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陈锡联参加完陈葬礼,一张罕见的合影,原来他俩是连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15:51 2

摘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太多将领间的情谊被镌刻在历史长河里,陈赓大将与陈锡联上将的故事,既是战火淬炼的战友情深,也是亲上加亲的特殊缘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有太多将领间的情谊被镌刻在历史长河里,陈赓大将与陈锡联上将的故事,既是战火淬炼的战友情深,也是亲上加亲的特殊缘分。

他们的交集,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热血与温情,更藏着那个年代最珍贵的“干货”,不掺虚言的互助、经得住考验的信任,以及跨越生死的担当。

陈赓比陈锡联大12岁,两人都属虎,一个来自湖南湘乡,一个来自湖北红安,地域不同却因革命走到一起。

1931年前后,两人在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初遇时,身份差距不小:陈赓已是红12师师长,参加过南昌起义、打过湘军,是见过大场面的“老革命”。

陈锡联刚从童子军成长为红10师的连长,虽年纪轻,但作战勇猛,敢打敢冲,在战场上已经显露出带兵的潜力。

按当时部队的规矩,上下级之间多是严肃的工作关系,但陈赓的性格打破了这种距离感,他向来幽默,不摆官架子,见陈锡联年纪小却沉稳,打心眼儿里喜欢,常主动跟他聊天。

有次战斗间隙,陈赓见陈锡联盯着自己的瘸腿看(陈赓在南昌起义时左腿负伤),没等陈锡联不好意思,就主动说起会昌战斗的经历,当年左腿中了三枪,胫骨腓骨都断了,躺在死人堆里装死,敌人踩我腿都没敢动,最后被老乡藏柴房才活下来。

陈锡联

这段“装死逃生”的经历,没有半点夸大,全是实打实的战场细节,陈锡联听得入神,也对这位师长多了份亲近。

后来两人都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分在同一个班、同一个支部,接触更频繁,陈赓闲不住,总拉着陈锡联“串门”,去得最多的是朱德总司令家。

朱老总住的窑洞前有棵苹果树,每到结果季,两人就琢磨着“打秋风”,陈赓让陈锡联去敲门,自己在树下用木棍打苹果,等苹果落一地,再假装刚到。

有次支部书记陈其涵跟朱老总“告状”,没想到朱老总哈哈笑,陈赓这点小聪明,我早看出来了,果子多,他们拿点没关系。

朱德

后来朱老总见他们好久没来,还主动问,怎么不来看我?果子都落地上了,这段小插曲,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把两人的亲近、朱老总的宽厚全显出来了,也让他们的友谊从工作延伸到生活,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两人的配合更紧密,1947年,陈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南渡黄河,挺进豫西,任务是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当时陈锡联在刘邓麾下任纵队司令,两人虽分属不同部队,但战略目标一致,陈赓在豫西牵住国民党军的主力,陈锡联则在大别山周边打牵制战,彼此呼应,为战略反攻撕开了口子。

1948年淮海战役中,陈赓参与围歼黄维兵团,陈锡联率部负责阻击国民党援军,两人一个“围”一个“拦”,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段时间的交集,没有太多抒情的描写,全是实打实的战场协作:你负责哪个方向、我需要配合什么、遇到困难怎么支援,都是直来直去的工作沟通。

但正是这种“不用多说,彼此都懂”的默契,才是战友间最硬的“干货”——战场上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嘴说,而是靠一次次并肩打赢硬仗堆出来的。

两人的关系,除了战友,还有一层更特殊的“亲戚”纽带,这要从陈赓的两任妻子说起,陈赓的第一任妻子叫王根英,1925年入党,是上海纱厂出身的革命战士,1927年在中共五大上与陈赓相识,后来在邓颖超的撮合下结婚。

1939年3月,王根英在河北南宫县掩护伤员撤退时,发现装部队公款的挎包落在村里,那笔钱是给伤员买药的救命钱,她不顾危险回去取,刚拿到挎包就遭遇日军,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陈赓得知消息后,在日记里写下,三月八日,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他把对王根英的思念藏在心里,也一直照看着王家的人,尤其是王根英的妹妹王璇梅。

而陈锡联当时的情况是,前妻粟格在1948年秋天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孩子,他一个人又要带兵打仗,又要照顾孩子,生活很不容易。

陈赓看在眼里,心里就有了个主意,把王璇梅介绍给陈锡联,1949年8月,正好赶上部队休整,陈赓没提前打招呼,直接把王璇梅从后方带到陈锡联的指挥部。

这次陈赓很认真,把王根英牺牲的经过、王璇梅的情况一五一十说清楚,陈锡联一看王璇梅,圆圆的脸蛋确实像王根英。

再聊几句,发现她性格稳重,跟自己很合得来,当场就点了头,没过多久,两人就在部队里办了婚礼,没有彩礼,没有排场,战友们凑了点糖果,就算成了亲。

从革命到生活,两人的纽带又多了一层,这份“亲戚”,不是靠血缘,是靠革命情谊和责任连起来的。

1955年授衔,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陈锡联是上将军衔,两人都成了开国将领,但陈赓的身体早在战争年代就垮了。

1957年后,他的腿伤频繁发作,还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1960年两次突发心肌梗死,抢救过来后,医生让他卧床休息,可他还在病床上写《作战经验总结》,说这些打仗的法子,得留给后面的人。

1961年初,陈赓被送到上海疗养,当时粟裕、李克农等老战友也在上海,几人偶尔能聚聚,算是他最后的轻松时光。

陈赓和李克农

3月16日,陈赓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年仅58岁,是十大开国大将里最早走的一位。

当时陈赓的五个孩子都还小:大儿子陈知非刚参加工作,二儿子陈知建10岁,三儿子陈知庶8岁,四儿子陈知涯不到4岁,女儿陈知进才6岁。

傅涯一个人既要处理后事,又要照顾孩子,根本顾不过来,陈锡联主动担起了“大哥”的角色:后事上,从联系殡仪馆到安排追悼会细节,他都亲力亲为。

家里的事,他知道傅涯工资不高,每月都从自己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她,还跟爱人王璇梅一起,经常去家里帮忙做饭、照看孩子。

孩子们上学后,陈锡联更上心,陈知建后来想考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锡联特意找了当年在哈军工任教的老战友,了解招生要求,还帮着辅导功课。

陈锡联和王璇梅

陈知庶15岁想参军,陈锡联亲自联系部队,最小的陈知涯出国当武官前,陈锡联还跟他聊了半宿,讲自己当年带兵的经验,叮嘱他“在外要维护国家形象,不能给你父亲丢脸”。

这些都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没有空话套话,没有表面功夫,就是在对方最难的时候,伸手搭一把,而且一搭就是十几年。

陈赓妻子傅涯和4个孩子的合影,三个儿子均是少将!

傅涯后来回忆说,锡联同志从来没说过‘我会帮你’之类的话,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娘几个觉得有靠山。

这种帮助,不是靠“关系”走后门,而是基于对陈赓的承诺,也是对革命后代的责任,陈锡联自己常说,我跟陈赓是过命的兄弟,他走了,我帮他照顾家人,是应该的。

这句话没有任何修饰,却比任何抒情都有力量——老一辈的情谊,从来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落在实处。

2011年,陈赓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迁回湖南湘乡老家安葬,傅涯(2010年去世)的骨灰也一同迁回,陪伴在陈赓和第一任妻子王根英身边。

陈锡联的子女代表全家去了湘乡,在陈赓墓前鞠了三躬,说,爸生前总跟我们说,陈伯伯是咱家的恩人,今天我们来替他送陈伯伯回家。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没有华丽的辞藻点缀,没有刻意的故事编排,全是“干货”:是红军时期一起偷摘苹果的坦诚,是抗战时期互相配合的默契,是促成婚姻时的真心,是失去战友后的担当,更是对后代的长久关照。

它藏在历史的细节里,藏在当事人的回忆里,也藏在“战友”“连襟”“兄弟”这些朴素的称呼里。

如今再看陈赓与陈锡联的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他们的军衔和战功,而是那种“你有事,我顶上”的实在,那种“说了就做,做了就认”的坦荡。

这才是老一辈革命家情谊的本质,不是虚情假意的应酬,而是经得住战火、扛得住岁月的真感情,是能让后人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不掺水分的温暖与力量。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缅怀开国大将陈赓:救过蒋介石的命 曾“叫板”毛泽东2015-02-27

中国新闻网——幽默心战友情,厚葬阵亡黄埔校友--陈赓大将逸事 (4)2007年07月16日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