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6年来,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多天真。回想起这半年来,部门经理王总那些看似关怀的询问。
本文纯属虚构
陈建国放下手机,手还在微微发抖。
刚才那通电话彻底颠覆了他对职场的认知。
46年来,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多天真。回想起这半年来,部门经理王总那些看似关怀的询问。
"小陈啊,你家房子多大?"、
"孩子在哪上学?"、"老婆做什么工作?"原来背后隐藏着如此深的算计。
01
半年前,陈建国升职了。
从普通员工升为项目主管,虽然只是小小的提升,但对于46岁的他来说,这已经是意外之喜。
升职后的第二天,部门经理王总主动找他聊天。
"建国啊,恭喜你升职。"王总拍拍他的肩膀,"以后咱们就是一个战壕里的兄弟了。"
陈建国受宠若惊:"谢谢王总提携。"
"别客气,都是自己人。"王总笑呵呵地说,"对了,你家住哪个小区?房子多大?"
陈建国如实回答:"在城南的金桂花园,120平,还有二十年房贷没还完。"
"不错不错,那个小区环境挺好的。"王总点点头,"孩子多大了?在哪上学?"
"女儿今年高二,在市三中。"
"市三中好啊,重点高中。你老婆做什么工作?"
陈建国有点纳闷,但还是回答了:"她在银行上班,普通柜员。"
"银行工作稳定,不错。"王总满意地点头,"建国啊,看得出来你家庭条件还可以,人也踏实,我很看好你。"
当时陈建国觉得王总是真心关怀下属,心里很感动。
02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总经常找陈建国聊天,话题总是围绕着他的家庭情况。
"建国,你岳父岳母身体怎么样?做什么工作的?"
"建国,你家有几套房?除了现在住的,还有别的吗?"
"建国,你家存款大概有多少?理财吗?"
"建国,你弟弟在哪工作?收入怎么样?"
每次被问到这些,陈建国都觉得有点奇怪,但王总总是笑呵呵的,说是关心员工生活,了解大家的实际困难,好针对性地帮助。
"我这个人就是心热,喜欢帮助有困难的员工。"王总拍着胸脯说,"你有什么难处,尽管跟我说。"
陈建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觉得遇到了好领导。
同事老李悄悄提醒他:"建国,你发现没有,王总特别爱打听别人家底。"
"他是关心我们。"陈建国不以为然。
"关心?"老李摇摇头,"你仔细想想,他问这些干嘛?"
陈建国没当回事。在他看来,王总就是个热心的好领导。
03
两个月后,公司要派人去外地分公司工作一年,条件艰苦,但有额外补贴。
部门开会讨论人选时,王总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过。
"这次外派很重要,需要一个能吃苦、家庭负担不重的人去。"王总说。
最后,他点了小张的名字。
小张当场就急了:"王总,我不能去。我爱人刚生孩子,家里离不开人。"
"小张,组织需要你。"王总板着脸,"而且你家就你一个孩子,压力不大。"
"可是..."
"没有可是,就这么定了。"
散会后,陈建国偷偷问小张:"王总怎么知道你家只有一个孩子?"
小张苦笑:"他之前问过我,我以为他就是随便聊聊。"
陈建国心里咯噔一下。
04
三个月后,公司要裁员。
部门里气氛很紧张,大家都在猜谁会被裁掉。
王总找陈建国单独谈话:"建国,你觉得这次裁员应该裁谁?"
陈建国为难地说:"这个...我不好说。"
"你别有压力,就当朋友聊天。"王总笑着说,"我觉得老刘可能不太合适继续留在公司。"
"为什么?老刘工作能力挺强的。"
"能力是不错,但是你想想,他家孩子都工作了,老婆也有退休金,家庭负担轻。而其他人,像小王,孩子还小,房贷车贷压力大,更需要这份工作。"
王总说得很有道理,陈建国点点头。
一周后,老刘被裁了。
老刘收拾东西时,眼圈红红的:"我还以为王总平时那么关心我家情况,是把我当自己人。没想到..."
陈建国突然明白了什么。
05
四个月后,公司有个升职机会,部门副经理的位置。
按资历和能力,陈建国和老赵都有机会。
王总又开始"关心"起老赵的家庭情况。
"老赵啊,你儿子在国外读书,花费不少吧?"
"还好,家里还撑得住。"
"撑得住就好。对了,你家那套学区房值不少钱吧?"
"也就那样,都是老房子了。"
"老赵你太谦虚了,那地段的房子现在都涨疯了。"王总笑着说,"你们家算是财务自由了吧?"
一周后,升职名单公布,陈建国升了副经理。
老赵找到陈建国:"建国,恭喜你。不过我想问问,王总是不是跟你打听过我家的情况?"
陈建国尴尬地点点头。
老赵叹了口气:"我明白了。他觉得我家条件好,不差这点升职带来的收入,所以机会给了你。"
陈建国心里很不是滋味。
06
半个月后的一天,陈建国在茶水间听到王总和人力资源部刘经理的对话。
"刘经理,那个新招的小李怎么样?"
"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家庭条件太好了。他爸是做生意的,他不缺钱。"
"那就算了,这种人指不上。"王总摇摇头,"我要的是那种有压力、需要这份工作的人,这样才好管理。"
"明白,我重新筛选简历。"
陈建国躲在门后,心脏砰砰直跳。
当天晚上,陈建国失眠了。
他想起了这几个月发生的所有事情:小张被外派,老刘被裁员,老赵没升职,新人被拒...
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王总对当事人家庭情况的"关心了解"。
第二天,他找到了已经离职的老刘。
"老刘,我想问你件事。王总平时都问过你什么?"
老刘想了想:"主要是家庭情况。孩子工作了没有,老婆退休金多少,家里还有什么开销..."
"你有没有觉得奇怪?"
"当时没有,现在想想,确实有问题。"老刘苦笑,"他摸清了我的底细,知道我被裁员也饿不死,所以下手毫不犹豫。"
陈建国心里越来越不安。
07
接下来的几天,陈建国开始观察王总的行为。
他发现王总确实对每个员工的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谁家有房贷,谁家孩子上学,谁家老人生病,谁家经济宽裕,谁家压力山大...
这些信息,王总都记得清清楚楚。
而且,每当公司有什么调整时,王总总是根据这些信息来做决定。
外派的是家庭负担轻的,裁员的是经济压力小的,升职的是急需改善生活的,加班最多的是房贷压力大的...
陈建国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被王总当成棋子在操控。
一天下午,公司通知要加班完成一个紧急项目,没有加班费。
王总在分配任务时说:"这次加班比较辛苦,我安排一下人员。建国、小王、小李,你们三个负责。"
被点名的三个人都是家里经济压力比较大的。
而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员工,都被安排做一些轻松的辅助工作。
下班后,小王抱怨:"凭什么总是我们加班?那些富二代就可以准点下班?"
陈建国心里憋着一股火。
当天晚上,他给以前的老同事打电话,了解其他公司的情况。
得到的答案让他更加愤怒:大部分公司的领导都不会这么详细地了解员工家庭情况,更不会据此来区别对待员工。
08
第二天上午,陈建国正在工作,手机突然响了。
是他的大学同学,现在在一家猎头公司当高管。
"建国,有个机会想跟你聊聊。我们有个客户想挖你过去,条件很不错。"
"真的?"陈建国有些意外。
"对,不过他们想先了解一下你的基本情况。我想问问,你现在的领导是不是经常打听员工的家庭情况?"
陈建国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们发现,有些公司的领导特别喜欢了解员工家底,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控制员工。这种管理方式很有问题。"
同学的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陈建国。
"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
"太多了。而且我可以告诉你,这种领导打听员工家底,通常就是..."
电话突然断了。
陈建国赶紧回拨,但同学的手机关机了。
他坐在椅子上,手心冒汗,脑子里嗡嗡作响。
就在这时,王总走了过来:"建国,来我办公室一下。"
陈建国跟着王总进了办公室,心跳得厉害。
王总关上门,笑眯眯地说:"建国啊,我听说有猎头公司联系你了?"
陈建国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09
"王总,您怎么知道的?"陈建国声音有些颤抖。
王总笑得更开心了:"我在这个圈子混了这么多年,什么消息瞒得过我?你那个同学张明,我认识。"
陈建国的心沉到了谷底。
"建国啊,你想跳槽我不反对,但是要记住,你现在的位置是我给你的。"王总的笑容中带着一丝威胁,"而且,你家那点情况我都清楚,120平的房子,20年房贷,女儿要上大学,老婆收入一般...离开这里,你确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陈建国明白了,王总这是在威胁他。
"王总,我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那就好。"王总重新露出和善的笑容,"不过,我觉得有必要跟你聊聊,让你明白一些道理。"
王总起身,走到窗边:"建国,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家庭情况吗?"
陈建国摇摇头。
"有四个原因。"王总伸出四根手指,"第一,掌控。"
"掌控?"陈建国不解。
"对,掌控。"王总点点头,"我了解你们的经济状况,就知道你们有多需要这份工作。需求越大,就越好控制。"
王总回到座位上:"你看小王,家里房贷车贷,老婆没工作,孩子还小,他敢跟我对着干吗?不敢。因为他丢不起这份工作。"
"再看老赵,家里有钱,儿子在国外读书都不心疼,这种人我能控制得住吗?控制不住,所以升职轮不到他。"
陈建国听得心里发寒。
"建国,你现在也一样。20年房贷,女儿要上大学,这些都是我控制你的筹码。"王总毫不掩饰,"只要我掌握了这些信息,你就得乖乖听话。"
"第二个原因,"王总继续说,"是筛选。"
10
"什么筛选?"
"筛选谁可以用,谁不能用。"王总解释道,"家庭条件太好的人,我不要。因为他们不够饥饿,不够拼命。"
"那个新来的小李,他爸有钱,他来上班就是体验生活,这种人能指望吗?不能。所以我让人力资源部把他刷掉了。"
"我要的是那种有压力、有动力的人。房贷压力大的,孩子要上学的,老人要看病的,这些人才会拼命工作。"
陈建国想起了那些加班到深夜的同事,想起了那些为了一点加班费争破头的场面。
"第三个原因,"王总的声音变得更加冷淡,"是定价。"
"定价?"
"对,给每个人定价。"王总冷笑,"我知道你们的经济情况,就知道你们的底线在哪里。"
"比如你,20年房贷,每月还款8000,女儿高中,将来要上大学,老婆收入一般。算下来,你家每月至少需要15000的收入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所以,你的薪水我给到18000,你就很满足了。你觉得这是王总对你的恩惠,实际上这是我根据你的需求精确计算出来的。"
"如果你家没有这些压力,我可能要给你25000才能留住你。现在我省了7000,这就是信息的价值。"
陈建国感觉浑身发冷。
"小王的房贷更重,孩子更小,所以他比你更好控制。老刘孩子大了,没什么压力了,所以裁员首选他。"
"我了解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就能精确地计算出控制他们的最低成本。"
11
"第四个原因,"王总的眼神变得狡猾,"是投资。"
"投资?"
"对,投资人心。"王总笑了,"你以为我真的关心你们吗?我关心的是回报。"
"我投资感情在你身上,让你觉得我是好领导,你就会更加忠诚地为我工作。而我之所以选择你,是因为我知道你的家庭情况,知道这点投资能得到最大的回报。"
"你房贷压力大,我偶尔给你一点小恩小惠,你就感激涕零。如果是那些富二代,我给再多他们也不当回事。"
"所以,我的每一份关怀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经过计算的。"
陈建国听完,整个人都懵了。
原来这半年来,自己一直在被王总当成实验品,被精确地计算、控制、利用。
"王总,您这样做...合适吗?"陈建国努力压制着心中的愤怒。
"合适不合适,要看站在什么角度。"王总毫不在意,"站在公司角度,我用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最高的效率,这叫管理艺术。"
"站在我个人角度,我用信息优势控制了局面,确保了自己的地位,这叫职场智慧。"
"至于站在你们的角度..."王总耸耸肩,"那不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
陈建国彻底明白了。
在王总眼里,员工不是人,是工具。了解员工家底,不是关怀,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
"建国,现在你明白了吧?"王总拍拍他的肩膀,"我之所以跟你说这些,是因为我看好你,想培养你。以后你如果升到更高的位置,也要学会这些。"
"这就是职场的真相,不是你想象的那么温情脉脉。"
12
离开王总办公室后,陈建国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
他回想起这半年来的点点滴滴:王总的嘘寒问暖,同事们的加班加点,自己的感激涕零...
一切都是假象。
真相是,他们所有人都在王总的掌控之中,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操纵着。
那天下午,陈建国给大学同学张明回了电话。
"张明,你上午说的话没说完,那种领导打听员工家底通常是为了什么?"
"主要就是四个目的:掌控、筛选、定价、投资。"张明说,"简单来说,就是把员工当成可以精确计算的工具。"
陈建国苦笑:"你说得太对了。"
"遇到这种领导,我建议你赶紧离开。这种环境会让人失去尊严的。"
当天晚上,陈建国跟妻子商量了很久。
"老公,你说的这个王总,确实有问题。"妻子皱着眉头,"不过,你现在跳槽,我们家经济压力会很大。"
"我知道。"陈建国点点头,"但是继续待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像个奴隶。"
"那你打算怎么办?"
"先找工作,找到合适的再走。"
妻子想了想:"也好,但是一定要慎重。"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建国一边工作,一边偷偷找工作。
他发现,原来有很多公司的领导并不会详细了解员工家庭情况,更不会据此来区别对待员工。
王总这种做法,在很多公司看来是不职业的。
13
一个月后,陈建国收到了一家外企的录用通知,薪水比现在高30%。
他向王总提出了辞职。
王总的脸瞬间沉了下来:"建国,你想好了?"
"想好了。"
"那家公司我了解,工作压力很大,而且外企随时可能裁员。"王总威胁道,"你现在房贷压力这么大,经得起折腾吗?"
"王总,我的家庭情况是我的隐私,不是您控制我的工具。"陈建国平静地说。
王总愣住了,他没想到一向温顺的陈建国会说出这样的话。
"好,很好。"王总冷笑,"希望你不要后悔。"
离职手续办得很不顺利,王总故意刁难,各种理由拖延。
但陈建国坚持了下来。
离职当天,很多同事来送他。
"建国,你真的决定了?"小王问。
"决定了。"
"其实我也想走,但是..."小王看看王总的办公室,"我走不了。"
"为什么?"
"房贷太重了,不敢冒险。"
陈建国拍拍他的肩膀:"小王,记住一句话,人不能被房贷绑架一辈子。"
老李悄悄对他说:"建国,你走得对。我在这里十年了,看清了王总的嘴脸。他就是把我们当工具用。"
"那你为什么不走?"
"年纪大了,出去不好找工作。"老李叹气,"只能继续当他的工具了。"
14
三个月后,陈建国在新公司工作得很好。
新领导确实会关心员工的生活情况,但那是真正的关心,不是为了控制。
而且,新公司有明确的规定,禁止管理者过度了解员工的私人信息。
有一天,陈建国接到了小王的电话。
"建国哥,王总又要我们加班了,还是没有加班费。"
"那你们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房贷要还,孩子要吃饭,只能忍着。"小王的声音很无奈,"有时候真羡慕你,有勇气走出来。"
"小王,其实你也可以的。"
"我不行,我承受不起失业的风险。"
挂了电话,陈建国想起了王总的话:房贷压力大的人最好控制。
他庆幸自己走了出来。
又过了半年,陈建国听说王总被举报了。
原来,王总利用掌握的员工信息,不仅仅是控制员工,还做了一些更过分的事情。
他把一些家庭困难员工的信息卖给了放贷公司,从中获得回扣。
当这些员工因为高利贷陷入困境时,王总又以"帮助"为名,让他们签署一些不合理的劳动合同。
事情败露后,王总被公司开除,还面临法律责任。
陈建国感到一阵后怕:如果自己当初没有离开,会不会也成为王总的受害者?
15
现在,46岁的陈建国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当领导总是打听你的家底时,绝对不是出于关心,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掌控:了解你的经济压力,就能知道你有多需要这份工作,从而更好地控制你。
第二个目的是筛选:根据经济情况筛选员工,选择那些最容易控制的人。
第三个目的是定价:根据你的经济需求,给出刚好够用的薪水,最大化地榨取你的劳动价值。
第四个目的是投资:有针对性地给予小恩小惠,让你感激涕零,更加忠诚地工作。
这四个目的的核心都是一样的:把员工当成可以计算、控制、利用的工具。
陈建国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很多朋友,希望更多人能够警惕这种看似关怀实则控制的管理方式。
他常说:"46岁才明白这个道理,有点晚,但总比永远不明白要好。"
"在职场上,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就是保护自己的尊严。"
来源:溪边畅快玩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