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李一直是朋友圈里“看起来最阳光”的那个人,35岁,事业算得上顺利,家庭氛围也很和谐。外人甚至觉得他是不用为情绪发愁的人。可最近一个月,每晚都熬到凌晨还是睡不着,别人一句“你是不是又想太多了?”反而让他更难过。有朋友劝他多晒太阳、约出来吃饭,可他说,这些都没用
点赞、关注、转发分享,接收新鲜有趣故事!谢谢支持!
小李一直是朋友圈里“看起来最阳光”的那个人,35岁,事业算得上顺利,家庭氛围也很和谐。外人甚至觉得他是不用为情绪发愁的人。可最近一个月,每晚都熬到凌晨还是睡不着,别人一句“你是不是又想太多了?”反而让他更难过。有朋友劝他多晒太阳、约出来吃饭,可他说,这些都没用,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拖进了无底洞。
你可能觉得这种抑郁的情绪离自己很远,但医生对1800例抑郁症患者的调查发现,这种情形并不罕见。其实,容易被抑郁症“选中”的人,还真有一些隐藏的共性,也许你身边就有或者你自己已经悄悄中招。
到底是哪5类特征,让抑郁症更容易盯上一个人?医生分析了无数病例后,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其中有的特质,很多人一直没意识到它的危害。
昼夜节律紊乱:睡得乱,情绪就容易乱
现代社会节奏快,“熬夜”几乎成了无压力生活的常态。实际上,这恰恰是调控情绪最要命的黑手。人的生物钟负责调节褪黑素、皮质醇等影响神经递质分泌的激素。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重度抑郁患者,长期有作息紊乱、睡眠障碍。长期夜里不睡、白天昏沉,会让大脑里维持情绪稳定的多巴胺与血清素**分泌异常,高发焦虑、低落、自控力下降。医生提醒,作息混乱不是青春无敌,而是抑郁的温床。
社交封闭:明明在人群中,却觉得自己完全是局外人
在1800例患者里,“社会隔离感”极为普遍。也就是说,表面上你和同事、家人一起生活,但心里有一道天然的墙。即便有线上社交工具,缺乏真实人际互动,也会让孤独感堆积。大量数据证明,真正高质量的社交有助于降低压力激素水平,缺乏社交支持的人前额叶活动降低,情绪调节能力减弱,长期如此情绪内耗特别厉害。
性格压抑和内向:不愿表达,不敢释放
很多人误以为性格安静无害,其实压抑情绪隐藏巨大隐患。调查显示,易患抑郁的人大多习惯自责、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委屈和愤怒,经常自己把所有不快乐扛下。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表达情绪的能力和心理修复能力息息相关,长期“憋着”,大脑的杏仁核会放大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度,自然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漩涡。
长期高压环境:一直绷着不肯松,人再坚强也会被压垮
现在大部分人都觉得压力是生活标配,但高强度“忍耐”其实在消耗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医生调查发现,那些处于高压环境、工作长期紧绷、常年要面对复杂关系的人,皮质醇水平始终居高不下。长期压力会削弱大脑海马区,导致失眠、记忆力变差,还会让人对生活逐渐失去兴趣、变得麻木。
高糖饮食和慢性疾病:吃得甜一点,可能苦一点
有人觉得,吃点甜食能够“瞬间开心”,但医生调查后发现,高糖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神经递质调节出问题,大脑血清素合成效率下降。而且慢性疾病患者(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出现情绪低落、无助、无力感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很多。长期慢性炎症、身体不适,会持续影响免疫系统,增强抑郁倾向,这不是心理暗示,而是生化神经机制在作怪。
很多人习惯用一句“想开点”安慰自己或朋友,但医生特别指出,抑郁症是心理、神经、内分泌多链路交织的复杂病,不是单纯靠意志力“挺一挺”就能好,忽视这些身体和环境的共性,只会让人更加自责和无力。
反倒是“运动万能论”、“乐观就能免疫”的观点,也会让一部分真正有风险的人自我否定或放弃求助。要知道,如果昼夜节律出了问题,运动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乐观性格的人,也扛不住持续的高强度压力。
身边人要做的,不是强行要求“振作起来”,而是认真觉察这些早期信号,协助调整生活方式、争取早期干预。
规律作息。睡眠是情绪健康的基本盘,建议保证每天7小时以上睡眠,晚11点前入睡。如果因为工作必须夜班,也要尽量安排补觉和光照。
多参与真实的社交活动。哪怕是和家人、老友一起散步、做饭,面对面沟通会带来满满的支持感,远胜于孤独。
学会表达和释放情绪。不用害怕“丢人”,写日记、和信任的朋友聊天、找心理咨询师,都是正面的自我保护。
主动寻求压力替代方式。比如多参加运动、冥想、户外活动,或重新规划工作安排,打造生活的缓冲带。
均衡饮食,降低高糖摄入,慢性疾病要积极管理。饮食健康、慢病稳定,情绪就有了坚实的“地基”。
情绪低落超过两周无法缓解,或已经影响到日常工作生活,就等于点亮了“警告灯”,切莫讳疾忌医。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早一点疏通和干预,效果会好很多。
抑郁不是懦弱,不是矫情,更不是一个人的错。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共性”,其实藏着自救和互助的入口。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3.《中华精神科杂志》2024年第57卷第2期
4.《柳叶刀·精神健康》中国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研究(2022)
5.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抑郁障碍科普资料
6.《脑科学杂志》2023年第19卷第5期
7.《ENIGMA抑郁症神经影像研究进展》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