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书画家,现为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终身校董、文史两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顾问和交流大使,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国防大学、南通大学等15所高校的讲席或终身教授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书画家,现为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终身校董、文史两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顾问和交流大使,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国防大学、南通大学等15所高校的讲席或终身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画册文论皆著作等身,共出版200余部,被美、英、法、德、意、韩、日、阿拉伯等多国文字翻译发行。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有所贡献。(此藏品为徐先生收藏)
老子,这一历史人物,向来是画家们钟爱的创作主题。《老子出关图》便是范曾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范曾那娴熟的笔墨技巧和精湛的着色艺术。老子坐在坐骑上,衣带随风飘动,却稳如山岳,而坐骑、老子与童子之间的穿插掩映,更是生动自然。在运用线条方面,范曾巧妙地采用了国画钩线技法中的“钉头鼠尾”,使得线条既苍劲有力,又充满生命力。整幅画作以简练的笔法勾勒而成,浓墨勾衣纹,轻巧明快;淡墨勾人物脸部,细腻生动,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古典的意境之中。
两千多年前,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眺望东方,见紫气浩荡八千里,求教于老子。老子留下五千言《道德经》,便莫知所终。他将毕生所悟之“道”留在文字里,成就了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范曾以其对于简笔泼墨人物绘画复兴与开拓所做的贡献,成为当代中国简笔泼墨人物绘画艺术的一位重要代表。范曾简笔泼墨人物绘画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于工笔、写意两科均有精研,范曾的简笔泼墨人物艺术已经超出绘画本身,在文化层面上有更多的价值承载。
范曾的人物画题材,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和现代名人,尤其是在历史圣贤的形象塑造上独树一帜。数十年来,范曾以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将线描与泼墨相结合,为中国画开辟了一片波澜壮阔、气象宏大的水墨人物画世界。
范曾的笔法,即兴神驰,随感而发,而不是精雕细刻。范曾在绘画实践上始终坚守“以书为骨” 的信条,笔墨皆为“写”出,顿挫抑扬、一波三折。范曾画过上百件《老子出关》,时间跨度数十年。在每一幅画作中,他不断尝试接近老子思想中的“道”,又把“道”反复融入画作与生命中。
据历史记载,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奇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16年。这一事件在刘向的《列仙传》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在周德衰败之际,老子驾乘青牛车悄然离去,他的行踪飘渺,历经大秦,穿越西关。关令尹喜慧眼识珠,迎接这位真人,并敦促他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道德经》这一千古流传的巨著。
《老子出关》是范曾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题材之一 ,他曾谓:“平生爱写老子出关,意永神隽,笔趣古朴,世人宝之有由然也”。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擅于减笔写意人物。识者谓其: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精湛娴熟,笔力遒劲,线条简括,形象生动。此幅老子虽用笔不多、但笔笔到位。构图大胆精妙,笔墨挥洒自如,堪称范曾先生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现出范曾先生的笔墨功力。所透露出的高华之气,非一般画者所能仿佛。因为先生对待每一幅作品都以出古推新的心态而为,以捕捉新鲜的感受,获得更高层次的新领悟为追求。正是秉承这种内心的激情与沉静以及殊堪自信的非凡笔墨,范曾造就了这独特的绘画符号,开创了范式的“老子出关”。其运笔洒脱,墨气淋漓,读之意味深长。为其杰作。
范曾的《老子出关图》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珍品,其收藏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藏家与艺术爱好者的目光。从作者影响力来看,范曾作为中国当代书画界的领军人物,其艺术成就与学术地位备受认可。他身兼国学大师、书画巨匠等多重身份,在诗、书、画、哲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文人气质。范曾凭借其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与艺术号召力,使《老子出关图》成为艺术市场的 “金字招牌”,作品本身自带流量与关注度,收藏者拥有这幅画作,不仅是拥有一件艺术品,更是与范曾的艺术成就与文化影响力产生关联,满足了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
来源: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