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来 源于山东大学。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粉色的蝴蝶、蔚蓝的大海
翠绿的竹叶、紫色的鸢尾花……
一片片精美的宋锦在指尖翻飞
一群平时泡在实验室拿器材的医学生
此刻正成为非遗之美的创造者
一把把五彩斑斓的腰扇
正在他们严谨的注视和灵巧的双手中
逐渐成型
这是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韵匠心”
劳育美育融合实践课堂上的情景
当医学生遇上非遗文化
医学与美学的跨界融合
会碰撞出怎样的精彩火花?
跟随姗姗前去一探究竟!
Part1
科学与人文的创新跨界
这场跨界融合的灵感
源于一次对东方智慧的深度求索
学院策划团队在查找文献时发现
《齐民要术》中
“曲一斗杀米三石”的量化思维
与现代基因编辑实验中
0.1nM的浓度控制异曲同工
此类跨越千年的智慧共鸣
启发基础医学院师生们
打造了一门独具特色的
劳育美育融合实践课
将传统文化与医学知识创新结合
课程首期聚焦“宋锦腰扇”
宋锦的三重防护结构
与人体免疫屏障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
非遗技艺承载的“工匠精神”“结构智慧”
与医学追求的“科学严谨”不谋而合
这种跨越千年的“隐喻”
成为医学与非遗联动的内在密码
首期沉浸式实践课
在师生的热烈期待中开启
大家共同学习“挑经显纬”工序技法
理解宋锦纹样中蕴含的美好寓意
并亲手制作腰扇
从剪竹、裹布到包边
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心与匠心
学习有趣非遗知识的同时
感悟其中异曲同工的医学智慧
Part2
既“启智”又“润心”
一堂课的双重效应
讲台上
“三师制”模式亮点十足
非遗技艺传承师
讲解非遗技法及文化蕴意
学院教授、导师
从医学视角解构非遗智慧
辅导员则穿针引线
引导学生思考感受
工匠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共通之处
非遗大师传技艺
学术导师解内核
思政教师塑价值
让课堂兼具文化厚度与学科纵深
在第二期实践课堂上
学院贾木天教授
引用织锦的“三重结构”
帮助大家理解“免疫屏障理论”
李文斐教授以生物材料学
阐释蚕丝蛋白的医学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学习非遗与专业结合
从文化遗产中寻找科研灵感”
这种跨界融合深受师生认同
学院张超老师说:
“有学生将扇骨的力学特性
与人工韧带的材料设计相联系
甚至提出了可进一步验证的创新设想
这种能力正是未来科研创新
所需要的”
2022级博士生刘娅星说:
“我期待未来能系统性地
探索非遗技艺中的科学智慧
比如从传统织造工艺中
寻找生物材料的灵感
或借鉴中医药的非遗经验
开发新型疗法”
课程尾声的“作品展示”环节
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仪式
由摄影师为同学们拍摄国风照片
平日穿惯白大褂的他们
换上汉服、旗袍等国风服饰
手持自制腰扇、发卡等宋锦饰品
兴高采烈又略有羞涩地
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的学生不仅做研究出色
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观也非常好”
谈及学生
辅导员刘淑红老师一脸骄傲
她深知医学生日常科研任务重
作为这堂课程的策划者
她还有另一份用意——
希望给泡在实验室的师生们
提供一个缓解压力的出口
在美的创造和享受中
缓解终日的忙碌和挑战
这堂课
也多了一重温暖的意义
不仅传授知识
更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方
Part3
为科学启蒙与文化传承
开辟“双车道”
这堂跨界课程
不仅跨越学科领域
也“跨”出了校园
成为学院医学生
进行社会宣讲前的“练兵场”
课堂特别设置“非遗青年说”环节
由“医研先锋”宣讲团学生成员做主讲人
2024级硕士研究生杨耀宗
化身文化解读者
站在时间维度
将织锦腰扇的千年传承
与齐鲁医学精神的百年积淀并置
并通过对比图表展示了
南北朝织锦匠人“通经断纬”工艺笔记
与现代实验室实验记录的共通之处
精彩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引发阵阵掌声
截至目前,宣讲团已围绕
“本草纲目中的染缬智慧”
“宋锦材料的抗菌探索与未来”
“非遗宋锦—医用蚕丝缝合线
智慧工厂项目”
等主题展开课堂讲授
展现出卓越的跨学科融合与宣讲能力
未来
宣讲团将走入更多社区和中小学
开展医学×非遗等跨界宣讲
在寓教于乐中进行医学启蒙
同时凝聚起文化传承的巨大能量
把科学和人文的智慧
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结出馥郁的花朵
在实验室的试管试剂
与非遗工坊的经纬丝线之间
开创一场“医学×非遗”的创新实践
织就一条连接科学与人文的育人纽带
更多关于科学与匠心
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将在山东大学继续上演
声明
本文来 源于山东大学。以 上图 文,贵在分享,版权 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文编辑:Sunshine
责任编辑:林美妮
山东教育发布 |
| | | |
投稿/新闻线索/爆料视频
一经采用将获得线索奖励
来源:传承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