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部金融版图中,重庆银行始终是难以忽视的存在。这家从37家城市信用社蜕变而来的区域性银行,凭借“A+H”股上市的资本布局与成渝经济圈的战略红利,一度被视为城商行转型的标杆。然而,当2025年半年报披露其个人银行业务出现4270万元亏损时,市场才惊觉这家“万亿
在西部金融版图中,重庆银行始终是难以忽视的存在。这家从37家城市信用社蜕变而来的区域性银行,凭借“A+H”股上市的资本布局与成渝经济圈的战略红利,一度被视为城商行转型的标杆。然而,当2025年半年报披露其个人银行业务出现4270万元亏损时,市场才惊觉这家“万亿资产俱乐部”预备成员的光环下,正隐藏着零售资产质量恶化的隐忧。
业绩冰火两重天:零售业务成最大失血点
重庆银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呈现明显分化: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4.79%至9833.65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至76.59亿元,净利润增长5.73%至33.94亿元。但个人银行业务的崩塌式下滑,成为整体业绩的刺眼瑕疵——该板块税前利润同比多亏4.7亿元,直接拖累整体盈利表现。
拆解数据可见,零售业务亏损并非源于收入端崩塌。2025年上半年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12.9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95亿元仅减少1.98亿元。真正吞噬利润的,是信用减值损失的暴增:同期入账的信用减值损失达19.15亿元,同比多出2.9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零售不良贷款的核销与拨备。
具体来看,零售贷款不良率从2024年6月末的2.71%升至3.01%,个人按揭贷款、经营贷、信用卡透支不良率分别上升0.72、1.28、1.05个百分点。尽管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增加53亿元至200.34亿元,且不良率下降0.19个百分点至1.89%,但这一改善被业内质疑为"规模稀释效应"——当消费贷基数快速扩大时,不良率可能因分母增大而暂时性下降,未来资产质量仍需观察。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在行业层面具有普遍性。2024年以来,多家银行因零售贷款不良暴露导致信用减值激增,但重庆银行的恶化速度尤为显著。其零售贷款不良率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核心资产的个人按揭贷款,在楼市低迷背景下也出现不良率攀升,暗示区域性风险可能正在累积。
万亿规模背后的质量隐忧
重庆银行的困境,折射出区域性银行在战略转型中的共性挑战。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老牌城商行,虽在2013年成为首家赴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2021年完成A+H股布局,但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却与同为西南地区的成都银行渐行渐远。
对比数据可见端倪:2023年成都银行营收217.02亿元、资产规模1.33万亿元,而重庆银行同期营收仅132.11亿元、资产规模8566亿元。尽管2024年重庆银行营收重回增长轨道至136.79亿元,但净息差持续收窄至1.35%,低于城商行1.38%的平均水平,显示其传统息差优势正在消退。
为应对挑战,重庆银行尝试通过非息收入突围。2024年其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6.74%,其中投资收益达23.62亿元,主要来自债券处置收益。但这种"投资驱动"模式难以持续,且可能加剧收益波动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贷款结构呈现"重对公、轻零售"特征——2024年公司贷款占比70%,零售贷款占比仅22%,这种结构在经济下行期更容易暴露风险。
合规问题同样如影随形。2024年重庆银行因信贷管理失职、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被罚200万元,分支机构累计被罚超480万元。更严峻的是,其高管层存在"超期服役"现象:副董事长黄汉兴自2015年任职至今,远超监管规定的7年轮岗期限;2025年副行长张松上任半年即辞职,暴露出管理层稳定性隐患。
面对多重压力,重庆银行正通过股东结构调整与资产处置谋求突围。2025年8月,重庆水投集团拟减持不超过5200万股,由重庆地产集团接盘,交易完成后国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集中。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股权调整,虽不改变实际控制人,但显示出地方政府对这家本土银行的支持力度不减。
在资产质量出清方面,重庆银行2025年挂牌转让重庆财信集团4.18亿元不良债权,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风险。但更根本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其2024年不良核销规模翻倍至30.49亿元,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45.08%,显示风险抵补能力增强,但零售贷款不良率攀升仍警示着转型的阵痛。
值得关注的是,重庆银行新任管理层正在推动战略调整。2024年上任的董事长杨秀明提出"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试图通过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但从目前效果看,零售贷款不良率不降反升,显示转型成效尚未显现。如何突破"重对公、轻零售"的路径依赖,构建差异化的零售服务体系,仍是其必须破解的难题。
站在万亿资产门槛前,重庆银行正经历着区域性银行转型的典型困境:既要应对净息差收窄的行业趋势,又要化解历史形成的零售贷款风险;既要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又要维持规模增长的市场预期。其股东结构调整、不良资产处置、数字化转型等举措,能否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或将决定这家西部城商行能否在"万亿俱乐部"中站稳脚跟。
来源:智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