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目前,广西多地已报告了超过45例确诊病例,疾控人员已经拉响了警报。不是因为这个病多么罕见,而是因为它在校园——一个最不该被病毒占领的地方,开始蔓延。
被蚊子咬了一口,谁没经历过?可你有没有想过,一只普普通通的蚊子,可能比一只老虎还危险。老虎你还能看得见、躲得开,蚊子呢?
从你耳边嗡地一下飞过,顺手留下一点“礼物”——可能就是一场席卷身体的病毒风暴。
广西,夏末,暑气未消。就在大家还在讨论哪款防晒霜更持久、哪种冰饮解暑快的时候,基孔肯雅热,悄悄登场了。
截至目前,广西多地已报告了超过45例确诊病例,疾控人员已经拉响了警报。不是因为这个病多么罕见,而是因为它在校园——一个最不该被病毒占领的地方,开始蔓延。
基孔肯雅热,这名字听起来像哪部非洲探险小说里的病毒怪兽,实则是个让人“关节跳迪斯科”的病毒感染。
名字的来源是非洲土著语言,意思是“扭曲的姿势”,因为感染者常常因为关节疼痛而不得不弯腰驼背、步履维艰。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被蚊子下了“诅咒”?而这病的传染方式,还真就靠那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小蚊子——伊蚊。
你或许会想,蚊子咬一口,顶多红一块、痒一宿,怎么可能引发那么严重的事?可咱们今天聊的,不是那种“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的普通蚊子,而是携带病毒的“黑白条纹军团”,又叫白纹伊蚊。
它们不像你想象的夜晚才出没,而是白天上岗,活力四射,而且特别钟爱人类热腾腾的血液,尤其是校园里汗津津的孩子们。
有医生接诊了一位14岁的中学生,起初只是低烧、乏力,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两天后,发热高达39度,全身关节酸痛,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皮疹也跟着冒了出来。抽血检查一看,确诊:基孔肯雅热。
这不是个案,更不是新闻联播才会播的“离我们很远的事”。它离你,从来就只有一只蚊子的距离。
人们对传染病的误解,往往始于“我觉得我不会得”。但病毒从不讲道理,也不关心你是不是“阳光运动型”。
尤其是基孔肯雅热这种“进可攻、退可藏”的病,临床表现像感冒,病程却像马拉松,轻则三五天退烧,重则关节痛缠你好几个月。这一点,在中医里被称为“湿热伏邪,留连关节”,说白了,就是病毒闹腾完了,湿气不散,疼痛不停。
这病的“地图”越来越活泼了。过去它在非洲、东南亚猖獗,现在却在我们南方的多个城市扎下了根。这并非因为病毒更聪明了,而是城市化、气候变暖、雨水增多、垃圾积存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祟,为伊蚊提供了一个五星级的生存环境。
你可能想问,喷点花露水、点个蚊香不就行了?哎,这就像考清华只靠背诵《新华字典》一样,太天真。真正的预防,得像“防贼”一样细致入微:不积水、不裸睡、不疏忽每一个窗边角落;特别是在校园里,厕所、花坛、饮水机旁的水渍,都是蚊子的天堂。
从饮食上讲,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孔肯雅热虽是病毒,但调和脾胃、祛湿清热,仍是防病养身的关键。绿豆汤不是万能的,但在这种时候,它比奶茶靠谱多了;薏仁粥没那么时髦,但它能让你少去几次医院。
防病不只是嘴上说说。很多时候,孩子们在学校,不知道什么是基孔肯雅热,也不知道被蚊子咬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成年人——尤其是老师和家长——主动扛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把健康教育做到孩子的课间、饭前、睡前,而不是等出事了才临时抱佛脚。
从历史来看,人类与病毒的博弈从未停止。古代瘟疫横行时,村口常设“瘟神庙”;现代社会,我们有了疾控中心、实验室、数据监测。
但无论古今,最有效的“疫苗”,始终是知识和预防意识。它不像药物有副作用,也不像口罩那样容易遗落,它藏在每一次认真洗手、每一次倾听健康课的眼神里。
说到底,基孔肯雅热不是最可怕的疾病,最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轻视和想当然。校园本应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乐土,不该被病毒肆意侵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肯多一点了解、少一点忽视,那么这些本可避免的感染,就不会发生在教室、操场、课桌之间。
病毒没有情绪,但它对疏忽有无限耐心。而我们,不能再用“这病我没听过”来当借口,也不能指望只是喷几下驱蚊水就万事大吉。健康,从来都不是“看运气”的事,而是你每一个选择的总和。
别再等那只蚊子飞到你耳边嗡嗡作响,才想起防范;别等孩子高烧不退时,才去查“基孔肯雅热”是什么意思。从今天起,把防蚊、防病毒,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不是因为怕生病,而是因为值得拥有更健康的日子。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4年版)》
2. 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基孔肯雅热疾病信息页
3.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我国南方地区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评估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郜医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