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霞浦法院的“第一窗口”,立案庭肩负诉讼服务、简案快审、信访接待等重任。2020年林如婷调任立案庭庭长,常自嘲是“杂家办杂事”。杂,却未乱其心;多,更显其能。在她的带领下,立案庭捷报频传:荣获“党的二十大宁德市及全市法院信访安全保障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2
推开福建省霞浦县人民法院的大门
立案诉服中心的人声律动最先入耳
每当诉服人员遇到疑难
一声穿透喧嚷的“庭长”
总能迅速唤来一个纤瘦有力的身影
——“来了!”
她就是霞浦法院立案庭庭长林如婷
林如婷身着法袍。
作为霞浦法院的“第一窗口”,立案庭肩负诉讼服务、简案快审、信访接待等重任。2020年林如婷调任立案庭庭长,常自嘲是“杂家办杂事”。
杂,却未乱其心;多,更显其能。在她的带领下,立案庭捷报频传:荣获“党的二十大宁德市及全市法院信访安全保障工作成绩突出集体”“2023年度霞浦县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林如婷个人也获得“全市法院党的二十大期间信访安全保障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荣誉的背后,是一位法官如何在“杂事”中淬炼为民初心,在法理情之间架设温情桥梁的故事。
焐热心头坚冰 追求案结事了
又是一年海参丰收季。望着忙碌的景象,林如婷想起了一位特殊的“老相识”——养殖户苏某。一个问候电话拨过去,对方立刻认出了这位曾经冒着大雨上门的法官。
时光回溯至2015年。苏某花费4万元网购海参饲料粉碎机,安装使用后发现该机器老旧、噪声巨大且无合格证。他遂以产品责任纠纷诉至法院,却因证据不足而败诉。无法接受败诉结果的他自此踏上信访路。2022年5月,这件案子交还属地化解。林如婷没有坐堂问案,而是选择主动上门。
前期调研让林如婷洞悉了苏某的窘境——深陷诉讼泥潭,无心经营,加上家庭失和,生活越发困顿。
林如婷深入渔船码头对渔民开展普法。
“老苏,今天我们不谈法条,就看看你这一池子的海参。你这样耗着,值得吗?”一句直抵心灵的叩问,让苏某眼眶泛红:“林庭长,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钱花了,官司输了,在家人面前抬不起头啊……”林如婷的设身处地,点醒了苏某。
案情明了,心结已打开,但损失如何弥补?林如婷连夜整理材料,精准对接“信访﹢保险”救助机制,为苏某申请到了救助金。款项到账日,苏某如释重负:“您这是把压在我心头多年的石头搬走了啊!”如今,苏某的海参生意重焕生机,家庭亦重归和睦。
“信访工作是接触当事人最深的工作。”这份责任,驱使林如婷不敢有丝毫懈怠。面对风险隐患大的陈年积案,她带领团队深入研判,上门了解信访人生活困境,成功推动了刘某某、朱某等一批“骨头案”实质化解。她深知,敷衍推诿只会引发重复访,唯有彻底解决问题方能案结事了。
不负司法初心 守护公平正义
在霞浦县中茵·翰林国际小区业主潘女士的微信收藏夹里珍藏着一张照片:2023年5月,她和邻居们将一面写着“秉公办事 执法如山”的锦旗送到了林如婷手中。
锦旗的背后,是一场160余户业主对抗“天价车位”的群体维权战。
2022年秋,愤怒的业主们涌向法院。起因是开发商以“政府限房价”为由,强制购房者支付8万元至12万元现金高价购买车位(远超当时5万元市场价),且款项不入购房合同,仅给一张《车位认购书》。
面对堆积得厚厚的诉状,林如婷连夜组建专班,指派“金牌调解员”阮文先行庭前调解。然而,巨大的分歧让调解遇阻。细致梳理后,她发现案件竟存在21种差异化情形。果断决策:“启动示范诉讼!”即在每类情形中精选一案重点审理,形成“判决模板”。
林如婷到霞浦县实验小学讲授防范学生欺凌知识。
首批21案判决支持业主诉求,开发商上诉后,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二审结果一出,林如婷立即致电开发商:“判决就是标杆,剩余案件庭前调解是双方最优解!”开发商终于松了口。
为避免节外生枝,林如婷带领团队开启“白﹢黑”冲刺模式,逐一核对140余户业主的退款金额、违约金及账户信息,确保零差错。不到一周时间,所有定制调解书制作完成,为业主挽回损失逾1700万元。
这份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同样流淌在细微之处。讨论一起民间借贷利息计算时,有老法官认为分段计息繁琐,主张简化处理。林如婷坚持依法按标准精确计算,并主动搜集资料制作“速算表”,确保了计算的精准与当事人的公平。
培育解纷力量 播撒法治星火
在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的网红民宿群中,一座别致的“逅海诉非联动工作站”静静地矗立着。这是林如婷用三个月时间跑遍霞浦海岸线精挑细选并亲手设计的“最佳普法点”。
“三沙民宿业从‘野蛮生长’到‘有序服务’,法院功不可没。”福建省人大代表、霞浦县摄影协会主席郑德雄如是说。
随着民宿产业的火爆,纠纷也随之增多。林如婷带着团队扎根于此,“每周一典”为民宿主答疑解惑。“讲解‘定金与订金的区别’那堂课,让我们记忆犹新。”一位民宿主感慨道。
林如婷在霞浦中乘社区给基层妇联进行维权培训。
“纠纷化解、法治提升,非一人一案之功,需全社会法律素养支撑。”林如婷不仅是践行者,更是播种者。她擅长挖掘和培育调解力量。
昔日法院送达员黄孔跃的蜕变便是生动注脚。林如婷敏锐地察觉到他在送达中展现出的沟通天赋——曾经让拒收文书的当事人放下戒备。
“你在人际交流方面有天赋,愿不愿意转行做调解?”她主动引导,推荐法律读物,带着黄孔跃参与家事调解实践。如今,“黄调解员”一年能化解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纠纷三四百件,成为街坊信赖的“解忧人”。“是庭长发现了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才能。”黄孔跃感激地说道。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黄光清对此深有感触:“林庭长在法律尺度和法定程序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让我们在从事调解工作中更有了底气。”调解员遇到难题,无论早晚,林如婷的电话总是拨得通、有问必答。
在法与情的交汇地带,林如婷用一颗滚烫的心,焐热了纷争的坚冰。她是手握法槌的庭长,也是当事人心中值得信赖的“家人”。
来源:福建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