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沙47年,竟然不是为了消灭沙漠,那是为了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6:06 2

摘要:然而,历经多年磨难,中国在治沙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可令人惊奇的是,中国治沙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消灭沙漠,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呢?

在人类与自然漫长的博弈中,沙漠,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始终是一道严峻的挑战。

对于许多国家而言,沙漠化带来的生态危机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威胁着生存与发展。

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东方大国,同样面临着沙漠化的困扰。

然而,历经多年磨难,中国在治沙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可令人惊奇的是,中国治沙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消灭沙漠,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呢?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回首往昔,北方大地时常被黄沙笼罩,沙尘暴肆虐时,遮天蔽日,黄沙弥漫,农田被掩埋,村庄被侵蚀,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据统计,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一度达2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

沙漠化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但中国没有向沙漠低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波澜壮阔的治沙之战悄然打响。

从1950年代开始,榆林地区就投身于治沙行动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人们没有退缩,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榆林地区森林覆盖率从0.9%奇迹般地升到33%,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挥洒的汗水与心血。

1978年,一项伟大的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这堪称中国治沙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该工程覆盖13省区、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42%,其目标是将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到15%。

多年来,“三北”工程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累计造林3014万公顷,治理沙化5亿亩,覆盖率达13.84%。

宁夏中卫建起153公里防沙带,成功逼退腾格里沙漠25公里,使得农田增产4%到10%,年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34万亿元。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见证了中国治沙的决心与成效。

在众多治沙成果中,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堪称典范。

毛乌素沙地横跨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沃土,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和气候因素,从唐代起逐渐恶化,到明清时期已沦为大漠。

新中国成立后,对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治沙人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用麦秆扎草方格固定沙丘,这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它能有效降低风速,固定流沙。

随后,种植耐旱的沙棘和杨树,让绿色在这片沙地上逐渐蔓延,在长期的治理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石光银从1984年起承包沙地,为了凑齐治沙的资金,他卖掉了家畜,带领众人植树建林带;殷玉珍从1985年结婚后,便在内蒙古乌审旗种下200多万棵树,治理了7万亩地。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治沙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治沙事业的执着。

如今,毛乌素沙地治理率高达93.24%,基本从流动沙丘状态转向固定,曾经的沙海,如今已绿意盎然,植被覆盖超30%,沙尘暴频率降了近一半。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过去沙埋庄稼的困境,转变为发展林下经济,居民收入逐渐稳定,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毛乌素沙地的成功治理,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治沙的巨大潜力,也为其他地区的治沙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逐渐成为治沙的重要力量,在宁夏中卫,研发出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将固沙寿命从1年延长至6年,大大提高了固沙效果和效率。

甘肃民勤建立的“光伏+治沙”模式更是创新之举,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使土地综合效益提升300%。

那么,既然中国在治沙方面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为何目的不是消灭沙漠呢?

其实,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自然组成部分,它有着自身的生态价值和功能。

治沙的核心并非改变自然地貌,而是控制人为活动导致的荒漠化,寻求人类与沙漠的和谐共生之道。

沙漠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这里的一些植物和动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适应了极端的环境,它们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盲目地消灭沙漠,可能会破坏整个生态链,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生态问题。

沙漠中的一些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在食物链中有着特定的位置,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治沙的目的是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沙漠化的扩张会吞噬农田、村庄和道路,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通过治沙,我们可以遏制沙漠的扩张,保护人类的家园,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在一些沙漠边缘地区,通过植树造林和固沙措施,有效地阻挡了风沙对农田的侵蚀,保障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治沙还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以和田地区为例,科研人员发现耐旱的玫瑰品种能在沙地存活,其根系可深入地下3米,固沙效率是传统梭梭林的2倍。

通过滴灌技术改良,玫瑰成活率从50%提升至90%,每亩地年收益达3000元。

这种“林药间作”的模式,既实现了固沙的生态目标,又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尽管中国在治沙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挑战依然存在,气候变化导致一些地区气温上升,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这给治沙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部分地区的沙尘暴问题依然存在,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然而,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继续坚定地走在治沙的道路上。

中国治沙多年,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治沙的目的并非消灭沙漠,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控制荒漠化,寻求人类与沙漠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条治沙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断探索创新,为守护地球家园、改善生态环境贡献更多的力量。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治沙事业将继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为世界生态治理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让绿色在这片土地上持续蔓延,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来源:九月纪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