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军参谋长:已将中国船赶出仁爱礁,很快将向坐滩军舰运送补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6:28 2

摘要:近日,菲律宾国内媒体密集渲染仁爱礁的所谓“胜利”,报道中充斥着“突破封锁”“打开通道”的表述,试图营造一种军方在南海占据上风的气氛。社会舆论被引导得热热闹闹,仿佛马尼拉真的在仁爱礁赢得了战略主动。可如果抛开这些宣传口号,单看客观资料,就会发现故事远没有被说得那

近日,菲律宾国内媒体密集渲染仁爱礁的所谓“胜利”,报道中充斥着“突破封锁”“打开通道”的表述,试图营造一种军方在南海占据上风的气氛。社会舆论被引导得热热闹闹,仿佛马尼拉真的在仁爱礁赢得了战略主动。可如果抛开这些宣传口号,单看客观资料,就会发现故事远没有被说得那样简单。

当地时间8月25日,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布劳纳的一番话成了舆论的源头。他公开宣称,菲军已经把中国船只从仁爱礁“驱逐出去”,还声称切断了中国渔民在海域中布下的渔网,为非法坐滩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补给扫清了障碍。媒体迅速把这套说辞包装成“仁爱礁大捷”,铺天盖地传播。可这种胜利的叙事,经不起现实数据的检验。

卫星图像和船舶动态信息显示,截至8月24日,仁爱礁周边依然活跃着中国船只:一艘科研船、一艘海警船以及十六艘渔船。换句话说,所谓“驱逐成功”根本没有发生。布劳纳的宣言更像是政治语言,而非事实陈述。

随后菲军发言人又出来“补刀”,一边承认中国船只数量有所增加,一边强调菲律宾军队会坚持保护所谓“领土”,并很快展开新的补给和轮换行动。这类说辞其实没有新意,只是延续了原本的“胜利”话术。

如果结合仁爱礁的现实困境,菲方的言辞就更容易理解。那艘在1999年故意坐滩的“马德雷山”号,如今已经超过一百天没有得到有效补给。士兵生活条件日益艰难,而轮换行动始终停留在口头。中方不点头,补给就是一句空话。菲方曾试图通过“临时谅解协议”来换取机会,但并未得到中方回应。

对外宣称“通道已打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自我安慰。

而当内部困境难以掩盖,菲律宾便把更多精力放到外部动作上。8月24日,他们与澳大利亚在巴拉望岛举行联合军演,科目涵盖反恐、海上安全以及防御性作战训练。就军事本身而言,这样的演习并无多少改变局势的作用,但政治象征性很强:马尼拉借此告诉外界,自己不是孤身作战。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演习被媒体当作对中方的“信号”,宣示菲律宾不会屈服。

在此氛围中,国防部长特奥多罗的表态更显挑衅。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对中方批评“置之不理”,甚至反过来指责中国搞“宣传”。这种言论确实能在国内博得一阵掌声,但国际观察者很清楚,它掩盖不了仁爱礁的困境。

毕竟,中国对该区域的实际控制不容置疑,法理与现实都站在中方一边。

把这些拼图放在一起,逻辑就很清楚了:菲律宾一方面依赖中方的人道主义克制来维持驻军,另一方面又不断夸大自己的“胜利”,试图借助舆论和盟友的支持来获得筹码。这种操作既暴露焦虑,也在不断透支中方的善意。布劳纳的“胜利宣言”,就是这种双重策略的缩影。

从中国的立场看,态度一直明确:仁爱礁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和决心维护国家主权与南海的和平稳定。过去出于人道考量允许菲方有限补给,并不意味着承认非法驻军。如今菲律宾却变本加厉,接连挑衅,这种善意自然不会无限消耗下去。

因此,菲律宾眼下的所谓胜利,只是纸面文章。它既不能缓解百日未补给的尴尬,也不能改变南海的格局。相反,继续沉迷于这种叙事,只会让马尼拉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在国际舆论上失去信誉,另一方面在安全对抗中面临更大压力。对于菲律宾来说,最现实的选择不是制造虚假的胜利,而是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找出路。倘若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必然要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来源:乔川同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