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琦,法语译者、青年写作者、巴黎城市生活观察者。2020年至2025年期间,李琦在巴黎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文学、艺术和城市相关的评论文章,今年5月,她将五年间间所发表的评论⽂章和对巴黎城市⽣活的观察记录集结成册,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带一本书离开巴黎》。
李琦,法语译者、青年写作者、巴黎城市生活观察者。2020年至2025年期间,李琦在巴黎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文学、艺术和城市相关的评论文章,今年5月,她将五年间间所发表的评论⽂章和对巴黎城市⽣活的观察记录集结成册,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带一本书离开巴黎》。
城市随机观察第28期,跟随豆瓣友邻李琦@Q,用一本书打开巴黎。
很羡慕那些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城市写成一本书的人,和他们相比,我记录的就只是零碎的日记,它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文学,可就是那些“今天的天很蓝,风很轻,晚霞好美,星星超闪”的“废话”构成了我日常生活的点滴。在巴黎的这些年塑造了我现在的喜好与品格,我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这些美好时刻分享给你们。
——李琦
从「游客视角」到「生活视角」
李琦本科期间在法国交换学习,硕⼠阶段在法国的⾼中当汉语助教,这段时期内,她⽣活在法国外省,利⽤假期时间到巴黎游玩。在开销和停留时间都⼗分有限的情况下,她像“标准游客”⸺在短暂的旅⾏时间内,跟随⼈流打卡卢浮宫、奥赛、蓬⽪杜等知名景点。
卢浮宫
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俯瞰巴黎
谈到观察巴黎,就不得不提起“Invader”(“入侵者”)街头游戏——1998年起,代号为“Invader”的匿名艺术家在全球32个国家留下了4000多个由马赛克拼贴而成的“外星人”图案,用手机app扫描“外星人”,就可以获得积分、参与全球排名。1549个“外星人”在巴黎的大街小巷等待被发现,李琦也加入了这场“入侵者”游戏,在收集“外星人”的过程中,慢慢丈量着巴黎这座城市。
登顶蒙帕纳斯大厦俯瞰巴黎
巴黎街头的“Invader”,形态各异、有大有小,
可能存在于任意位置
“Invader”游戏app中的巴黎“Invader”页面
《带一本书离开巴黎》
在巴黎⼯作初期,李琦下班后的的时间⼤量⽤于阅读,怀揣着“把法语新书推荐给国内读者”的想法⽽撰写了⼤量书评,评论⽂章涉及的内容逐渐拓展到电影、展览等领域。
2023年11⽉,李琦萌⽣了把评论⽂章集结成册的想法,并于2024年夏天进⾏了⼀次较为集中的整理⼯作。她初步将书籍内容构成确定为“⽂学”“艺术”“城市”三部分,⼜在朋友的建议下为每个部分的标题增加了⼀句话的简短解释,最终确定为“⽂学·是读过的这些书,塑造了现在的我”“艺术·观看他们的⼈⽣,好像⾛进了另⼀个世界”“城市·最重要的,还是我真切体验过的巴黎⽣活”。三个部分像七巧板或万花筒⼀般,彼此独⽴⼜相互影响。在她看来,⾃⼰被⽂学塑造、被艺术启发,⽽这⼀切恰好都在巴黎发⽣。
保持「好奇」
在巴黎⽣活的近五年时间,李琦⼀直提醒⾃⼰保持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好奇⼼,担⼼⾃⼰⼀旦陷⼊某种惯性,就很难再留意⾝边的新鲜事物。作为城市⽣活观察者,李琦留⼼观察地铁站通道的⼴告、公交⻋⻋⾝的海报、集市果蔬摊的标牌、展览现场画作旁的介绍......因为知道⾃⼰总有⼀天会离开巴黎,所以格外珍惜在巴黎的每⼀天,希望每天都能发现好玩的、珍贵的、有趣的“⽣活瞬间”。
买冰淇淋时留意招牌上的文字
购买水果时学习法语单词
在甜品店了解甜品对应的法语名称
李琦在散步、跑步和骑行时抵达巴黎的每个角落,也在体验各类文艺活动中更为全方位地融入和观察这座城市。
2025年,李琦参加的巴黎10km跑步比赛
伊藤诗织《黑箱日记》巴黎点映场见面会
总统府花园举办的夏至音乐会
在「语言」中观察巴黎
作为语⾔学习者,对语⾔的观察是李琦观察巴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异国,对当地语⾔的掌握⼀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城市的探索与理解。虽然还没有达到“应⽤⾃如”的程度,但因为具有⼀定的法语基础,李琦能参与“有⼀定语⾔⻔槛”的活动⸺沉迷脱⼝秀时在酒吧看拼盘演出、在⼩剧院看个⼈专场、甚⾄抢到了盖得·艾⻢勒在圆顶体育场的演出票,虽然很多笑点不能完全理解,但重在体验;参加卢浮宫⾯向法国⼤众开设的艺术史夜课,每节课都⼀知半解,但能听懂⼏句、学到⼀点知识就已经⾜够。
加尼叶歌剧院
黎塞留国家图书馆(BnF Richelieu)
塞纳河畔旧书摊
学习语言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留心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时,语言学习也因此受益——常看电影而知道“avant-première”是“电影提前点映场”的意思;电影开场前主创人员到场介绍会用“bonne séance”(观影愉快)作为收尾;戏剧宣传单上会写“Sous le regard amical d'Eric Ruf"(直译为“在Eric Ruf友好的目光之下”),因为Eric Ruf是剧院总监,所以这个说法是间接表达“这部戏得到了Comedie-Francaise的支持”的含义。
伊莎佩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Bérénice演出
《回归故里》作者迪迪埃·埃里蓬新书签售活动
李琦还在巴黎学到了“课本之外”的法语应用——法语教材中提到法国人吃饭前会说“Bon appétit”(直译是“好胃口”,在这里表示“用餐愉快”),但有些餐厅会使用“Bonne dégustation”(这个单词有“品尝”的意思)甚至是“Bonne découverte”(这个单词有“探索”的意思)等短语表示同样的含义。微小的语言差别和不经意间的语言互动,让沉浸其中的外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语言,学会的语言用法也更加生动。
在巴黎有「好事」发生
2021年底,李琦开始在豆瓣#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下当天发生的3件好事#话题中陆续记录自己在巴黎生活的珍贵经历,至今已经更新600余条内容。经过翻看记录、唤醒回忆等过程,其中约100件“好事”构成了书中的“城市·最重要的,还是我真切体验过的巴黎生活”部分内容。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两个李琦最近的「好事观察」: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
今年年初,斯万·阿劳德在法国作品剧院出演英国作家哈罗德·品特创作的戏剧作品《背叛》。李琦⼀共看了两场演出,第⼆次观演散场后,听到斯万·阿劳德对朋友说,有⼀位腿脚不便的⼥孩来看戏,所以要上去跟她说⼏句话。李琦跟在他⾝后⼀同上楼,看到他坐在台阶上和那个⼥孩还有她的妈妈聊天,⼥孩表达了⾃⼰对戏剧的喜爱,斯万·阿劳德也说了⼀些⿎励的话。李琦旁观着属于他们两⼈的温暖时刻,真切地感受到法国明星“没什么架⼦”,会⽤⾃⼰的⽅式让每⼀个热爱艺术的⼈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李琦在夏特莱剧院看法语音乐剧《悲惨世界》申请的字幕眼镜,
工作人员会实时跟进字幕更新,
让每一位观众都避免感受到语言的阻碍
斯万·阿劳德和高中生的映后谈
伊莎佩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La Ménagerie de verre-玻璃动物园
“生活会受到文学的影响”
2025年6月,李琦参加了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对谈和签售活动,在签售环节,李琦将三本书递给萨莉·鲁尼,尽管有“不能代签”的规定,萨莉·鲁尼还是按照李琦提前打印在纸上的她和朋友的名字分别签下对应内容。虽然萨莉·鲁尼没有“改变”李琦,但李琦因萨莉·鲁尼而前往都柏林,住在作家的母校圣三一学院的宿舍,走在《正常人》里面的校园,参观《聊天记录》结尾的圣斯蒂芬绿地,像《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主人公一样每天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些都是萨莉·鲁尼对她产生的不经意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观察和记录生活的方式。
萨莉·鲁尼的作品
萨利·鲁尼巴黎签售活动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带一本书从巴黎出发」
2023年春天,李琦为《文艺报》的“城市文学地图”栏目撰写开篇文章《流动的盛宴 永恒的巴黎》(收录为《带一本书离开巴黎》的卷首自序),从那之后开始以文学作为主线书写城市,创作了一批「城市文学游记」作品,这些内容将收录在她的下一部作品《带一本书从巴黎出发》中。
《带一本书从巴黎出发》是物理意义上的出发——以巴黎为圆心,探索世界;也是文学意义上的出发——身在巴黎,畅游于文学海洋,身未动心已远,思绪飘向全球各地。
夜晚的卢浮宫和塞纳河
《带一本书从巴黎出发》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法国之外的城市文学地图」,以文学为主线的爱尔兰、冰岛、摩洛哥,以历史为主线的埃及、斯洛文尼亚和以艺术为主线的挪威;第二部分是「法国境内的城市」,包含她学生时代的“沙发客”体验和对当地文学、文化的探讨;第三部分是身份流动、语言翻译等更为广义的“旅行”即「文学评论」,这些内容多为她在2024年对法语文学中的阶级叛逃作家感兴趣而撰写的安妮·埃尔诺、爱德华·路易、尼古拉·马修等法国作家的评论文章,同时收录译介相关文章,内容包括毕飞宇、李娟等作家的作品在法国的接受以及法语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等。
撒哈拉沙漠
斯洛文尼亚
有奖互动
留言分享本文
我们将抽出1位朋友
送出 《带一本书离开巴黎》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