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驱车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赶往茫崖市,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野,连绵起伏的沙丘如沉默的巨兽,在烈日的炙烤下散发着灼热的气息,一路是单调的土黄色。这里有着亚洲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还有着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黑独山。
驱车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赶往茫崖市,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野,连绵起伏的沙丘如沉默的巨兽,在烈日的炙烤下散发着灼热的气息,一路是单调的土黄色。这里有着亚洲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还有着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黑独山。
近日,“法治护航新征程 共筑平安青海新‘枫’景”海西行采访组来到海西州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一路耳闻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介入生态环境修复整治的成效,还有检察官办案背后的故事。
防治光污染守护“暗夜星空”
“你看一下方向对不对。”
“再转15度。”
在冷湖天文观测台,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台墨子巡天望远镜进行调试。位于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的冷湖天文观测台址,平均海拔4000米,因植被覆盖度低、空气稀薄、人口极少和未被污染等特殊地理条件,成了亚洲最大的天文观测基地,也是东半球唯一的世界级天文观测台址,因此吸引了不少天文爱好者和游客驻足。然而工作人员也遇到了一个让他们头疼的问题:被称为天文观测“杀手”的城市光污染让科研人员们深受其害,正当科研人员们为此发愁的时候,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干警在日常走访摸排中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
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李金告诉记者:“从冷湖天文台工作人员那边了解到,冷湖天文台在暗夜观测环境时,很多从冷湖镇上灯光照射出来的亮点影响到了他们的观测环境。”见记者疑惑,李金介绍:“随着游客的增多,在直线距离天文观测台45公里处的冷湖镇,酒店等营业场所数量急剧上升,室外装饰灯密度不断增加。天文观测区域出现一个光斑就会掩盖这片区域一些比较暗弱的星,如果有一个比较强的强光背景叠加上去的话有可能就把真正需要观测的天体信号光强掩盖掉。”为了摸排清楚光污染的来源,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成立专案组,专程赶赴400公里外的冷湖镇,通过无人机对夜间照明场所进行了逐一排查。
作为光污染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李金表示:“当时这起案件是全省首例光污染的行政案件,我们也是第一次办理这种公益诉讼案件,没有经验和参照,相关行政机关和酒店经营者对光污染都不了解,工作难度比较大。我们只能边查阅国内相关案例边借鉴经验,同时进行大量的走访。”
综合业务部主任董国财补充道:“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冷湖镇的商业密集区,发现几处酒店墙外的灯光是朝天空照射,除了酒店以外,沿街的商铺、餐馆在夜间均有光源的照射。”
通过线索梳理、立案、调查取证、召开听证会等程序后,根据2023年1月实施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冷湖天文观测环境暗夜保护核心区内,严格控制光源种类和亮度,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低于水平线30度的规定,向属地相关行政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后针对存在的光污染隐患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6份。与此同时,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与海西州科学技术局,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形成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及暗夜保护的公益诉讼线索和案件的协作机制。
“这起案件重点在于引导,让经营者了解和重视光污染,我们既要为观测基地创造优良的观测环境,也要保障经营主体在夜间照明的需求,控制好光的强度和方向,减少光污染。”李金说。
近年来,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任务,持续深化实践探索,有效发挥司法保障作用。
管住车轮守护“水墨丹青”
“自驾车往这边走,旅游大巴进右边的停车场。”
“严禁任何组织及个人进入管控区域,擅自闯入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当日下午,在冷湖镇东北方向10余公里的黑独山景区门口人头攒动,记者看到志愿者和执勤人员正在引导旅游车辆有序进入停车场,景区入口设置摆渡车,游客们在排队乘车。景区内用网围栏规划了保护范围,旁边设置警示标识牌,喇叭中播放着警示语音。
这里因其泼墨山水画般特殊的雅丹地貌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打卡,也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表面的地方”。
李金告诉记者:“随着黑独山景点持续走红,生态破坏与旅游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之前景区缺乏合理的开发建设,导致许多自驾游车辆随意进出,碾压地表,有的车辆直接攀爬上了山体。”说着,李金拿出几张照片惋惜道:“你看这些车辙印几乎遍布了整个地貌保护区,严重破坏了黑独山的原始地质地貌。还有个别游客私自捡走黑独山岩石做纪念,这些行为都是对生态的破坏。黑独山颜色发黑的岩石主要是陆相火山喷发及沉积环境所形成的,距今约4.3亿至4.9亿年形成的奥陶纪滩间山群变碎屑岩及火山岩,这些岩石经过长期风蚀作用,表面形成了黑色的‘沙漠漆’薄膜,才构成了现在黑独山独特的‘水墨丹青’的底色,一旦破坏,难以自然恢复,将造成不可逆的生态损失。”
今年2月20日,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发现此线索后立即成立办案组,采用实地勘查和数据影像对比的方法,沿着黑独山景区周边内设的临时车道进行勘查。同时委托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检务保障中心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对黑独山破坏情况进行了调查取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茫崖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制发检察建议。
茫崖市冷湖镇人民政府与茫崖市文体旅游广电局随即联合发布《茫崖市冷湖镇保护黑独山、石油工业遗址的公告》,切实提高黑独山旅游管理、经营与服务水平;对黑独山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评定,并依据审定结果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不再允许游客自驾出入,而是统一乘坐摆渡车进入景区;划定游览红线,设置警示标识牌,对未经许可非法进入未开放区域的行为,依法处罚。
从浙江省远道而来的游客汪先生对记者说:“黑独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为游客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应当敬畏自然,爱护美景,文明出游。”
“有了行政机关的积极配合与回应,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李金说。西部矿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监督职责,督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守护好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办理行政公益诉讼线索12件,立案11件,通过“磋商指引+检察建议”模式推动整改5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1份,着力攻坚重点案件,以“属地检查+巡回检察+专项治理方式”,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5次,与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建线索发现机制,形成公益保护合力。
来源:潇洒蜻蜓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