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在《藕与莼菜》中写莼菜,说莼菜本身虽然没有味道,但嫩绿的颜色和丰富的诗意,也是一种无味之味。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对于“无味之味”的印象,最早来自叶圣陶先生的散文。
他在《藕与莼菜》中写莼菜,说莼菜本身虽然没有味道,但嫩绿的颜色和丰富的诗意,也是一种无味之味。
这一点,的确拿捏了“无味之味”的意境。
清代诗人陆运次,写龙井茶弥散于唇齿间的香气,用的正是这个词,也是它出处。
可见,所谓无味之味,是于平淡中见真味,是一种含蓄但悠远的韵味。
不过,如今的一些茶叶直播间,却常把“无味之味”当做搪塞人的话术。
一旦有人质疑:“你们家的白茶喝起来好淡,是不是茶叶不好?”
不愿过多解释的主播,就直接甩出一句高深莫测的“无味之味”,徒留茶友一头雾水。
一些新茶友听不明白,又不好意思继续追问,便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品味。
今日,村姑陈便来具体聊聊,白茶喝起来滋味淡,究竟是茶友不会品,还是茶叶品质有问题。
《2》
首先,觉得白茶滋味淡,可能是个人口味偏好有异。
每个人的口味偏好都有不同,就像有的人喜欢香菜,有的人却深恶痛绝,有的人端午只吃甜粽子,有的人却无肉不欢。
换到喝茶这件事上,如果你是一位喝惯了红茶、熟普,或者重焙火岩茶的老茶客,味蕾可能会更偏爱滋味厚重、深沉的茶汤。
这个时候,突然去喝一杯追求清新、鲜爽的白茶,很可能会喝不习惯,下意识地觉得茶汤太“淡”。
如果想换个口味,细细品味白茶的鲜甜与清爽,可以先让味蕾休息几天,暂时不喝茶。
“重置”味蕾之后,再做尝试,更容易体会到白茶的风味。
而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来说,直接喝白毫银针这类滋味极鲜爽的白茶,很可能喝不懂。
白茶的滋味从来不像加了糖的饮料那般直白,新茶友经验不足,捕捉不到其中细腻的层次,也会笼统地将白茶的茶味归结为“淡”。
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先从白茶中的寿眉喝起。
相比白毫银针,寿眉的滋味更加浓郁,花香鲜妍,茶汤清甜,新手更容易接受。
《3》
其次,冲泡手法也会影响茶汤的浓淡。
不恰当的冲泡方式,也可能把一款好茶泡得没滋没味。
常见的两个错误,一是投茶量太少,二是水温不足。
很多茶友泡白茶时,想省点茶叶,就不舍得多放,每次只放一小撮。
可投茶量太少,注水后茶少水多,茶水比严重失衡,泡出来的茶汤自然就淡得像有颜色的白开水。
泡了一杯茶,却喝不到应有的滋味,与浪费无异。
泡茶时,要讲究茶水比。
一个标准的110毫升的盖碗,按照1:20的比例,投茶5克比较合适。
如果换做其他茶具,茶水比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另外,泡茶时必须要用沸水冲泡,才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茶叶中的养分有着各自的沸点,如果只用80多度的水冲泡,茶内质释放不足,泡出来的茶汤一样香气微弱、口感寡淡。
觉得白茶淡的茶友,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冲泡方式有没有出错。
《4》
排除以上两种情况,白茶喝起来淡,基本可以认定是茶叶品质不对。
一款内质丰厚的优质白茶,无论是白毫银针还是寿眉,茶汤绝对不会“淡”。
喝到口中,茶汤应该是饱满的,有内容的,有着米浆一般的稠滑感,而不是像水一样单薄。
它的香气也是馥郁持久的,喝到口中久久不散。
茶汤咽下后,口腔之中,会有源源不断的回甘生津之感。
这便是好茶的“韵”,建立在内含物质丰富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款茶叶喝起来寡淡如水,香气、滋味都似有若无,只能说明它的内含物质十分匮乏。
内质平平的茶,就像一节没了电的电池,再怎么用高温压榨,也泡不出多少滋味。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无非三个方面:产区不佳、工艺不精、储存不当。
茶树生长环境不佳,土壤、光照等条件都很差,茶树积累的营养物质自然就少,茶叶先天不足。
白茶的工艺看似简单,但对技术的要求极高,萎凋不到位、干燥不彻底,都会大量损耗茶内质,导致茶味寡淡。
如果储存中茶叶受潮、过度发酵、氧化,茶叶的品质也会急剧下降。
一些商家会为了掩盖自家茶叶内质不足的缺陷,会建议茶友们闷泡茶叶,用高温强行榨取茶叶中为数不多的滋味物质。
如此闷泡出来的茶汤,苦涩味化不开,没有香气和回甘,对身体的刺激也很大,算不上真正的好滋味。
《5》
遇到喝白茶滋味淡的情况,茶友们不妨先按照文章的顺序逐一排查。
找出原因后,再“对症下药”。
本身口味比较重的,如果实在喝不惯白茶,也不必强求,重要的是自己喝着舒服。
泡茶方式有误的,就及时调整,按照正确的茶水比,用沸水冲泡再试试看。
如果不小心买到了品质不佳的茶叶,最好直接舍弃,不用觉得可惜。
与劣质茶藕断丝连,就是在损害自己的健康。
喝懂白茶,需要一些耐心。
当你体会到白茶的深层韵味时,便不会觉得它淡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