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云南省罗平县一女子因收运厨余垃圾喂猪被处罚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一女子王某收运厨余垃圾用于喂养自家生猪被举报,执法部门认为其行为违反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她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日前,云南省罗平县一女子因收运厨余垃圾喂猪被处罚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一女子王某收运厨余垃圾用于喂养自家生猪被举报,执法部门认为其行为违反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她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对此,不少网友疑惑:泔水喂猪是老传统,怎么就违法了?这件事看似小事,却关系到疫情防控、食品安全和农村生产习惯的转变,有必要细细道来。
首先,再强调一下这件事的背景是,自2025年8月1日起,罗平县开始实施厨余垃圾统一收运制度。每一次新规的落地,都意味着生产或者生活的习惯改变,传统与经验不是拒绝改变的理由。
的确,用泔水喂猪在农村曾是一种普遍做法,既节省饲料钱,又貌似环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未经处理的餐厨垃圾极易携带致病细菌、病毒。尤其是非洲猪瘟暴发后,泔水喂猪已成为疫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事实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早已明确禁止泔水喂猪——无论是《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还是《畜牧法》,都严格规定厨余垃圾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户不得直接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泔水饲喂家畜。再比如《山东省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置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
如今,发生在罗平的这件事,正是一次生动的“以案释法”。它以现实案例再次提醒人们:泔水喂猪不是小事,不但会导致人畜健康隐患,还构成违法。有些人可能觉得委屈:“一直这么喂,也没出过事。”可是,防疫不能靠侥幸,安全不能撞大运。
一旦疫情因泔水喂猪传播,整个区域的养殖业都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其损失远非节省一点饲料钱能比。而从更广的视角观察,泔水猪还可能携带抗生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最终通过肉类产品流向餐桌,威胁到更多人的健康。
当前,罗平县开始实施厨余垃圾统一收运,并进行无害化处置。这是一种进步,同时意味着政策落地需做好宣传和服务。执法部门在查处个案时,应该多做普法解释工作。而在更多场景下,可以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典型案例发布等形式,把法条变成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让罚则成为有温度的警示。
改变多年习惯不易,但事关安全容不得打马虎眼。从“泔水喂猪”到“统收统处”,不仅是养殖方式的转变,更是百姓认知、法治意识和公共责任的提升。而在乡村,通过一次处罚倘能彰显“以案释法”的现实价值,善莫大焉。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