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想不明白:为何强大的中国,几千年来都不要西伯利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08:10 2

摘要:这有个问题。乌拉尔山那边一直到中国蒙古以北这块地方,面积大。可是这块地表寒冷极了。冬天经常零下二十度。几个世纪前,这就是个让人手忙脚乱的麻烦:冬天冻土坚硬,春夏短到几乎看不见,运粮食几乎是亏本买卖。粮食从西边运到贝加尔湖,途中的消耗比带到终点的还多。兵去那儿,

俄罗斯人在宽阔的白色雪地里不太明白:

中原王朝做了很久东亚的头头,他们和这里其实只隔着一条边界,为什么始终没有把这些地方收入自己的地图范围?

这有个问题。乌拉尔山那边一直到中国蒙古以北这块地方,面积大。可是这块地表寒冷极了。冬天经常零下二十度。几个世纪前,这就是个让人手忙脚乱的麻烦:冬天冻土坚硬,春夏短到几乎看不见,运粮食几乎是亏本买卖。粮食从西边运到贝加尔湖,途中的消耗比带到终点的还多。兵去那儿,吃饭都困难,无论民众还是军队,根本待不下去。

土地太冷,粮食种不出来,运过去又有很大损耗。

换麻布衣服,一到这种地方,顶不了风。老百姓穿这种衣服,三天不死都难。土地黑,却一年大半时间像石头一样硬。春天刚刚能使劲插下种子,等天还没彻底暖和,霜又下来了。很多草都长不齐更别说庄稼。军事上也麻烦大了:屯田没法搞,只能不断从关内运粮,路又不好走,经常牛拖着走着一半就死,粮食损耗严重。靠打猎?兽肉啃不饱人口,军队一小批人没几周就饿肚子。

中原王朝也不是完全没想法。

比如当年庄子说北海边有片地叫冥海,后来才知道那其实就是贝加尔湖。苏武也是在这片地方放了十九年羊,零下四十度也能撑住。霍去病追着匈奴骑兵一路跑到瀚海边喝水,大汉的旗帜插到了西伯利亚边缘。后来东汉窦宪本打算在北边长期驻军,但赶上洛阳城动荡一场,刚筹备好就彻底泡汤。

唐代在漠北设过官府,官员在那签过文件,但庄稼照样活不下来。

到了唐朝,玩得更细致。安北都护府治所在漠北,官吏穿紫袍办公,还和勘察加半岛附近的小国王来往过,官员册封也在冰雪中搞定。外东北也设过官府,军队试图种地,但刚发芽就冻死。所有尝试都浮在表面,没法扎根。

都到宋明的时候了,情况变了。棉花开始在百姓中流行,棉衣能挡得住冷风。可宋朝连自己北边的州都弄不回来,运粮到长城外留不下多少,西伯利亚这地看起来太吃亏,实在不划算。

朱元璋直接宣布蒙古草原是“不征之国”——收不到好粮,百姓和土地都没用。

明朝有武器进步,打仗能靠炮。朱棣进军到很远,但回头还是修长城防守。后来军队连自家地都靠推屯田,没人还有力气开更北的荒野。

兵部有人直接在奏折里说:外边的冰积了厚厚一层,人马都冻裂,火药再厉害也不能待太久。

俄罗斯人做法和中原完全不同。

他们的武器能打穿皮甲,骑兵再凶也扛不住。当地群体用弓箭反抗,但俄国在河边盖木头堡垒,土著人围几天就打不进去,只好撤离。他们更聪明,靠内河运输货物,花的力气和粮食远远少于中原陆路。夏天靠船,冬天用雪橇。打通了交通线,几十年间一路向东推进,最后插满自己的旗帜。

清朝其实也不在意这块地。祖先来自东北,对西伯利亚冻土地不想管。等俄国人跑来签条约,顺手把东北黑地拿走,才意识到那儿其实能种麦子,真能养活人。十九世纪修了西伯利亚大铁路时,兵和物都能直接送到远东,事情完全改变。可惜等想竞争时,人家已经把据点都建好,旗子都插遍驿站,没办法再争。

中原体系看重土地时,最重要粮食产量。西伯利亚土地种不出粮食,运输费很高,收税还不够养军队。在他们眼里这些冻土地没用。虽然汉唐靠苏武、霍去病留下过印记,但庄稼种不上,最后都撤退。宋、明算得更细,武器能破甲,却不愿意花钱推进。棉花能抗冻,但所有目光只盯着南方的丰收地,没有人为了无收成的边地花精力。

俄罗斯有另一种办法。

他们不算粮食账,武器能扫清障碍,堡垒屯粮,水路运输省下太多。他们用船和雪橇运输物资,最终把这片地变成兽皮仓库和流放地,再串联成横贯大陆的大版图。

不是能力问题,是动力问题。

对农耕文明来说,地要能种出庄稼能养人;

对俄罗斯人来说,地可以当地图上的位置,可以扩张,可以守卫。

历史有时出现机会。棉花抗冻,武器升级,但朝廷始终看重粮仓。后来铁路一修通,才明白土地的另一个意义。贝加尔湖畔已经是他国阵地,人口和技术都难以追赶。

土地能不能成为粮仓,和文明的价值取向有关。有人觉得这块冻土永远没用,有人则把它作为进入新世界的通道。哪个选择最终决定了边界的存在。

来源:认真枫叶6l7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