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4日,西安警方通报5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其中王某生在某社交平台编造“某公共场所有传染病毒”虚假信息引发关注。该谣言通过短视频和图文形式快速扩散,造成市民恐慌情绪,导致大量电话涌入疾控部门,严重干扰防疫工作秩序。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
2025年8月24日,西安警方通报5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其中王某生在某社交平台编造“某公共场所有传染病毒”虚假信息引发关注。该谣言通过短视频和图文形式快速扩散,造成市民恐慌情绪,导致大量电话涌入疾控部门,严重干扰防疫工作秩序。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王某生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其账号已被平台依法封禁。
近期网络谣言案件显示三大特征:一是传播介质多元化,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数据图表占比已达43%;二是违法主体年轻化,本次通报案例中80%涉及24-35岁群体;三是危害后果扩大化,单个谣言平均影响范围较去年同期扩大2.7倍。西安市公安局网安部门监测数据显示,涉疫谣言传播速度可达正常信息传播的5.8倍,某虚假疫情预警微博在15分钟内即获转发超2万次。
公安机关采取“技术拦截+人工巡查+群众举报”三位一体防控模式。舆情监测系统每6分钟完成一次全网涉陕信息扫描,近三个月已自动识别删除谣言信息2.4万余条。行政执法方面,2025年1-8月西安累计办理网络谣言案件87起,行政处罚98人,其中4起案件因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已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值得关注的是,某培训机构员工使用AI生成虚假防疫数据的案件,开创了本地区处理智能技术造谣案件的司法实践。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陕西分中心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已成为谣言传播主要渠道,占比达61%。这要求内容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某社交平台近期已升级AI鉴谣系统,将谣言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1%。公众参与方面,西安市举报中心2025年累计发放谣言举报奖金34.8万元,有效激励社会监督。法律专家建议,针对新型造谣手段需加快《网络安全法》实施细则修订,特别对深度伪造技术的违法使用需明确量刑标准。
西安交通大学法治研究所专题研究表明,每起重大谣言事件的辟谣成本约为造谣成本的32倍。这警示我们必须从源头上遏制谣言产生,既要加大打击力度,更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当前公安机关正联合教育部门推进“净网课堂”进校园活动,计划2026年前完成全市高校网络法治教育全覆盖。从根本治理角度,需要建立健全网络信用体系,将严重造谣行为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来源:虎士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