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这个国家,不少人觉得很眼熟,可你真要问:它的老底儿,或者说它的“前世今生”到底长什么样?恐怕大部分人脑子里只剩下泡菜、欧巴和几个跳舞的组合了吧。咱再细想想,韩国自己对它的历史,说起来吧,那故事线——有点意思,也有点离大谱。
韩国这个国家,不少人觉得很眼熟,可你真要问:它的老底儿,或者说它的“前世今生”到底长什么样?恐怕大部分人脑子里只剩下泡菜、欧巴和几个跳舞的组合了吧。咱再细想想,韩国自己对它的历史,说起来吧,那故事线——有点意思,也有点离大谱。
先撇开那些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的史学讨论,翻点八卦出来。比如现在的“韩国”,其实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才算勉强有了自己的名号。你就说那会儿的大韩帝国——听着挺唬人,其实也没折腾出几天工夫,还一度沦为日本“摆拍”的背景板。要不是这事搁过去年头,街坊邻里估计都不能记得它。
但话说回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也不是昨天才蹦出来的。要是细捋,旧时半岛上也冒过点烟火:什么新罗、百济、甚至更早的三韩部落。这新罗跟现在的韩国,多少还有点儿隔代情——也就像老宅子里翻出来的旧照片,你认得上一点家门口的树,却早想不起谁曾在树下打过鸡蛋。
现在说到这,就得聊聊鸡蛋壳外头那层“汉字史书”。你说新罗人、百济人自己都拿汉字写东西,到了现在,这事倒让编教科书的人高兴了——什么辉煌、千年、正统,尽可以添油加醋。他们那笔头,捣鼓起来挺利索。有时候翻开韩国的小学历史课本,真比武侠小说还会飞。你一看,高句丽一把刀就刺到了唐朝皇帝身边;檀君又好像空降到山东济南啃煎饼。讲真,这种历史,读着过瘾。
书里写得更离奇的,咱见过。有本教材,愣说韩国人的先祖起源于帕米尔高原——这可是比西域都还远的地方。一路东跑,说是造了华夏文明,结果又开枝散叶成了夏朝,再兜兜转转回到咱们东北三省安营扎寨。这条时间线,看的人直眨眼:合着连黄河边那口大锅都得打上大酱汤的印记?
其实最出名的还是那个叫檀君的。咱们这边,懂点历史的都晓得——檀君的来头有点玄乎,说白了,就是神话里的角色,多半是明明白白写给老百姓听着乐呵的。这段传说,还是元朝时候,高丽寺里几个有文学情怀的和尚东抄西拉的“原创”。可如今,人家却煞有介事地把檀君写进了正儿八经的史书里,小朋友们每年都得背点“檀君纪念日”的课文。
你可能疑惑:有这么离谱的事?可别笑,真有。高句丽也是个“被认祖归宗”的典型。教材里,不但把高句丽吹成世上最了不起的“祖国政权”,还硬说隋唐两朝好几次都被高句丽打得落花流水。声称唐太宗李世民都被高句丽神将杨万春射瞎了眼——天可怜见,这杨万春其实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连名字都是后来叫着叫着变成的。
历史这东西,真是人在编,戏在演。事实其实简单:高句丽的老窝老早在我国东北落脚安家,后来王城迁了才跟朝鲜半岛沾点边。咱这边的文物考古专家,实实在在把王陵城址扒拉出来,申遗都申成了。可韩国人还是乐此不疲地往脸上贴金,教材上累死累活画高句丽的地图,一拉就能盖住大半个中国。
最有意思的是,连渤海国也没能幸免。作为又一个东北少数民族的政权,不知怎么就被划拉进了韩国“祖先”的名册。人家给孩子讲渤海如何辉煌,瞧着就像自家后院新添了大片花园,话都说得比咱们还溜。
你可能会觉得,不至于吧?其实还真是这样。我们身边不少韩国留学生,提起高句丽、渤海国,那神情绝对是真信。他们甚至坚信半岛的根系一直扎到辽吉黑,甚至过了海还把脑洞开到华北。没办法,这就是从小读历史课本给“熏”出来的。
说到底,这能算谁的错?有些家长觉得,这样让自家孩子多点自信,不用太较真。可也有人琢磨:咱教孩子,不能胡编历史当真理呀。好歹得把祖宗八代的老实事说清白,不能一味往自己身上揽。
再说新罗。说实话,新罗才是韩国历史上真正的强势选手,真刀真枪统一过半岛。可在现在的故事里,新罗却非得退居二线,让北边的高句丽占山为王。好像自家祖宗不够“高大上”,非得借邻居来点血统。这心思,说白了不就是想多分杯羹嘛。
有些人听了,发出会心一笑——这也能行?可孩子都记住了。于是等有朝一日,小韩站在地图前,指着松花江一带眉头一皱,认真地说:“那是我们的老家。”你再硬拗,说不定还要被讲“政治觉悟不高”。
闲话说到这,其实很多国家都热衷“找祖宗”,只不过韩国这劲儿使得尤其足。有人会同情——他们太想找点自豪感了,哪怕“剪贴”出来的也认。可你要真较真,这场历史接力棒,跑得确实有点远:把神话、小说、邻居家的事,连着全搂进了自己的相册。
但这事儿谁又能断言,历史非黑即白,每条线都分得清清楚楚呢?或许每个人都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面子,也许有天他们会愿意细细听听新罗、百济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那才是真正跑过千年的故事。你说是不是?
想想这些历史里的真假虚实,有时候真让人感叹:历史是不是也像咱们厨房里老醋坛子,搁久了,点一点,滋味千头万绪。煮出来的每碗汤,都带着点各自的梦和错……到底哪一碗才最有家乡的味道?这事,说不准,也许还得等两代人再慢慢去咂摸。
来源:在峡谷探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