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近乎直白的敌意表达,仿佛一盆冷水浇在了本就脆弱的中美关系之上。稀土,这一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本可成为两国重建互信的桥梁,却意外照见了华盛顿对华战略的深层逻辑:即便在需要合作之时,遏制仍是不变的主题,那么美国究竟在哪些领域出手?这场看似不对称的博
国际关系往往充满戏剧性的反差,就在中国出于缓和双边贸易紧张局势的考虑,主动增加对美稀土出口之后不久,美国驻华使馆却在社交媒体上将中国称为“敌对国家”。
这种近乎直白的敌意表达,仿佛一盆冷水浇在了本就脆弱的中美关系之上。稀土,这一被誉为“工业维生素”的战略资源,本可成为两国重建互信的桥梁,却意外照见了华盛顿对华战略的深层逻辑:即便在需要合作之时,遏制仍是不变的主题,那么美国究竟在哪些领域出手?这场看似不对称的博弈又将走向何方?
美国驻华使馆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舆论攻势,标志着对华施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23年8月以来,该使馆多次使用“敌对国家”这一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术语定义中国,并配合一系列缺乏实证的指控,包括所谓“中国输出非法电子烟”和“基因工程改造生物武器”的暗示。
这种操作手法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非来自美国媒体或智库,而是直接源自外交机构,相当于将信息战前端化、官方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内容构建策略,8月6日使馆在纪念二战结束的帖文中,刻意美化了美日之间的“和平收场”,却完全回避了中国战场付出的巨大牺牲,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半数国土沦陷的惨痛代价。
这种历史叙事的选择性缺失,并非疏忽,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话语权争夺:通过淡化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削弱其国际话语合法性。
这种舆论操作的本质,是将外交平台武器化,传统上使馆职能侧重于促进沟通和维护关系,但如今却成为散布针对性信息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行为并不孤立。
根据美国务院2024年度预算申请文件,其“全球公众外交”项目资金增幅显著,重点投向“应对战略竞争”的信息传播领域,使馆社交媒体活动正是这一战略的落地体现。
中方对此的回应保持了外交措辞的精准性,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美方行为已背离外交机构的基本职业准则,更接近“政治宣传工具”,但这种回应背后是严峻的现实:当一国外交机构主动选择污名化另一国时,传统外交沟通渠道的有效性正在急剧衰减。
就在美国大学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期间,多名中国赴美留学生在入境口岸遭遇了系统性盘查,这些学生多数就读于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被美方定义为“敏感专业”的领域。
根据受影响学生提供的记录,有人被带至单独检查室讯问长达70多小时,问题范围远超出常规入境审查,包括家庭背景、科研联系人甚至政治观点等无关内容。
最引发争议的是杜勒斯机场事件,一名耶鲁大学博士生在经历8小时盘查后,竟被当场注销有效签证,执法人员直言“要怪就怪你是中国人”,这种基于国籍的针对性审查,已然超出正常执法范畴,成为系统性歧视的例证。
这些事件背后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签署的“10043号总统令”的持续发酵,该行政令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某些中国高校毕业生入境美国,尽管该政策出台已久,但近期执行力度显著增强,审查范围扩大至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呈现出“无差别打击”特征。
这种学术围堵策略正在产生连锁反应。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2024年中国在美研究生人数同比下降18%,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降幅,多所大学报告称,中国生源减少已导致实验室人手不足,特别是工程和物理科学领域,部分顶尖研究人员开始考虑离开美国,转向更开放的学术环境。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用“三个严重”定性该现象:严重侵犯中国公民权益、严重阻碍中美人文交流、严重破坏两国互信,但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美国正在主动瓦解自身科技优势的基础,开放的人才吸引体系,当科学探索被安全逻辑主导,科研创新必将付出代价。
美国财政部近期宣布对两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指控其“为伊朗石油运输提供便利”,这项制裁依据的是美国国内法《伊朗自由与反扩散法案》,而非联合国或多边协议,这意味着美国试图将其国内法律效力强加于国际交易主体,即所谓的“长臂管辖”。
中方明确指出,中国与伊朗的合作完全在国际法框架内进行,符合联合国2231号决议精神,美国以国内法为依据实施跨境制裁,缺乏国际法理基础,实质上是将法律工具武器化,服务于战略竞争目的。
这种法律战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随意性和扩展性,任何与美国金融系统有连接的企业,包括使用美元结算或与美国有贸易往来,都可能成为制裁对象。
根据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2024年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发起的制裁行动中,涉及中国实体的案例同比增加40%。
中方回应罕见地直白,外交部声明强调:“中国不吃这一套”,并明确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这种强硬表态反映了根本立场:拒绝接受美国单边设定的规则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开始在具体操作层面构建防御体系,包括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系统和建立实体清单制度,逐步削弱美国金融制裁的实际效力。
美国的这三重打击:舆论定性、学术围堵和法律长臂,看似在不同轨道运行,实则共享同一战略逻辑,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通过非对称手段遏制中国发展。
但这种策略正面临根本性矛盾: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打击中国往往意味着伤害自身利益,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却实施科技脱钩,欢迎中国留学生缴纳学费却拒绝他们参与研究,声称维护国际秩序却不断破坏多边规则,这些分裂行为正在加速消耗美国的国际信誉。
历史表明,大国竞争绝非零和游戏,但确实存在得失计算,当美国试图让中国付出更高代价时,它或许也该算算自己正在付出的代价:科研人才的流失、金融信誉的损耗以及国际道义的质疑。
在这场博弈中,最大的风险不是某一方的暂时领先,而是规则体系的整体崩塌,那将是所有国家都要支付的真正代价。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网《美国驻华大使馆逆天言论引嘲讽!“炸广岛是美国和日本商量好的?”》
红色文化网《贼喊捉贼!美国驻华大使馆发文称中国是“敌对国家”》
来源:嘉嘉讲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