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星期天,早上还没出太阳,我妈就打电话给我,说她最近睡觉老是醒,半夜三四点就睁眼,再也合不上。她还说自己最近没什么胃口,一天吃两顿饭,晚上干脆不吃主食,怕胖。
上个星期天,早上还没出太阳,我妈就打电话给我,说她最近睡觉老是醒,半夜三四点就睁眼,再也合不上。她还说自己最近没什么胃口,一天吃两顿饭,晚上干脆不吃主食,怕胖。
我听她这么说,心里一下子警铃大作。不吃主食,尤其是晚上不吃,听起来好像是控制体重的好方法,但时间久了,身体真的会“抗议”。
我家小儿子也闹过类似的事。前阵子他看了短视频,说什么“晚上不吃碳水,肚子瘦得飞快”,结果连着三天晚饭只吃点蛋和青菜,结果第四天课上直接晕了。
老师吓得给我打电话,我赶过去一看,小脸白得像纸。检查后医生说是血糖低,营养不均衡。主食不是“坏人”,关键是怎么吃,吃多少。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把主食当成了“元凶”。尤其是在减肥、养身的风潮下,不少人干脆晚上就不吃饭了,只吃点菜或者水果,觉得这样清清爽爽,肚子也不涨气。但真要从营养学角度讲,长期晚上不吃主食,身体会出现一连串变化,不是每个变化都是你想要的。
先说最常见的一个:睡眠质量变差。主食,尤其是米饭、面条这样的碳水化合物,能帮助身体分泌一种叫做色氨酸的物质。
这种东西是合成褪黑素的原料,褪黑素是让人放松、入睡的关键。如果晚上不吃主食,色氨酸供应不足,就容易失眠、早醒。我妈的睡眠问题,跟她晚上不吃饭,脱不开关系。
第二个变化,更隐蔽点:情绪容易波动。有一回我老公出差回来,跟我说头两天情绪特别差,动不动就烦躁。我问他吃了什么,他说晚上都吃得很清淡,没碰米饭。其实碳水还能影响大脑的“快乐激素”——5-羟色胺的分泌,没了它,人容易焦虑、烦躁。这不是心理暗示,是有科学依据的。
第三个变化:基础代谢率下降。很多人觉得少吃主食能减肥,但忽略了一点,少吃碳水会让身体进入“省电模式”。代谢速度下降之后,就算你吃得再少,也不容易瘦。反而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会反弹得更快。我表妹就是这么被“吓”出来的,一顿不吃饭一顿吃爆,胃口失控,反而更胖。
还有一个我亲身经历过的事。那时我刚生完孩子,想着恢复身材,每晚都不敢吃米饭,最多啃点黄瓜。结果不到一个月,头发开始大把掉,连指甲都松软了。医生说是营养不良,尤其缺乏B族维生素和铁。主食里有很多我们容易忽略的微量营养素,长期不吃,身体慢慢就会出问题。
第五个变化,是便秘变得严重。很多人以为膳食纤维只来自蔬菜,其实主食里的粗粮、全谷物,也贡献不少纤维。尤其是糙米、燕麦这类,它们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忙排便。我一个邻居,三十多岁,每天晚饭只吃水果,结果常年便秘,后来加了点糙米饭,情况才慢慢好转。
第六个变化,可能最容易被忽略:免疫力下降。身体要有足够的能量,才能让免疫系统正常“巡逻”。主食提供的是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少了它,免疫细胞的活力也会跟着打折。我家老人以前一生病就不想吃饭,我现在都劝他们哪怕喝点粥,也比空着肚子强。
说到底,主食不是敌人,它是我们身体最基础的燃料。就像车子要加油,身体也要靠碳水来运转。晚上适量吃点主食,不仅不会胖,反而能帮身体维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有朋友问,那是不是说明晚餐一定要吃米饭呢?其实也不是。关键是看你吃的是“什么碳水”,而不是“吃没吃”。像我家晚饭经常会用红薯、山药来代替一部分米饭,既有饱腹感,又不会让血糖一下子冲太高。
我婆婆以前血糖偏高,总担心吃主食会加重病情。我给她换成了糙米和小米混合饭,每次吃饭前先喝点汤,再吃菜,最后才吃饭,结果三个月后血糖稳了下来,连医生都说她控制得不错。这说明,碳水不是不能吃,是要“会吃”。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主食的种类和顺序也会影响血糖反应。研究发现,如果先吃蛋白质和蔬菜,再吃主食,血糖上升速度会明显变慢。我现在家里吃饭,基本都按这个顺序来,连我爸这个老糖尿病人都说吃完不容易犯困了。
而且主食也不一定非要是米饭或面条,像荞麦、玉米、红豆绿豆这些杂粮,都是不错的选择。我家每周都会做两三次杂粮饭,有时候还加点洋葱、胡萝卜一起煮,味道也好,营养也更丰富。
如果晚上运动量大,不吃主食反而会影响恢复。我老公经常晚上打球,之前怕胖晚饭不吃饭,结果第二天浑身酸痛,恢复慢。后来我让他吃点糙米饭再去运动,身体反而更轻松了。
还有些人说自己晚上吃了主食就睡不着,这是个误区。真正影响睡眠的往往是吃太多、太晚,或是吃了太油腻的东西。适量的主食,特别是像小米粥、地瓜、燕麦粥这样的,反而能让人更快入睡。
我最喜欢在晚饭做点“轻碳水”,比如半碗小米粥、一块南瓜,配点煮鸡蛋和蒸菜,吃完肚子不胀,身体也不饿得慌。孩子也养成了不挑食的习惯,晚上吃得香,早上起得快。
从营养角度来看,成年人每天碳水摄入量应该占总热量的50%~65%。晚上不吃主食,就等于“砍掉”了三分之一的基础供能。长期下去,身体会启动“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消耗肌肉来供能,代谢越来越差。
我有个同事就是典型例子,她晚上只喝汤,几个月下来体重确实轻了,但肌肉也掉了不少,整个人看起来没精神,体脂反而更高了。减的是水和肌肉,不是脂肪。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健康做法”,其实是在误伤身体。尤其是像“晚上不吃主食”这样的习惯,看起来干净利落,背后却藏着不少隐患。
说到底,吃饭这件事,不需要太多“花招”,也不用跟风。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听懂它发出的信号。
碳水不是敌人,是你身体的“好兄弟”。只要选对时间、吃对种类、控制好量,它不仅不会让你胖,还能让你睡好、心情好、代谢好。
每天晚饭,我看着孩子咬着红薯、老人端着小米粥、老公吃着糙米饭,我知道,这一餐,是我们家最稳妥的“修复时刻”。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2. HarvardSchoolofPublicHealth.TheNutritionSource–Carbohydrates.
3. 陈伟,程义勇.主食选择与代谢健康的关系.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1,29(3):145-149.
4. 刘仲华.碳水化合物与情绪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营养学报,2020,42(4):379-384.
5. 胡敏,李志宏.碳水化合物摄入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6):856-859.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