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铠甲演变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4 11:35 2

摘要: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以皮甲为绝对主流,材质多为犀牛皮、兕皮等坚韧兽皮,通过裁剪、缀合制成,形制简单,主要防护躯干关键部位(如胸、背),搭配青铜头盔(胄)使用,用于对抗青铜兵器的劈砍。

中国古代铠甲的变迁,核心是材质从简陋到精良、形制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整体随战争需求、冶炼技术与战术发展而演进,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先秦时期:从“皮甲为主”到“铁甲萌芽”

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以皮甲为绝对主流,材质多为犀牛皮、兕皮等坚韧兽皮,通过裁剪、缀合制成,形制简单,主要防护躯干关键部位(如胸、背),搭配青铜头盔(胄)使用,用于对抗青铜兵器的劈砍。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皮甲工艺升级,出现“札甲”(将皮块按规律叠压缀合,提升防护性),且因冶铁技术萌芽,铁甲开始零星出现(如战国晚期的燕国、楚国遗址中,发现少量铁制甲片),但未大规模列装,青铜胄仍广泛使用。

2. 秦汉时期:“铁甲普及”与“形制定型”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皮甲仍有使用,但铁甲(铁札甲)已成为军队主力装备,甲片更小、编缀更精密,能防护肩、臂、腰等部位(如秦俑坑出土的“复合甲”,由皮甲与铁甲搭配,兼顾防护与灵活性),头盔以铁胄为主,青铜胄逐渐淘汰。

汉朝(前202年-220年):冶铁技术(如铸铁脱碳、淬火)成熟,铁甲全面取代皮甲,形制发展为“鱼鳞甲”(甲片如鱼鳞般叠压,防护性远超札甲)和“玄甲”(黑色铁甲,汉代精锐部队标配,如霍去病麾下骑兵的玄甲军),还出现专门防护骑兵的“马铠”(仅保护马的躯干,称“当胸”)。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装化”与“马铠成熟”

这一时期战乱频繁,骑兵成为主力,铠甲向“重装防护”方向发展。

人甲:铁甲更厚重,甲片更细密,出现“两当铠”(由胸甲、背甲组成,形似“两当”服饰,轻便灵活,适合骑兵)和“明光铠”(胸前、背后有大型金属护板,阳光照射下反光刺眼,故称“明光”,防护力极强,是当时的顶级铠甲)。

马铠:从“当胸”升级为“具装铠”(覆盖马的头、颈、胸、腹、背、四肢,一套“具装铠”需数百片甲片,搭配骑兵的明光铠,形成“重装骑兵”,如北魏的“甲骑具装”)。

4. 隋唐时期:“明光铠鼎盛”与“轻量化调整”

唐朝(618年-907年):铠甲工艺达顶峰,明光铠成为唐军主力铠甲,形制更完善(护肩、护腿、护臂等部件齐全),同时因唐朝骑兵强调机动性,铠甲在防护性基础上兼顾轻便,出现“绢布甲”(内衬铁甲片,外罩绢布,用于仪仗或轻装部队,外观华丽)。

此外,还形成了规范的铠甲形制体系,《唐六典》记载唐军有13种铠甲(如明光铠、光要铠、细鳞铠等),适配不同兵种(步兵、骑兵、仪仗兵)。

5. 宋辽金西夏时期:“札甲回归”与“地域特色”

宋朝(960年-1279年):因对抗辽、金的重装骑兵,宋军铠甲以重型札甲为主,甲片厚重(一套甲约50-60斤),防护范围极广(从头盔到脚踝全包裹,称“步人甲”),尤其步兵铠甲,能有效抵御骑兵冲击,但灵活性较差;同时出现“纸甲”(多层纸叠压涂漆,轻便且能防箭矢,用于南方湿热地区)。

辽、金、西夏:受中原影响,以铁甲为主,兼具游牧民族特色——辽金的“铁浮屠”(重装骑兵,人甲与马铠均为铁甲,防护极强)、西夏的“瘊子甲”(甲片冷锻而成,坚硬如铁,箭头难以穿透)都是当时的精锐铠甲。

6. 元明清时期:“轻便化”与“火器适配”

元朝(1271年-1368年):蒙古骑兵以机动性为核心,铠甲以轻便的皮甲、铁甲混搭为主,甲片较薄、防护范围缩小(仅护胸背、肩臂),马铠也简化,以适应长途奔袭的战术需求。

明朝(1368年-1644年):早期继承宋制,以铁甲(如“罩甲”,短款铁甲,方便步兵、骑兵活动)为主;后期因火器(如鸟铳、火炮)普及,传统铁甲难以抵御弹丸,出现“棉甲”(内衬铁片,外缝厚棉,棉纤维能缓冲弹丸冲击力,轻便且成本低,成为明军主力,如戚继光部队的“鸳鸯阵”士兵多穿棉甲)。

清朝(1636年-1912年):铠甲分为“礼服甲”(如皇帝的“八旗铠甲”,装饰华丽,用于仪式)和“实战甲”,实战甲以棉甲、铁甲结合为主,形制参考明朝棉甲,进一步简化;晚清时,随着近代枪炮的普及,传统铠甲逐渐退出实战,仅作为仪仗服饰存在。

来源:陇东漫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