、酪成酥的记载,其中“酥”指的是乳制品的精华。白茄烹熟之后,质地变得酥软,色泽也与乳制品相似,故而中国的僧侣,将它与乳制品的精华相提并论,戏称其为“酪酥”。随时间推移,此名在民间流传中逐渐演变,最终由“酪酥”演变为“酪苏”或“落苏”。随后,人们也将其他颜色的茄子统称为“落苏”。关于“落苏”名称的由来,还另有一传说,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君钱镠之子天生残疾,为避免触犯吴王的忌讳,百姓依据茄子味道与“酪酥”相似的特点,将茄子改称为“酪苏”。

茄子是充满故事的植物,它的形态与结构也显得独特非凡。它身披深邃的紫色外衣,宛如一位身着华贵紫袍的贵族,顶端佩戴一顶绿色小帽,这样的搭配,使它在众多蔬菜中独树一帜,成为植物中名副其实的佼佼者。

茄子隶属于茄目茄科茄属,是一种直立分枝的草本至亚灌木植物,它的高度可达约一米。它的茎枝、叶柄及花梗均被一种特殊的星状柔毛所覆盖,这些柔毛或平贴于植物表面,或具有短柄。通常情况下,小枝也是紫色,而野生品种的茄子常带有皮刺。茄子的叶片较大,形状多变,有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顶端钝圆,基部不等,边缘浅波状或深波状圆裂。叶片表面,可见稀疏的星状柔毛,随着叶片老化,这些柔毛会逐渐脱落。茄子的花朵颇具特色,能孕花单独生长,毛被较为密集,授粉后,花朵常下垂。不孕花蝎尾状,与能孕花同时出现。它的萼片近似钟形,外覆星状柔毛和小皮刺,萼裂片披针形,先端尖锐,内面疏松地覆盖着星状柔毛。花冠呈辐射状,外侧星状毛被密集,内侧仅在裂片先端疏松地覆盖着星状柔毛。子房圆形,顶端密被星状毛,裂片为三角形;子房中部以下,被星状柔毛覆盖,柱头浅裂状。茄子的果实形状和大小变化极大,可为长形或圆形,色泽多样,包括白色、红色、紫色等多种颜色。

茄子生长旺盛,侧枝繁多,叶片生长迅速,尤其在气候适宜、肥料充足的情况下,植株生长尤为积极。然而,若植株过于密集,可能导致落花和果实腐烂。同时,果实色泽会变得暗淡。因此,适时修剪茄子叶片,可以提升茄子的产量。叶片作为植物制造和积累养分的关键器官,茄子叶片数量越多,制造和积累的养分自然越丰富。但是,叶片过多,也能引发新的问题,如影响植株的通风和透光性。此外,老叶和病叶,不仅自身制造养分能力低下,还可能成为病害传播的媒介。因此,及时摘除这些老叶和病叶,对于促进植株健康生长,提高果实产量极为有益。

茄子天然丽质,被誉为蔬菜界的贵族。自古以来,紫色就象征着神秘与尊贵,茄子作为紫色蔬果的代表之一,在六色食物金字塔中,占据重要地位。紫色蔬果和谷物,如紫茄子、紫洋葱、紫高粱米等,不仅外观吸引人,还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及多种矿物质元素。根据中医五色五脏理论,这类紫皮食物食用后,对肺脏起到特殊的保护。特别是紫色茄子,它不仅美味,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花青素、维生素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此外,茄子还含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每日适量食用蒸茄子,长期坚持,可有效缓解内痔出血,对缓解便秘也有一定的帮助。

茄子的根、茎、叶均有药用价值,常被用作收敛剂,有助于促进尿液排泄,它的叶片可作为麻醉剂使用,它的种子可制作消肿药,同时也可以作为刺激剂。根据《中药大辞典》的详细记载,茄子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种生物碱,例如葫芦巴碱、水苏碱、胆碱以及龙葵碱等。此外,茄皮中含有色素茄色甙和紫苏甙等。茄子在传统医学中,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肠风下血、热毒疮痛以及皮肤溃疡等。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茄子可以治疗寒热、五脏劳损以及温疾。茄子中维生素的含量非常高,每100克中,就含有维生素P750毫克,能够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提高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脆性和渗透性,从而有效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特别是紫色茄子,维生素含量更高,可以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增殖。茄子纤维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皂草甙,可降低胆固醇。国外学者提出的“降低胆固醇12法”中,食用茄子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茄子所含的B族维生素,对于缓解痛经、慢性胃炎以及肾炎水肿等症状,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同事对茄秧的陌生,起初让我难以理解。毕竟,茄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稀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逐渐变得释然。在我的眼中,装满了花花草草,那是大自然恩赐的美丽与生机。在同事眼里,或许呈现高楼大厦的景象,那是城市的繁华与忙碌。这种差异,恰恰映射出,每个人内心的世界,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陈凤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获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区60周年长白山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志愿者”称号。

来源:科普吉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