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是第五次退网,却说得特别坚决,什么“肺龄95岁”“身体要紧”,连快手账号都改成老婆初瑞雪的名字,作品全删光,今后不仅不露面,连经营也不管了。
1
直播带货头部网红辛巴,在“818粉丝节”突然宣布“永久”退网。
虽然是第五次退网,却说得特别坚决,什么“肺龄95岁”“身体要紧”,连快手账号都改成老婆初瑞雪的名字,作品全删光,今后不仅不露面,连经营也不管了。
这架势确实像玩真的,但怎么就有种落荒而逃的感觉呢?
答案在四天后揭晓。
8月22日,在一场重量级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如何管住平台经济出现的乱象。
领导的回答很干脆:“出重拳”!接着点名“三只羊”和“东北雨姐”。
我去,这可都是跟辛巴同咖位的头部网红啊。辛巴这嗅觉,真是灵得很,踩着点全身而退。人家虽然江湖味十足,做决定却很有气魄,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想想去年9月的时候,辛巴揭露三只羊大闸蟹质量问题,还豪言要拿1亿现金替三只羊赔付消费者。真是正义感爆棚吗?也许有,但是炒作搞流量的心思,明显要大得多。
吵架的戏码,又热闹又刺激,大家都爱看,直播间流量咵咵涨,粉丝们嗷嗷叫着“辛巴威武”,使劲下单。
回头一看,吵架的对象突然就没了!
物伤其类,思危思退,确实是个聪明人。
2
直播带货确实乱,让很多人反感。
有人不理解,为啥不从一开始就把规矩立好?非得等乱了才出手?
其实吧,这就像养孩子。你总不能一生下来就给他戴个头盔吧?得让他先摸爬滚打,磕磕碰碰,吃了亏长了记性,才好管。
对新生事物一样,都有个探索过程。上面行事有套路:先放开,跑起来再说,等出了问题,再有针对性地推出措施。
这个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野蛮生长”,万物竞发、生机勃勃,当然乱象也随之滋长;第二个阶段是“重拳出击”,抓住典型重点打击,立规矩,管起来。
比如,共享单车刚出现的时候,街头突然出现花花绿绿各种单车,各路资本玩命往里挤,有种说法是“车身的颜色都快不够分了”。
很快,就出乱子了:挤占人行道、竞争对手把车扔河道、拖欠押金跑路……
于是监管现身,取消押金,要求有专人摆放,各家企业合并、收购、退出。有了规矩,共享单车也就规范起来。
其他的像网约车、团购、快递、外卖等,也大多是这个路数。
有时候还会有第三个阶段“适当放开”——重拳打太狠,行业萧条了,又往回调整,松松绑。
很多事就是这样,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那种从一开始就立好规矩的做法,虽然理想,实际却做不到。因为大部分问题,事先根本预想不到。
像隔壁日本,错过互联网时代太多机会,就是因为规矩太多,利益格局僵化。
我们能承受一开始乱一些的代价,又有改的能力,其实是很大的优势。
说回到直播带货上,现在它就走到“由乱转治”的关键点了。
要明白这其中的道道,先要弄清,为什么直播带货会乱?
很简单,乱就乱在那些头部主播身上!
3
你发现没有,那些大红大火的头部主播——辛巴、李佳琦、大小杨哥、东北雨姐,大多数都有个共同特征:草根出身。
这不是偶然。
草根主播没有包袱,敢说敢做,接地气,能和观众产生共鸣。他们的成功,就是由直播这种最贴近普通群众渠道的特性决定的。
当他们扬名立万,赚到大钱之后,当然想长期吃这口饭,把事业正规起来。于是辛巴成立辛选集团,李佳琦有美腕,大小杨哥搞三只羊。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他们懂怎么圈粉、怎么卖货,却未必懂怎么管公司。
以辛选集团为例。内部管理实际上是师徒制,全公司围着辛巴一个人转,透着股浓烈的封建专制味。
后来他招了从大厂出来的管倩当CEO,本意肯定是想把草台班子变成正规军。但管倩这个空降兵,谁也指挥不动。从辛巴到徒弟还公开攻击她,反复强调“只有辛巴说了算”。
带不动啊,心累,管倩入职不到一年就跑路了。
高管离职,徒弟翅膀硬了单飞,产品质量频繁被举报上黑榜……这都是内部管理能力跟不上的表现。
辛巴曾经自嘲:之所以老被人举报,是因为除他以外99%的主播不够格,只有搞他才出名,所以老有人把他当猪宰。
兄弟,要看透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是自然规律。
各种风险必然拍面而来,考验的就是能力是否跟得上。
4
除了自身能力问题,头部主播与平台的矛盾也在激化。
有关部门正在推动制定《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核心思路已经有了:进一步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带货主播对产品有责任,平台对主播有监管责任。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
在发展初期,平台迫切需要主播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用户引过来,把流量炒高。
等业务真做大了,就该求稳了。那些特别能整活的头部网红,在平台眼里,就从大神变成了闯祸精——三天两头作妖,害得平台满头包。
这谁受得了?
平台最理性的选择,是改变流量过度集中在大网红身上的现状,逐渐倾斜到商家店播和垂类主播,流量分散了,风险自然变小。
而在大网红看来,平台这就是过河拆桥、兔死狗烹啊,当然忿忿不平。暴脾气的辛巴,甚至经常在直播间大骂平台。
那没办法,大势所趋,适者生存。阻挡不了趋势,只能主动改变自己。
该怎么变呢?
大家想过没有,主播带货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他们卖的不是“货”,而是他们这个“人”,只是把个人的影响力“变现”到卖货这件事上。
因为人与货产生了连接,所以这门生意就有两个风险点:要么是人口无遮拦闯祸,要么是货不对板连累人。
想要长久稳定发展,风险就得降低,发力重点在两头:
一个是改变人。从一个当红主播,带出一群主播,避免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出事就全部完蛋。那就是要MCN化,不断培养新人。
另一个是改变货。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把控,选品严格执行高标准,或是推出自营品牌产品,从源头开始控制。那就是要变成供应链公司。
两个方向可以同时并进,也可以偏重一头,但肯定不能原地踏步,否则结果就是优胜劣汰。
这个淘汰的过程,在监管的推动下,在平台的配合下,早已开始,洗牌在加速。
5
直播电商作为新生事物,确实有很多让人反感的乱象,但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要看到它进步积极的一面。
网上有个独臂残疾女孩发求助帖,说自己失业后回到农村,不知道该干什么。面试被拒,遭遇歧视,地里干活也比别人慢……那些深夜里的眼泪,只有枕头知道。
有位大神留言,可以试试独臂cos杨过,背后放个雕牌洗衣粉带货。
女孩听劝,化身“独臂神雕大侠”,辛酸又坚强的形象迅速出圈,眼里的光也越来越亮。
这是最近陶叔看到的一个暖心故事。
有人厌恶直播间那些声嘶力竭的吆喝,由此把它看成洪水猛兽。其实,渠道本身没有善恶之分,都在于使用它的人。
很多弱势群体,靠直播带货养活了自己,找到人生的价值。更有人通过它,试图获得温暖。
比如那些失独老人。自杀男星乔任梁的父母,在直播间里和网友聊天。每当有人下单,他们会絮絮叨叨地说“谢谢孩子”,仿佛在跟远方的儿子对话;在美国遇害留学生章莹颖的父母,晚上守着小小的直播间,阿姨有时说着说关会在旁边睡着。网友们与其是在买东西,不如说是陪伴两位老人,驱散他们的孤寂。
对老人而言,直播间不是逐利战场,而是情感寄托,在一句句“保重身体”的留言里,找到生活的力量。这大概就是直播交流最朴实的模样。
它只是一个渠道,就像一扇窗,有人透过它抓住商机,有人透过它传递真情,有人透过它疗愈伤痛。
辛巴们的时代或许要过去了,但直播带货这扇窗还会继续开着。只是以后,应该会有更多规矩,更少套路,更多真诚。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说到了点子上,不妨点个关注,并请一键三连。
来源:跟陶叔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