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抽穗期纹枯病综合防治及药剂应用技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07:38 2

摘要:抽穗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生育阶段,此期植株营养需求旺盛、田间群体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变差,极易引发纹枯病的普遍发生与流行。纹枯病作为水稻常发性真菌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的特点,若防治不及时,轻则导致叶片功能受损、灌浆不足,重则造成稻株倒伏、结实率下降,

抽穗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生育阶段,此期植株营养需求旺盛、田间群体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变差,极易引发纹枯病的普遍发生与流行。纹枯病作为水稻常发性真菌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的特点,若防治不及时,轻则导致叶片功能受损、灌浆不足,重则造成稻株倒伏、结实率下降,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从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入手,系统介绍抽穗期纹枯病的药剂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水稻抽穗期纹枯病的发生特点

水稻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存活。抽穗期水稻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田间封行后湿度升高,植株基部通风透光不良,为病菌的萌发、侵染和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病菌主要通过水流、农事操作及菌丝体接触传播,从叶鞘基部侵入,逐步向上扩展至叶片和穗部。

抽穗期纹枯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呈云纹状灰褐色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情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融合,导致叶鞘腐烂,叶片枯黄倒伏;穗部受侵染后,出现籽粒不饱满、空瘪率增加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调查数据显示,抽穗期纹枯病若未及时防治,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可达30%以上。

抽穗期纹枯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技术

防治时期的精准把握

抽穗期纹枯病的防治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关键在于把握最佳施药时期。实践表明,当田间病株率达到15%-20%,或病叶率达到5%-10%时,即需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抽穗前5-7天(破口期)是第一个防治关键期,此时病菌开始向穗部扩展,施药可有效阻止病害上行传播;抽穗后7-10天若病情持续发展,需进行第二次施药,重点保护功能叶片和穗部,确保灌浆顺利进行。

适用药剂种类及特性

目前登记用于水稻纹枯病防治的药剂种类丰富,根据作用机理和防治效果,可分为以下几类:

-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以多菌灵为代表,通过抑制病菌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发挥作用。该类药剂具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的特点,对纹枯病早期侵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长期单一使用易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建议与其他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

- 三唑类杀菌剂:包括己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等,通过抑制病菌 erg11 基因编码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干扰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此类药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纹枯病的治疗效果突出,能有效控制病斑扩展,且对水稻安全性较高,抽穗期使用不易产生药害。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醚菌酯等,通过阻断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能量合成。该类药剂具有广谱性强、渗透性好的特点,对纹枯病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同时能增强水稻抗逆性,促进光合作用。

- 其他新型杀菌剂:噻呋酰胺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专用杀菌剂,通过抑制病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发挥作用,对纹枯病具有特效,持效期可达20-30天,且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氟环唑作为三唑类衍生物,兼具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对抽穗期纹枯病的上行扩展有显著抑制作用。

科学施药方法

- 施药方式:抽穗期纹枯病防治以喷雾施药为主,需选用高压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洒在水稻基部叶鞘和叶片上。施药时应注意喷头对准植株中下部,确保药液能覆盖病斑部位,提高药剂利用率。若田间湿度较大,可适当加入有机硅助剂,增强药液在叶片上的黏附性和渗透性。

- 用药剂量与浓度:不同药剂的使用剂量需严格按照登记说明执行。例如,25%噻呋酰胺悬浮剂每亩用量为20-30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5%己唑醇微乳剂每亩用量为80-100毫升,兑水40-50公斤喷雾;40%嘧菌酯悬浮剂每亩用量为20-3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具体用量可根据病情轻重适当调整,病情严重时可在推荐剂量范围内取上限。

- 施药时间选择:施药应避开高温强光时段,最佳时间为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此时田间湿度较高,药液蒸发慢,有利于药剂吸收。若施药后6小时内遇降雨,需及时补施,确保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措施的协同应用

药剂防治需与农业措施、生态调控相结合,构建综合防治体系,才能有效控制抽穗期纹枯病的发生。

- 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避免田间群体密度过高,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病性;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菌源基数;合理灌溉,采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的方式,降低田间湿度。

-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进行生物防治,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菌生长。可在抽穗前喷施生物菌剂,与化学药剂交替使用,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 监测预警:建立田间监测制度,定期调查病株率和病叶率,结合气象预报(如连续阴雨天气)及时发布防治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适时施药。

注意事项与安全要求

- 药剂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药剂,尤其是多菌灵等易产生抗药性的药剂,应与噻呋酰胺、嘧菌酯等药剂轮换或混合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 安全用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操作规程,施药时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吸入呼吸道;施药后及时清洗器械和身体,防止农药残留。

- 环境保护:避免药剂飘移到邻近水域或敏感作物上,防止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剩余药液和药瓶需妥善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水稻抽穗期是纹枯病防治的关键窗口期,科学选用高效低毒杀菌剂,把握最佳施药时期,配合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农业生产中需根据田间病情动态,灵活调整防治策略,将药剂防治与生态调控相结合,实现经济、安全、有效的病害管理目标,为水稻丰产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