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年前,重庆青年陈登余面对徽菜臭鳜鱼时眉头紧锁;10年后,他扎根安徽,用镜头让“徽州乡味”火遍全网。这位曾浸染于重庆火锅热辣风情的摄影师,如今以一部《皖美风味》纪录片,架起了渝皖风味的文化桥梁,更成为安徽美食文旅的鲜活名片。
10年前,重庆青年陈登余面对徽菜臭鳜鱼时眉头紧锁;10年后,他扎根安徽,用镜头让“徽州乡味”火遍全网。这位曾浸染于重庆火锅热辣风情的摄影师,如今以一部《皖美风味》纪录片,架起了渝皖风味的文化桥梁,更成为安徽美食文旅的鲜活名片。
结缘徽菜:从摄影记者到美食探路者
故事得从10年前说起。清晨5点半的黄山屯溪老城区,晨雾还未散尽,零星的小雨中,一个背着相机包的身影已经出现在菜市场内。彼时的陈登余,是一名新闻摄影记者,正屏住呼吸、端着相机,记录着渔贩汪师傅的每一个动作。
“小陈记者,看好了。”汪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捏住鳜鱼腮部,刀尖沿着鱼脊背“唰”地划开,鱼身顿时绽开一道粉白的肉缝。“这鱼得用井水冲净,不能搓洗。”汪师傅把冲净的鳜鱼埋进垫着香椿叶的木桶,撒上一层粗盐,“放入发酵专用的陶缸中腌制几天后,臭鳜鱼就算制作完成了。”
拍摄临近中午,汪师傅掀开灶台上的锅盖介绍:“这是毛豆腐,这是臭鳜鱼,这是一品锅……小伙子,好好尝尝,这些徽菜都是安徽文化的‘活化石’。”
这是陈登余与徽菜第一次邂逅,彻底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徽菜就像徽州建筑,外表朴素,走进去才发现内有乾坤。”
26岁那年,陈登余从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如愿成为一名摄影师——先是在新闻媒体当摄影记者,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自由摄影师。这些经历让他明白,影像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传递城市魅力、展现文化内涵的有力载体。此时,对“皖美风味”的一些念想开始在他心头萦绕。
2022年初,一个契机悄然来临。陈登余与从事美食短视频创作的好友们一拍即合,决定拍摄一部聚焦安徽美食的纪录片。当时,短视频领域佳作迭出、热闹非凡,但主流平台上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安徽美食纪录片。他们讨论后决定,制作一部“舌尖上的安徽”,让全国网友通过这部片子深入了解安徽美食特色与风味溯源,将其打造成安徽的“美食地图”,以美食为切入点,展示徽菜记忆、风味源头、人物故事以及文化体系。
那天深夜,陈登余在笔记本上写下:“用12分钟讲透一道菜的前世今生,让徽菜走出安徽人的餐桌。”
徽菜地图:镜头里的烟火肖像
初夏的午后,雨水模糊了车窗,陈登余盯着导航沉默不语。“家里有事,实在不能拍了。”说罢,对方挂掉了电话。
陈登余摇下车窗,无奈叹了口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拍摄临时取消了。“再找找。”他和伙伴们翻着手机搜了许久,终于看到了希望,“宏村附近有一位毛豆腐制作非遗传承人方兴玉,我们联系试试。”电话接通说明情况后,对方爽快答应:“正好今天准备了食材,来吧。”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毛豆腐的制作工艺,也只有皖南的气候才能孕育出这‘绝味’。”陈登余说,拍摄过程很顺利,这段内容成为纪录片里的亮点之一。
拍摄纪录片如同一场充满挑战的探险,陈登余和团队在皖山皖水间展开一场与时间、空间的赛跑。安徽地貌多元,从黄山云雾缭绕的山麓到淮河奔腾的岸边、从徽州古村的白墙黛瓦到皖北平原的广袤田野……不同地域孕育出迥然不同的饮食文化。
为了捕捉地道的风味,团队制定了寻访计划:在皖南,他们背着几十斤的摄影设备攀爬新安江沿岸,探寻问政山笋的密码;在皖中,他们深夜时分蹲守合肥夜市,记录老师傅熬制秘制龙虾卤汤的过程;在皖北,他们驱车数百公里,追踪淮北地锅鸡、华祖焖鸭的原味;在皖西,他们冒着大雪,在大别山天堂寨下,探寻流传千年的经典美食——金寨吊锅。
从获取食材、加工、烹饪到围坐享用,纪录片用舒缓的镜头和散文化的旁白,细致介绍徽菜的丰富滋味与历史由来。为凸显美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内在联系,陈登余和团队巧妙运用“美景+美食”的影像语言,通过特写、慢镜头、航拍、微观摄影等手段,生动呈现山清水秀的安徽风光。画面中,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小桥流水的江南之美、田间地头的农耕画面,让观众深刻理解了美食之于生活的意义。
“纪录片的灵魂在于人。”陈登余说,他坚持“每道名菜背后必有一个传奇故事”的创作理念,与团队走遍安徽全域,辗转合肥、宣城、黄山、六安、淮南、淮北、宿州、阜阳等近20个市、县、区,拍摄行程上万公里,发掘出10余座城市的风味和30多位安徽人的美味人生。
水土相和:安徽美食文旅推荐官
2023年,纪录片《皖美风味》第一季上线,立刻成为网友的“下饭神器”。弹幕里,类似“重庆兄弟拍安徽菜居然这么香”的留言刷屏,纪录片带动了实实在在的“舌尖经济”——阿俊烧饼店开通了直播带货,老字号荣府饭店迎来大量慕名而来的食客……
在陈登余看来,餐桌上品尝的不仅是食物的滋味,还有人生的况味和人情的温暖。“一顿普通的家常饭菜,隐藏着安徽人的生活观、价值观。一种普通的食材,串联着这方水土的过去和现在。”他说,希望纪录片能展现安徽人在美食之上和美食之外的功夫,以及在徽文化影响下的工匠精神。
尽管在安徽生活多年,陈登余依然保持着重庆人的一些特性。“拍片时,我常和团队说,地方美食就是当地人性格的映照。重庆菜火辣爽快,就像重庆人的火爆脾气;而徽菜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就像安徽人做事,沉稳扎实。”这种“双城特质”也体现在纪录片中。在拍摄合肥小龙虾时,他不仅展现其麻辣鲜香,还点出了与重庆火锅的异同:“合肥人吃虾爱配啤酒,重庆人则喜欢火锅配冰粉,两种吃法,一样酣畅。”
站在新的节点回望,陈登余发现他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文化“摆渡”。曾穿梭于重庆吊脚楼、习惯了麻辣鲜香的山城青年,竟能品出黄山云雾茶与毛豆腐搭配的微妙回甘。“美食是最诚实的文化记录者。当我把镜头对准徽菜的肌理,其实是在彰显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在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登余说。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