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以来的书法一方面承传、延续晚清书法以碑为主、碑帖共存的创作,在创作理念上仍是以儒家的中和思想为核心,追求传统文人的“雅”意,另一方面以碑帖融合突破清人书法的惯性而时出新意。本季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部分推出了八件近现代名家书法,数量不多,却基本涵盖了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
预展
5月21日-5月24日
嘉德艺术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拍卖
5月26日 17:00
嘉德艺术中心A厅
民国以来的书法一方面承传、延续晚清书法以碑为主、碑帖共存的创作,在创作理念上仍是以儒家的中和思想为核心,追求传统文人的“雅”意,另一方面以碑帖融合突破清人书法的惯性而时出新意。本季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部分推出了八件近现代名家书法,数量不多,却基本涵盖了20世纪主要的书法风格类型,书体上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书家有得道高僧,有文人学者,也有专业书法家,值得关注。Lot 3101
弘一(1880~1942) 行书「南无阿弥陀佛」
镜心 水墨纸本
1923年作
67×32 cm,约1.9平尺
估价:RMB 200,000-300,000
题识:岁在昭阳,昙昉书于西安莲华。
钤印:胤、弘一、名字性空
释文: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徹五时,横该八教。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来源:沪上著名收藏家、翻译家叶麟鎏旧藏。叶麟鎏(1929-2009),原名叶丹,笔名鹿金,上海人。1952年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先后任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等,著名的《鲁滨逊漂流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译文均出自其手。叶先生工作之余,雅好收藏,中国嘉德曾高价拍出叶氏旧藏弘一《释迦佛像》、《行书“净念相继”》、《行书“无去亦无来”》等佳作。
说明:
弘一法师自书《地名山名及寺名院名略考》中介绍:“三衢、西安(皆是衢州)。某某年到衢州二次,居莲花寺数月。” 本幅款题“昭阳”,昭阳别名癸,是十天干中癸的别称,干支纪年法中用于纪年,出自《尔雅·释天》。查弘一法师行止,法师1923年10月13日赴衢州,驻锡莲花寺,至次年5月22日离开衢州赴温州。综上,本幅书写时间当在癸亥岁末。
弘一法师出家后,潜心研习佛法,“诸艺未废,唯随缘耳”,所从事的艺事多与佛教有关,其中以书法影响最大,数量最多,以书法与人结缘,以书法弘扬佛法。弘一法师早年学书时,真、草、篆、隶各体无所不学,“碑版过眼,即能神似”。出家后,其书法上的修养更见精湛,气韵清拔,深得古人神髓,脱去形式而别具风格。
弘一法师离开衢州之时与毛善力、吴南章、尤墨君三人合影
弘一法师在衢州的驻锡地“莲花寺”
弘一极其重视书法的章法,他认为字之工拙只占十分之四,布局却占十分之六。刘质平曾记叙:“先师所写间距,每幅行数,每行字数,由余预先编排。布局特别留意,上下左右,留空甚多。”弘一也曾说他的书法“依西洋图案画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观之斯可矣。”这正是弘一作品的法相,蕴藉而有象。诚如叶圣陶曾对弘一法师书法的评价:“就全幅看,好比一堂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的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又显然可见。总括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Lot 3102
太虚(1889-1947) 草书七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151.5×40.5 cm,约5.5平尺 (每幅)
估价:RMB 30,000-50,000(2)
题识:朝枢先生。太虚。
钤印:慈宗学主、太虚
释文:江山六代搜陈迹,文字三生证夙因。
鉴藏印:释会庆印、释会庆印
上款:“朝枢先生”即吴朝枢(?-1982),祖籍广东南海,生于马来西亚,吴荣光后人。曾任职于国民政府驻新加坡大使馆,抗战期间,赴中国参加飞虎队,担任副管理员、翻译员,胜利后返回怡保工作。好书画,往返南洋之书画家如徐悲鸿曾得其接待,与杨善深、赵少昂等过从甚密,屡获写赠。
说明:
1.作为中国近代最具世界性眼光的佛教高僧,太虚法师为推动中国佛教国际化,自1916年起曾多次出访日本、东南亚、南亚及欧美各地,更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数度南下南亚、东南亚弘法,吴朝枢在此期间多有襄助,此联当为两者交往之证。
2.本幅正背见“马来西亚吡叻怡保三宝洞书画珍藏”、“释会庆印”等印迹。
本幅正背面印迹
太虚
慈宗学主
太虚法师
太虚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法务之余,太虚法师还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创作了不少书法作品,惜流传下来的极少。太虚法师的书法与同时期的弘一法师相比,虽书艺名气不及弘一,却是另一种高度的存在。太虚法师的挥洒自如和弘一法师的端严肃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书法和弘一法师的书法,堪称民国僧人书家中的两座高峰。
此《行书七言联》书写流畅,清刚文雅之气袭人,无一丝做作之态,是为吴朝枢所作。吴朝枢是乾嘉时期著名收藏家吴荣光后裔。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曾任中国驻马来西亚领事馆参赞及领事。因工作关系,与徐悲鸿、杨善深、赵少昂等画家相熟识,徐悲鸿曾数度为吴朝枢作画。
马来西亚怡保三宝洞
马来西亚怡保三宝洞住持居所处悬挂本幅草书七言联
Lot 3103
吴昌硕(1844-1927) 为吴待秋作隶书四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乙丑(1925年)作
100×26.5 cm,约2.4平尺(每幅)
估价:RMB 30,000-50,000(2)
题识:袌鋗老兄属集汉碑阴字,时乙丑春。吴昌硕年八十二。
钤印:俊卿之印、仓硕、无须吴
释文:汉书下酒,秦云炅河。
上款:“袌鋗老兄”即吴徵(1878-1949),字待秋,名徵,以字行。别号抱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乡)人,后居上海。吴徵为吴伯滔次子,善画,山水初传家学,终日作画。花卉师吴俊卿早年笔墨,又学李鱓,后窥元、明诸家。书法则学王觉斯、倪元璐。亦能治印。1946年任上海美术会监事。1947年与颜文樑、张大千、吴湖帆等参与指导上海市美术馆的筹建工作。
说明:
1.“汉书下酒”是陆友所作散文,讲的是苏子美以《汉书·张子房传》下酒的典故;“秦云炅河“则指秦汉朝代交替时战火纷飞的社火景象倒映于河水之中。此联分别指向中国文人的两种精神向度:汉书下酒体现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通过主动阅读建构个人价值体系;秦云炅河则展现超然出世的史观,在更高维度审视文明兴替。
2.“来鹭草堂”的主人吴滔(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1873年吴昌硕在杭州俞曲园诂经精舍学习辞章和训诂,期间结识了吴伯滔,两人一见如故,将对方视为知己。吴滔有子吴衡(涧秋)、吴徵(待秋),两人均幼承家学,善丹青。吴伯滔去世后,他的次子吴待秋到吴昌硕处求教,对老友之子吴昌硕全心传授。
3.包首见退赔签。
退赔签
吴昌硕早、中年时期的主要精力与努力并不是放在隶书之上,他早年虽然学过一段时间的隶书,并自云“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但由于兴趣的缘故,他当时的精力与努力其实都在“十石鼓”之上,所以,其早、中期在隶书上所花费的研究与努力是不多的。虽然不专门于隶书,但吴昌硕深厚的篆书、行草书功夫日积月累地不断发酵,在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状态下,成就了一种前无古人的隶书风格。在吴昌硕的润例中常有“只作篆书,分隶不应”、“分隶、真楷不应”字样,所流传下来的隶书作品也极为稀少,常人很难得见。
此《隶书四言联》作于1925年,是吴昌硕应吴待秋之请而创作的作品,时年八十二岁,此联人书俱老,是吴昌硕在艺术最成熟时期为最重要友人写的代表作品。结体打破了汉碑宽扁取势的风貌,使字呈现纵长体势,上紧下松,有利于营造厚重气氛,用笔古拙苍润,纯为石鼓笔意,其波磔笔画,沉着而灵动,老笔纷披,一气呵成。其墨极浓,写出的字若黑色的印泥一般,莹莹悦目,有浑厚感,有时略带渴笔,使墨气不呆滞。整体布局疏密合度,气势峥嵘,凌厉郁勃。笔画间还有篆书的面貌,貌拙气酣,字字珠玑,其笔力之盛,可谓邓顽伯后一人而已。
此联为吴昌硕为“袌鋗老兄属”而作,“袌鋗”就是吴待秋。吴待秋的父亲吴滔与吴昌硕、李嘉福等人关系密切。李嘉福特别赏识吴待秋这位同乡才俊,二人年龄相差四十岁,却秉性相投,忘年相交。吴待秋原配去世后,李嘉福不仅将爱女隐玉许配给他,更将自己所藏的一尊西汉铜器“三代鋗”做为女儿陪嫁,吴待秋甚是珍爱,遂自号“袌鋗”、“老鋗”。吴滔去世之后,吴待秋入吴昌硕门下学习花卉,此后,二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吴昌硕时有作品赠予吴待秋,此联即是二人交往的重要见证。
Lot 3104
杨度(1875-1931) 隶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62.5×40 cm,约5.8平尺(每幅)
估价:RMB 120,000-220,000(2)
题识:近藤先生正。杨度。
钤印:湘潭杨度
释文:酒醉琴为枕,诗狂石作笺。
上款:“近藤先生”应为近藤廉平(1848-1921),号恬斋,日本实业家,日本邮船总裁,曾担任贵族院男爵议员。近藤氏喜中国文化,尤喜汉诗,曾与吴汝纶、吴辟疆诗文唱和,黄兴亦曾为其写诗。
杨度曾是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中过举人,当过满清四品官,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好友。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作为政客,杨度在书法艺术上也颇有建树,他诸体皆擅,学书前期以临颜帖为主,青年时期受王闿运影响,追溯碑派,乃至清代各家。到中后期创作阶段,杨度的书法作品反映出其率真的个性,以及深厚广博的学养。
杨度生性秉直刚毅,在书法上表现为线条横平竖直,结体宽博宏大。以隶书为要,楷书和隶书两体之间进行糅合,使得他的隶书有了“今妍”的趋向,楷书则是“古质”的审美意识。
本件《隶书五言联》取法传统汉碑,将楷书中颜体的篆籀之法与汉魏的方正劲峭合二为一,古貌沉健,线条扎实深厚,结体宽大圆浑,整体厚重有力量感。
Lot 3105
胡适(1891-1962) 行书七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43×39.5 cm,约5.1平尺(每幅)
估价:RMB 150,000-250,000(2)
题识:春池先生。胡适。
钤印:胡适之印、适之
释文: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说明:此联出处为南宋陆游《南定楼遇急雨》七律,原为诗之颔联,写陆游登南定楼所见之景。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以研究历史、哲学闻名,同时又是现代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以文化渊博著称,书法仅仅是“余事”。然而作为一代文化领袖,他的社会影响使他的书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文化含义。
胡适像
胡适传世的书法对联不多,多是书信、手稿、题字等形式流传。他的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江湖气。虽然没有明确的师承,但从作品上看,胡适显然有着较为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他对魏晋小楷及唐楷的学习尤其到家,且能化为己用。此《行书七言联》点画方圆兼用,笔画厚重敦实,不乏骨力,结体平正中富有巧思,整体风格硬朗而不失隽永,文气十足,体现了胡适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学者风度。
Lot 3106
齐白石(1864-1957) 篆书五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142.5×38.5 cm,约4.9平尺(每幅)
估价:RMB 2,000,000-2,800,000(2)
题识:梦武先生清属。九九翁齐白石。
钤印:白石、悔乌堂
释文:治道由衡石,王灵起阙廷。
上款:“梦武先生”即于梦武,河北深县人。1930年代初任中华书局邢台分局经理,1938年调任天津分局任经理,1951年任改组后的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天津分公司(新华书店天津店前身)副经理。
说明:文物商店旧藏,包首见文物商店旧签。
文物商店标签
齐白石篆书五言联
中国嘉德1995年秋拍释出,杨永德先生旧藏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天津分局
篆书在汉以后便走入低谷,直到清代才被重新挖掘,清中期以后名家辈出,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皆为篆书高手,然而他们都以金文小篆为基准,唯有齐白石独开生面,把自己的篆书定位于篆隶之间,与前人拉开距离,在历代篆书中独树一帜。这种介之于篆隶之间的特殊“汉篆”,评者称之为“齐篆”。而“齐篆”在篆书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深受后人喜爱,对当今书法界影响更是巨大。
据款可知,是联作于其晚年,无论结字、用笔皆已到如火纯青的境界,自然天成,乃“齐篆”中精品。与杨永德先生所藏作于82岁时的篆书五言联“治道由衡石,王灵起阙廷”相比,无论篆法、用笔还是落款都极为相似,但更添苍老遒劲之感。细观其作篆,结字方、布局满;用笔中锋为主侧锋辅之;行笔横平竖直,挥洒自如,直如昆刀裁玉,以笔代刀,与其篆刻实为互补。其用墨亦有其独到之处,如其绘画,浓淡相宜,枯润协调,雄浑而恣肆。
齐老是木匠出身,又善篆刻,腕力指力毕竟强于常人,是以下笔稳健苍劲,极其老辣,整体气息雄强,墨色如凝漆,行笔缓慢迟涩,字大力沉,左右横突,筋骨强劲,有一种长枪大戟的洒脱和沉着舒张的宽博,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一种教化之外的自然意趣,一种朴实可爱的艺术感染力。
Lot 3107
张大千(1899-1983) 行书十二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丁亥(1947年)作
130.5×22 cm,约2.6平尺(每幅)
估价:RMB 280,000-380,000(2)
题识:安陆《菩萨蛮》,稼轩《鹧鸪天》,东堂《烛影摇红》,洺水《沁园春》。丁亥二月,大千张爰大风堂下。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
释文:一弄入云声花余歌舞欢娱外,不负看山眼人在晴岚杳霭中。
鉴藏印:成都望山堂藏大千墨迹
出版:《丹青铸史—望山堂书画录》,第162页,中华书局,2011年版。
民国初年,文人盛行集前贤诗词中的优美句子为联。此技以朱孝臧、方地山、梁启超尤为擅长,所集楹联多能脍炙人口。
大千先生二十六岁时,在曾熙老师的指导下,将何绍基藏《张黑女》海内孤本予以集联成册出版。20世纪30年代,因性情相投,与“近代联圣”方地山结为忘年交。大千三十六岁时,方地山即席创作两副嵌字对联馈赠大千。其一云:“世界山河两大,平原道路几千。”其二云:“八大到今真不死!半千而后又何人?”两联皆对仗工整,第二联尤切合大千身份,认为大千画艺继承八大而凌越龚半千,品评颇为中肯。四十年代中期,大千喜读朱孝臧编《宋词三百首》和叶楚伧编《唐诗宋词选》,常将宋词名句集成对联,书赠友人。晚年旅居西方,接触新文化,开拓新视野,偶而为之,时有佳作,如赠好友张群“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嘱;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联即集宋代黄山谷、辛稼轩等人词句而成,盛传宝岛文坛。
此行书十二言联为大千先生书法精品,墨色苍润,讲求浓淡干湿之变化,行笔疾涩顿挫,粗细有度。文字集宋代张孝祥、辛弃疾、毛滂、程珌等四人词句而成,对仗工整,别有韵味。虽句出他人,但亦蕴含着集句者的巧思,足见大千先生国学素养之深厚,非一般画匠可以企及。
Lot 3108
林散之(1898-1989) 草书七言联
镜心 水墨纸本
壬戌(1982年)作
152×28 cm,约3.8平尺(每幅)
估价:RMB 180,000-280,000(2)
题识:壬戌年十月中旬。八十五叟林散耳。
钤印:散之信玺、江上老人、生于戊戌
释文: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出版:
1.《林散之书法选集》,第10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2.《林散之与扬州》,第264页,广陵书社,2012年版。
说明:
1.蒋永义旧藏。蒋永义(b.1946),江苏扬州市人。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64年拜扬州印坛耆宿蔡巨川(易庵)先生为师,后又从林散之、孙龙父、桑愉诸先生游学多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竹西印社社长。
2.扬州个园宜雨轩有以此联为底本的抱柱联,在制作抱柱联的时候,年款移至上联的右边,与实物有差异,特提请竞买人留意。据曹如诚《林散之与扬州》一书记载:1982年,林散之的外孙李亚丁在扬州举行婚礼,林散之亲临祝贺。抓住林老在扬州的机会,蒋永义赶到凤凰桥畔的古籍刻印社的宿舍楼,请林老写下了“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的对联。之后,蒋永义便将林老的这副草书对联交由个园使用,真迹仍然珍藏在自己身边。
出版物封面
扬州是林散之钟情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他与扬州有着特殊的情缘。1966年8月,与林散之感情甚笃、相依为命近半个世纪的夫人盛德粹辞世,加之那段时间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林散之悲痛过度,双耳失聪。9月,女儿林荇若、女婿李秋水将林老接到扬州,此后十余年中,林老数次客居扬州。林老在扬州的家人、朋友、弟子,在精神、艺术、生活等方面给予了老人以莫大的寄托和安慰。在扬州期间,林老常与扬州文化人雅集一隅,谈书论艺,吟诗作画,为扬州留下了大量的诗书画佳作和许多趣事佳话。自幼爱好书法篆刻的扬州人蒋永义在此期间成了林老的弟子。
扬州个园宜雨轩内抱柱联
1982年10月2日,林散之从南京再次来到扬州,住在林荇若的新家凤凰桥古籍刻印社宿舍楼。10月3日,他参加了在文园饭店举行的外孙李亚丁和外孙媳王明泉的婚礼。抓住林老在扬州的机会,蒋永义赶到凤凰桥畔的古籍刻印社的宿舍楼,请林老写下了“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此联原是林则徐为杭州西湖孤山梅亭所题写的联语,表达了他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怀,寓意尽管世间喧嚣,也要不失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后来蒋永义便将林老的这副草书对联交由个园使用,真迹仍然珍藏在自己身边。
1985年,江苏美术出版社要出版林散之书法集,林老亲自选定了近一百二十件代表性作品,在书法集的前言中,林老自言“童年摹习,白首粗成,略具轨辙,非敢言书法也。今不计工拙,出其所作,影印以行,深望识者指其瑕疵,以匡不逮。”这件《草书七言联》便在其中。
相关阅读
「重磅推荐」中国书画、古籍善本、佳酿臻茗、邮品钱币
缶无咎石敢当——吴昌硕墨韵专题
我本荒唐室遗珍:苏曼殊绘《汾堤吊梦图》及其他
英雄逐鹿 虎视崤函——本季春拍张善孖佳作撷珍
众众从从湖众众——魏紫熙笔下的玄武湖军民大联欢
采一炼十 山川与予——大观中的李可染
丹青款款诉情怀——神石轩的海上传奇
日照金山:大千家珍顶级泼彩巨制即将春拍亮相
身上铃声慈母意 为今已作听铃翁——大观之夜中的齐白石《夕阳望子图》与三件人物画佳制
巧拙互用 灵气往来——仇焱之旧藏《雨后山居图》领衔大观之夜齐白石山水佳作
一花一叶扫凡胎——略观大观之夜中齐白石花鸟画的简与繁
山川神遇而迹化:大观中的傅抱石
山川蒙养天地人: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160周年
生灵与生活——大观夜场中齐白石花鸟水族画一观
风筝不断线:吴冠中《香山春雪》、《江南春色》
大观中的一组溥儒逸笔
中国嘉德2025春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厦门
——
台湾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