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权威数据显示,截至8月下旬,加沙被封锁时间已超过一年,地区生活物资极度短缺。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在8月22日的报告中指出,加沙本地已有三项“饥荒”核心标准全部触发:极端食物短缺、儿童急剧消瘦、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持续上升。
8月,国际社会再度将目光聚焦在加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加沙地带已有超过50万人陷入饥荒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28国联合发声,呼吁以色列开放加沙通道,但局势仍未见转机。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高调援助加沙,成为全球媒体热议的焦点。
最新权威数据显示,截至8月下旬,加沙被封锁时间已超过一年,地区生活物资极度短缺。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在8月22日的报告中指出,加沙本地已有三项“饥荒”核心标准全部触发:极端食物短缺、儿童急剧消瘦、因营养不良导致的死亡人数持续上升。
联合国紧急粮食安全评估小组警告,约有半数加沙居民正面临随时饿死的风险。粮食空投难以覆盖所有需求,而且不少物资因冲突落入危险区域,真正能送到民众手中的物资更是微乎其微。
而在此时,车臣的“艾哈迈德·哈吉·卡德罗夫”基金会宣布,已成功向加沙地带输送了5万份即食食品、150吨大米、200吨面粉、243吨意大利面、168吨糖和500吨饮用水。官方数据显示,这批物资足以在短期内养活超过100万人。救援队伍多次冒险穿越冲突地带,司机甚至用“谁进谁死”来形容物资分发点的危险程度。
8月21日,英国、法国、德国等28个欧洲国家联合发布声明,要求以色列立刻允许国际记者进入加沙、保障人道主义通道畅通、实现全面停火,并释放被扣押人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并未参与签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核心。
尽管欧洲各国表态强硬,但以色列方面对此坚决拒绝,反而在8月24日由国防部长批准增派6万预备役士兵进入加沙城及周边区域,并延长2万现役士兵服役期,力图实现对加沙的全面军事控制。以色列军方发言人对外宣称,目前已掌控加沙75%的地区,下一步将推进“基奠战车2.0”军事行动,目标是彻底吞并加沙城。
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等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加沙地区的普通居民死亡率高达83%,大部分死者为平民。外界多次呼吁停火,但连续的军事行动使得局势持续恶化。
卡德罗夫这次突然高调援助加沙,绝非偶然。他在8月5日任命年仅17岁的儿子亚当为加沙援助总协调员,外界分析这一举动有多重考量。
首先,车臣本身是穆斯林地区,与加沙同属伊斯兰世界,宗教认同感极强。车臣方面公开表示,“看到同信仰的人受苦,无法坐视不理”,这样的表态无疑赢得了伊斯兰舆论的认可,也为卡德罗夫家族在全球穆斯林圈积累了政治资本。
其次,卡德罗夫的援助被解读为俄罗斯对美欧博弈的筹码。近期普京在阿拉斯基会晤后释放善意,愿与美国联合开发北极资源,但俄美分歧依旧。卡德罗夫此举无疑是在“敲打”以色列,通过援助加沙间接施压美方,为俄罗斯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更值得注意的是,卡德罗夫本人近年屡遭暗杀威胁,甚至在土耳其差点溺亡,为家族“留后路”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援助加沙,他不仅提升了亚当的国际曝光度,也为未来一旦局势突变提供了中东流亡的选项。
虽然车臣的援助在短时间内缓解了部分加沙民众的生存危机,但现实压力依旧巨大。当地物资分发点依然处于高度危险中,联合国和国际救援组织多次呼吁建立安全通道,但因以色列和哈马斯持续对峙,实际效果极为有限。
加沙缺乏战略物资储备,外部援助很难大规模进入。每一批救援物资都面临着抢夺和分配难题,很多居民只能“望粮兴叹”。有外媒记者在加沙现场拍摄到,卡车司机在分发点前一脸绝望,称“连天上的鸟都可能被打下来”。新闻报道逐步减少,但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却在持续攀升。
联合国数据显示,自本轮冲突升级以来,加沙民众失去亲人、流离失所的数量不断增加,家庭破碎、医疗资源枯竭,整个社会几乎濒临崩溃边缘。
土耳其近期联合胡塞武装,对以色列的海上航线实施封锁,试图迫使以色列撤军并允许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尽管如此,当前全球主要大国中,除了美国依然坚定支持以色列,其余大国已经几乎无人力挺以色列的政策。
国际社会的呼吁在战火和现实压力下显得苍白无力。欧洲28国的联合声明、联合国多次人道警告,最终都未能真正撼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加沙民众的生存依赖于有限的外部援助,和平与重建依然遥不可及。
回顾8月加沙局势,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车臣的援助成为了少数“亮色”。但援助终归是临时性的缓解,无法根本解决生存危机。
卡德罗夫的突然出手,既有宗教认同、民族情感的驱动,也有国际博弈、家族“自保”的深层考虑。加沙民众是否能等来一线和平曙光?各方角力下的中东又将走向何方?
参考资料:“英法德等28国发表联合声明,美国没签”
2025-08-22 21:25·观察者网
来源:无羽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