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中断的“蝉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4 08:00 1

摘要:我从小就喜欢蝉,家乡土话称其“知了”,可能是蝉的鸣叫声与“知了”二字的发音相似,故名。蝉的幼虫称为“知了狗子”,通常在入夏后的凌晨从地底钻出,随即向树上爬。至一米高的地方,“知了狗子”会慢慢脱去外壳,微微舒展双翅,继续向上爬,然后迎风、沐阳、饮露,开始鸣叫了。

杨先让

读完五色土副刊近期刊登的《古人敬蝉又食蝉》《寻觅新蝉第一声》,我又想起几件小事,还有过往进行田野考察时的一些见闻。

我从小就喜欢蝉,家乡土话称其“知了”,可能是蝉的鸣叫声与“知了”二字的发音相似,故名。蝉的幼虫称为“知了狗子”,通常在入夏后的凌晨从地底钻出,随即向树上爬。至一米高的地方,“知了狗子”会慢慢脱去外壳,微微舒展双翅,继续向上爬,然后迎风、沐阳、饮露,开始鸣叫了。

“知了狗子”脱下的外壳仍留在树上,这是中药材,称“蝉衣”,又名“蝉退”“蝉蜕”。将其收集起来,送到村里的老中医那儿,可以换几个“大子儿”。其实“知了狗子”能吃,极其美味,不仅肉质厚实,营养也丰富,烹、炒、炸、煮均可。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的教职工下放河北磁县农村劳动锻炼,版画系被编为第五班,整天干活、学习,日子过得无滋无味。一天清晨,我到院儿里方便,在树根处捉了一只“知了狗子”,回屋叫大家看它如何蜕变成蝉。大家顾不上刷牙了,纷纷围拢过来,李桦、古元、彦涵、黄永玉、王琦、周令钊等人不敢出声,双眼紧盯这“知了狗子”的动态。当脱壳的幼蝉缓缓舒展嫩绿的双翅,真美妙得难以形容……李桦先生赶忙取来日记本,不知他老人家是如何记录此情此景的。

无怪乎中国的花鸟画家,不论古今,都将蝉视作“点睛”之物。鄙人也画过蝉,但所画并非精品。总之,蝉是美丽的,是吉祥的,是有好寓意的,是能入画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在“年画连环画系”的基础上创建了“民间美术系”,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须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加深理解,便组织了黄河流域的田野考察。民间艺术传承上千年,无愧为“本源艺术”“母体根基”,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作为队员的我简直是望洋兴叹;我发现,在石雕、面塑、刺绣、剪纸、泥塑、布艺品中,蝉的造型很普遍。

“针扎荷包”是西北地区农村妇女装针线的工具包,由内核和外核两部分组成,使用时把针线放在内核里,再套藏起来,即可随身携带。甘肃庆阳妇女制作的蝉造型的针扎荷包,将蝉的头部和翅膀作为外核,将蝉的腹部作为内核,造型精妙,色彩艳丽,让人爱不释手。

作为生命绵延的象征,蝉反映了民间朴素的生殖观念。《新华字典》对“蝉”的解释,除了“昆虫,俗称知了,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发出的声音很大。种类很多”这一条,还强调了“蝉联”的“连续”之义,虽未言明“蝉联”一词的由来,也间接说明了蝉与繁衍的密切关系。

蝉不仅在民间艺术中频繁现身,帝王贵族还以金蝉、玉蝉作为装饰物,抑或作为随葬品,大量出土文物即为明证。记得我的祖父母在下葬时也放置了蝉造型的随葬品,好像这是家乡的风俗,不明缘由,大概是长久传承的一种信仰崇拜吧。至于文人咏蝉,如司马迁称赞屈原的“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歌颂其品德高洁、羽化重生、坚韧不拔等多重意象,则是对蝉的又一种情感寄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自宫廷、士人到普通百姓,文化一直以特有的形态传承与延续。正因为被赋予了吉祥、辟邪、蜕变、繁衍等内涵,蝉才在上层社会和民间广泛流动。尽管“知了狗子”见到光明后,欢乐的鸣唱仅能持续一个多月,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蝉鸣”是未曾中断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