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阳性=得宫颈吗?大错特错,医生:持续感染+高危型才危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7:11 2

摘要:32 岁的张姐上周去做年度妇科体检,拿到报告时手都在抖 ——HPV 检测那栏写着 “阳性”。她之前刷手机时看到过 “HPV 感染会导致宫颈癌” 的说法,瞬间觉得天塌了,躲在卫生间偷偷哭了半天,甚至开始琢磨身后事。

32 岁的张姐上周去做年度妇科体检,拿到报告时手都在抖 ——HPV 检测那栏写着 “阳性”。她之前刷手机时看到过 “HPV 感染会导致宫颈癌” 的说法,瞬间觉得天塌了,躲在卫生间偷偷哭了半天,甚至开始琢磨身后事。

缓过神来,她立刻挂了妇科专家号,见到医生就带着哭腔问:“大夫,我是不是要得宫颈癌了?还有救吗?” 医生看完报告耐心解释,她这才知道,原来 HPV 阳性不等于一定会得宫颈癌,自己虚惊一场。

生活里像张姐这样的人不少,一看到 HPV 阳性就慌了神,把两者直接画上等号。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说说,HPV 阳性到底是怎么回事,跟宫颈癌之间到底啥关系。

首先得弄明白,HPV 到底是个啥东西?

HPV 全称是人乳头瘤病毒,这玩意儿特别常见,就像感冒病毒一样,很多女性这辈子都可能感染过。它主要通过亲密接触传播,性接触是最主要的途径。但别以为只有女性会感染,男性也可能感染,只是男性感染后很少有明显症状,大多能自己清除。

那为啥会有 “HPV 阳性 = 宫颈癌” 的说法呢?其实是因为宫颈癌的发生,确实和 HPV 感染脱不了关系。但关键在于,不是所有 HPV 感染都会引发宫颈癌,得看两个重要条件:一是 “高危型”,二是 “持续感染”。

先说说 HPV 的分型。HPV 分很多种,大概有 200 多个亚型,其中能导致宫颈癌的被称为 “高危型 HPV”,最常见的是 16 型和 18 型,这两种亚型导致的宫颈癌,能占到所有宫颈癌病例的 70% 左右。

还有 31、33、45、52、58 等亚型,也属于高危型。而像 6 型、11 型这些,属于低危型 HPV,它们一般不会导致宫颈癌,大多会引起尖锐湿疣这类良性病变,治疗起来也相对容易。

所以要是检测出 HPV 阳性,先别慌,看看报告上写的是哪种亚型。如果是低危型,只要没有出现疣体等症状,通常不用太担心,身体大多能自己清除。但要是高危型,就得重视起来,不过也不是马上就会得癌。

再说说 “持续感染” 这个关键因素。很多人感染 HPV 后,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像 “清洁工” 一样,在 1-2 年内把病毒清除掉,这种情况叫 “暂时性感染”,不会对宫颈造成伤害。

只有当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超过 2 年,病毒才会慢慢破坏宫颈细胞,让宫颈细胞发生异常改变。从持续感染到发展成宫颈癌,通常需要 10-20 年的时间,这期间有很多机会可以干预,阻止癌症发生。

那检测出 HPV 阳性后,到底该怎么做呢?

1、做宫颈细胞学检查

得知检查结果的时候,先别自己吓自己,也别盲目用药。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医院做宫颈细胞学检查(也就是 TCT 检查),看看宫颈细胞有没有发生异常。如果 TCT 结果正常,只是单纯的高危型 HPV 阳性,医生一般会建议半年到一年后再复查,看看病毒有没有被清除,或者有没有持续感染。

2、阴道镜检查

如果 TCT 结果显示宫颈细胞有异常,或者感染的是 16、18 型高危 HPV,医生通常会建议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还会取一小块宫颈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宫颈有没有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很多人觉得一次 HPV 阳性没事,就不再复查,等到出现症状再去检查,可能就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3、提高自身免疫力

免疫力强了,身体清除 HPV 病毒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平时可以多运动,比如每周坚持 3-4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快走、慢跑、瑜伽等;保证充足睡眠,别熬夜,尽量晚上 11 点前睡觉;饮食上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等,保证营养均衡,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学会调节情绪,别总焦虑紧张,保持好心情。

4、接种 HPV 疫苗

这也是预防 HPV 感染和宫颈癌的有效方法。目前有二价、四价、九价三种疫苗,不同疫苗预防的 HPV 亚型不一样,适合的年龄也不同。不管有没有感染过 HPV,只要年龄符合条件,都可以咨询医生,看看自己适合接种哪种疫苗。即使接种了疫苗,也不能掉以轻心,还是要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因为疫苗不能预防所有高危型 HPV。

最后想跟大家说,HPV 阳性真的不可怕,它不是癌症的 “判决书”。只要及时就医、遵医嘱复查、提高免疫力,大多数人都能顺利清除病毒。关键是别恐慌、别忽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欣. 别被HPV阳性吓趴了[J]. 江苏卫生保健,2022(6):20.

[2] 吴婷婷,向丽琼,董诗玲,等. HPV阳性患者心理干预效果对比探讨[J]. 科学养生,2020(9):127.

来源:彩牛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