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致事茗先生》页欣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07:20 4

摘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王守《致事茗先生》页,是幅让书法爱好者读来心头一暖的尺牍小品。短短数行墨字,没有碑帖里的肃穆端庄,倒像把我们拉进了明代文人的日常里——赤日炎炎时的往来奔波,要修的旧帽、求画的扇子,全是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王守《致事茗先生》页,是幅让书法爱好者读来心头一暖的尺牍小品。短短数行墨字,没有碑帖里的肃穆端庄,倒像把我们拉进了明代文人的日常里——赤日炎炎时的往来奔波,要修的旧帽、求画的扇子,全是活色生香的烟火气。

先看释文里的故事:“早来赤日中重劳往复”,开篇就带着歉意,想来是事茗先生顶着烈日为他跑了趟腿,“感荷不可当”四字写得恳切;接着说“旧帽明日乞发去整治”,还特意提“须得就有,方能应急”,急着用的小窘迫藏不住;末了又记挂着“扇子定求妙画奉报”,一来一往的人情温温软软,落款“守再拜”,礼数里全是真切。

再品这字。没刻意讲究章法,笔锋却松活自在。“赤日”“往复”几笔偏快,墨色略浅,倒显出急着道谢的慌忙;“千万用意”写得稳当,笔画略沉,是特意叮嘱的郑重。行书里掺着几分楷书的稳,又带些草书的活,像和熟人说话般自然——哪需要端着架子?就凭这份“不装”,倒比不少刻意求雅的作品动人。

古话说“书为心画”,这页尺牍最妙的正是“无心”。没有为传世而作的拘谨,只凭一时心绪落笔,反倒把明代文人往来的真性情留住了。如今再看这“旧帽”“扇子”的琐事,倒觉得比多少宏大叙事都鲜活——原来好书法不必总追“神品”,能把日子过成墨色里的暖光,就够难得。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