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未来的胜利:苏联的解体进程,从二战胜利之时就已经开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03:37 2

摘要:1945年5月,柏林会议大厦的屋顶上飘扬的红旗宣告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却也掩盖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苏联这个国家早已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流尽了鲜血。

1945年5月,柏林会议大厦的屋顶上飘扬的红旗宣告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却也掩盖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苏联这个国家早已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流尽了鲜血。

许多人以为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对抗是一场辉煌的逆袭,却很少人意识到,这场胜利的本质是一场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共同死亡”。

只不过纳粹德国的在1945年被埋葬,苏联的解体却被胜利的鲜花和此后短暂的辉煌所覆盖,直到四十五年后才真正发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详细捋一捋。

战争地图

斯大林在1936年7月—1938年10月间发动的的大清洗运动,让苏军指挥体系千疮百孔,5位元帅被杀了3位,15位集团军级司令被杀了13位,67位军长被杀了60位,199位师长被杀了136位,397位旅长被杀了221人..

要说军队的整个指挥层被包了饺子都不为过,这在世界史上都是未曾出现过的“战绩”,要是哪个国家能把另一个国家的军队打成这样,绝对是战神级别的存在,只可惜这是出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自我清洗。

经此一变,苏军在1939年出现了“排长指挥营、营长指挥师”的荒唐怪象;新提拔者往往不敢独立决策,凡事请示斯大林,指挥链条迟滞僵化;许多师级单位缺乏无线电设备,士兵甚至用旗语传递命令...一支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军队硬生生被拖回了一战水平。

1939 苏芬战争时,90万苏军对300万人口的芬兰,伤亡37万才惨胜,与其说是芬兰人英勇,不如说是苏联人自废武功。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被大清洗“砍掉”了大脑和脊梁的苏军,外加毫无准备的苏联高层,面对德军的“闪电战”,在西线防线上几乎一夜崩溃。

苏德开战第一周,苏军损失超过60万兵力,半年内,阵亡、被俘人数高达300万,仅仅一场基辅战役,就有66万苏军被围歼,堪称人类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围歼战。

这些数字背后是苏联整整一代青壮年的消亡,是苏联不得不用空间、时间和鲜血为这场政治浩劫买单的结果。

许多新兵训练不足一周便被送上前线,手持简陋的莫辛-纳甘步枪,甚至两人共用一把枪,以至于一名德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像麦秆一样倒下,却又像潮水般涌来。”

苏德战争

苏联在苏德战争开打之初就几乎损失了全部的常备正规军,这并非危言耸听,此后的苏联没有崩溃,并非因为其军事天赋或资源无限,而是因为它将人命视为可再生的消耗品。

1942年,苏联将征兵年龄下限降至17岁,上限提至50岁,甚至从古拉格劳改营释放囚犯组成“惩戒营”,并将这些人派往最危险的雷区开路。

二战的转折点出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此役过后,德军无力在东面战线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是二战胜利的曙光,然而对于这场战役,很少有人提及巷战中苏军的伤亡是德军的2倍以上。

朱可夫将军的命令“伏尔加河对岸没有陆地”意味着后退者死,士兵平均存活时间不足24小时,一座面粉厂反复易手28次,战后清理出的尸体需以吨位计算。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以雷区、反坦克壕和层层防御工事抵消德军装甲优势,但代价是首批冲锋的步兵伤亡率超过70%。

但是在热兵器时代,在炮弹和子弹的巨大杀伤力下,苏联仅靠人命填充战线还远远不够,关键时刻,盟军通过北极航线与波斯走廊向苏联输送了超过1.8万架飞机、1.2万辆坦克和42万辆卡车。

美国提供的斯帕姆罐头、高辛烷值航空燃油、甚至军靴皮革,成了苏军维持战斗力的基石,朱可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坦言:“没有美国的运输车辆,我们甚至无法组织大规模机动战。”

这模式,这像不像现在美国人大打的“代理人”战争的做法:他们出钱出武器,代理人们拿命去拼,快要胜利的时候,美国人再下场收割果实。

二战时候美国也是这么做的,按现在西方的宣传,二战是美国打赢的,但现实是苏联伤亡了2980万军队(死亡约 1150万),牺牲了1700万平民,拼没了全国将近15%的人口,消耗了 830万德军(占德军二战总损失的73%)才止住了德军的攻势,不然靠着法兰西的投降和英格兰的列克星敦大溃败,能够拦住德军的钢铁洪流?

美国靠着卖军火大发横财后,在战争快结束了来一个“诺曼底登陆”就成了二战的救世主?历史需要被正视,这是后话了,一时没忍住,写多了。

攻占柏林

1945年在二战胜利后,苏联男性人口比战前减少28%,在农村几乎看不到青壮年,战争中损失了1700座城市、7万个村庄,但比物质破坏更致命的是人口结构的彻底崩塌:1946年苏联男女比例仅为1:2.7,许多村庄只剩妇女与老人。

而且战后为了发展工业化,集体农庄的农民吃着树皮草根,却还要被迫上交最后一粒粮食,因为苏联需要外汇购买工业设备,在没有外部殖民地掠夺的情况下,内部的自我生血就成了工业化唯一的道路,遥远的东方也曾出现过相似的道路,只是高层英明决策,未出现苏联这种情况。

二战胜利没有给苏联的老百姓带来任何喘息的机会,为了应对西方冷战的步步紧逼,斯大林将战后资源全部投入军工体系:核武器、重型坦克、远程轰炸机……1950年苏联军费占财政支出25%,而民生支出仅占到3%,这巨大的差距一度让人怀疑,但是你没看错。

商店的货架上经常是空空如也,民众穿着打补丁的西装,却要为洲际导弹生产线欢呼,这种扭曲的优先级,成了苏联经济的癌变起点。

不仅霍霍国内老百姓,将苏联本土陷入“坦克与面包”的两难选择中,更将东欧小弟们变成自己野蛮生长的资源提取地,东德、匈牙利、捷克的民生工厂被迫为苏联生产军工部件。

整个“华约组织”在苏联的掌控下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悖论:越是扩军,民生越是凋敝。

勃列日涅夫时代,军工业占据GDP的20%,坦克飞机和大炮堆满了所有工厂,生产的弹药够打几次世界大战...然而超市排队买肉的人群却从凌晨等到天亮。

此时的西方世界在干嘛?他们在美国的主导下推行马歇尔计划,将135 亿美元(约等于现在的1,300–1,500 亿美元)砸向一片废墟的欧洲大地,让欧洲人民为美国欢呼,也让贫苦的苏联老百姓心生艳羡,裂痕就此慢慢打开。

直至阿富汗战争成的开始,这场耗时近10年战争耗资数百亿美元的战争,让数万苏联青年葬身异国山谷,成了压垮苏联这个庞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被不断掏空的国家,迟到了45年的棺材板终于要彻底盖上了。

苏联解体

1991年圣诞节,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时,人们才看清这个帝国的真实躯体:经济结构畸形到60%的工业与军工相关,轻工业几乎停滞;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生活困苦不堪...

苏联的悲剧不在于它输掉了冷战,而在于它赢下二战时,早已透支了所有未来。

那些举着红旗冲进柏林的士兵不会想到,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不是和平与繁荣,而是再生了一个为战争而生的畸形巨兽,它啃食了几代人的生命与梦想,最终在自我消耗中轰然倒塌。

四十五年的延迟解体,或许正是历史给予的残酷讽刺,因为苏联的崩溃,从二战胜利的那一刻便已开始。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