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里,“中文 + 职业技能” 成了香饽饽。不少国家的学生既想学好中文方便交流,又想掌握实用技能找好工作,这项目正好踩中了需求点。但怎么把项目推起来,让合作落地见效,这里面有不少可琢磨的路径。
如今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里,“中文 + 职业技能” 成了香饽饽。不少国家的学生既想学好中文方便交流,又想掌握实用技能找好工作,这项目正好踩中了需求点。但怎么把项目推起来,让合作落地见效,这里面有不少可琢磨的路径。
推广项目第一步,得选准合作的海外伙伴。优先考虑两类机构:一是当地有资质的职业院校,这类机构本身有教学场地、学生资源,能快速推进课程落地;二是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比如东南亚的电子制造业协会、非洲的建筑业企业,他们能提供实习岗位,还能帮项目对接当地就业需求。
之前某职业院校和泰国一所技术学院合作,对方不仅有成熟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还和当地十多家工厂有合作,项目落地后,学生学完中文和技能,直接就能去工厂实习,口碑很快就起来了。另外,和海外孔子学院合作也是个好办法,孔子学院有中文教学基础,能帮项目快速打开当地市场,双方还能共享师资和教学资源。
合作前要把 “规矩” 定好,比如课程设置比例(中文和职业技能课时通常按 3:7 分配)、证书发放(完成课程后发中文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费用分担(一般是中方出教学资源,外方出场地和设备),这些都要写进合作协议里,避免后续扯皮。
课程是项目的核心,得兼顾中文学习和技能培养,还得贴合当地需求。中文教学不能只教 “你好、谢谢”,要融入职业场景,比如教汽修专业的中文,就重点练 “零件名称”“维修步骤” 相关的表达;教护理专业,就强化 “病症描述”“护理操作” 的中文对话。
职业技能课程要 “本土化改造”。比如在东南亚推广电商技能,要结合当地常用的电商平台(像老挝的 Lazada、越南的 Shopee)设计课程;在非洲教农业技术,就得针对当地的气候和农作物品种调整教学内容。某职业院校在坦桑尼亚推广农业 “中文 + 种植” 项目,把当地常见的玉米、水稻种植技术融入课程,还编了带中文注释的本土化教材,学生学完就能在自家田里实践,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期。
另外,要把两类课程 “串起来”。比如让学生用中文写技能操作报告,或者用中文进行技能展示,既练了语言,又巩固了技能,一举两得。
师资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得培养 “双语双能” 的老师。一方面可以从国内职业院校选拔老师,先送他们去参加中文教学培训,再让他们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比如派汽修老师去泰国前,先学半年泰语和当地汽修行业规范;另一方面也能在当地招聘老师,比如招中文好的当地职业院校教师,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这样的老师更懂当地学生的学习习惯。
还可以搞 “远程互助”,国内老师通过直播给海外学生上技能示范课,海外老师负责课后辅导和中文练习,双方定期线上教研,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某项目就搭建了 “中老师资互助群”,国内老师实时解答老挝老师的教学疑问,还分享教学视频和课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想让项目被更多人知道,得用当地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可以在海外职业院校举办 “中文 + 技能” 体验课,比如教学生用中文操作简单的汽修工具,或者用中文讲解烹饪技巧,让学生直观感受项目价值;也能和当地媒体合作,拍一些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短视频,在当地社交平台(像印尼的 TikTok、马来西亚的 Facebook)传播,真实的案例比硬广更有说服力。
另外,争取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也很重要。比如让当地教育部门把项目纳入职业教育推荐名单,或者让合作企业承诺优先录用项目毕业生,这些 “背书” 能大大提高项目的吸引力。之前某项目在柬埔寨推广时,当地劳工部门不仅推荐项目,还帮毕业生对接就业岗位,短短一年就招了 300 多名学生。
“中文 + 职业技能” 项目不是简单的 “中文教学 + 技能培训”,核心是要贴合当地需求,做好本土化落地。从选对合作对象,到搭好课程、建好师资、做好宣传,每一步都踩实了,才能让项目真正扎根海外,既帮当地培养实用人才,也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打开新空间。
来源:兰哥的论文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