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埔嫡系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说它是蒋委员长的“亲兵”,未免又有点片面。一提到第1军、教导总队,众人便会下意识地划归黄埔嫡系那个小圈子,仿佛这世界只有血缘正统才最靠得住。而第5军、第74军,尽管名气响当当,偏又老是被排除在那个名单外。难道说,不是黄埔嫡系就不是心
——【·正文·】——
黄埔嫡系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说它是蒋委员长的“亲兵”,未免又有点片面。一提到第1军、教导总队,众人便会下意识地划归黄埔嫡系那个小圈子,仿佛这世界只有血缘正统才最靠得住。而第5军、第74军,尽管名气响当当,偏又老是被排除在那个名单外。难道说,不是黄埔嫡系就不是心腹了?可事实偏不按套路出牌!
第5军这支部队,头几年在战场上是妥妥的硬核代表。有专家说,第5军装备先进、机械化程度高,这不是一般部队能比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要知,这支被称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出身可讲究得很,上上下下混进了不少黄埔学生。但真要往“正统嫡系”的牌坊上一贴标签,还真就不太合适。为啥?说到底,摊子大了,门口来的人多了,后院就难清净。第5军成立早期,那会儿黄埔才开课几年?本来人手有限,用人还得讲究实用。
实际上,第5军的机师、技师一大半都是社会招募的专业人才,不按黄埔“出身论”选拔。后来苏联顾问进驻,训练方法和装备全线提升,部队内部管理更像是多边混编。机械化部队对指挥官的战术要求完全变了样,原本靠“服从与忠诚”的黄埔学统管用吗?不一定。更荒诞一点,有些战斗结束了,统计下来,真的,黄埔的比例没有想象中高。这些非嫡系出身的军官,有的一年升两级,有的甚至赶超上司。啥叫嫡系?定界就得看主子脸色,但有时连主子都未必说得清。
细节往往才有滋味。37年之际,第5军在淞沪打得极辛苦,场场硬仗,上前线可没有“只许黄埔人参战”的道理。独立第88师,队内洋学生和技术骨干凑成一锅粥,谁也没多计较历史问题。你说这算不算“核心力量”?说是有些牵强,说不是又不讲道理。有人问,这样的杂牌军到底有多少忠心?谁又统计得清?真到了生死时刻,全都往前冲了还分啥出身?
有部队挡住敌人,谁还能挑剔来历?有报道说,第5军将领出国培训后,不再一味听蒋介石个人使唤。可真是这样么?也有档案显示,军团在大方向上依然紧贴南京要领,两头受制,谁也不敢彻底掉队。部队运行,里头藏着公家利益、外部势力、军心人情,轻飘一句“嫡系”就想说清楚?反正没人能给个准数!
再看第74军,这支常年冲杀在第一线的猛虎之师,满世界都是它铁血的传说。可偏偏有评论称,第74军只能被算做“中央军”,不是“嫡系”。听上去像是给部队分了三六九等,但真要细查,这说法也不太靠谱。第74军组建于1937年,俞济时黄埔一期,正儿八经出自名门。可架不住队伍扩张太快,根本不可能每个师团都给你配齐黄埔血统。抗战期间招募新兵,哪里还看得上“你的毕业证是哪一期”的身份认证?
当时局势紧,人员流动又频繁,部队扩编,多半混进了地方士绅出身的职业军人。别的不说,光看万家岭一役,参谋长、团长之中混杂津门世家、商办回流、青年党旧员。有人说,74军气质像“精悍职业军”,可真细究,有些指挥官连黄埔训练大纲都没见过。那么,第74军究竟是不是“黄埔嫡系”?换成委员会内部来讨论,也只怕得争上三天三夜。谁敢给个准话。他们自己恐怕都讲不明白。
军队分类这种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大致说来,真正“黄埔嫡系”的几支部队,最早都是蒋介石亲自插手组建,从干部到士兵层层把关。比如教导总队,第1军,这种部队干部用人,三层以上没非黄埔出身的。人事上讲“命根子”,用的也是“熟面孔”。军官彼此熟识,家族感情压过一切。他们之间的联系,明面是政令,实则私谊千丝万缕。有些连队,打完仗搭伙喝酒,关系铁得谁也撼不动。
但若真论部队贡献,74军和5军未必比嫡系正宗差。74军,历次大会战冲在一线,伤亡比吓死人,有人甚至揶揄它是“消耗品”。伤亡最高纪录,几乎全在它这儿刷新。可这些壮烈又有谁记得?官方档案里,74军将领请战文书堆了一桌子,各地出身的都有。至于5军,在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机械化部队硬啃硬仗,几乎独挑大梁。事后无数分析,却没人真正在乎他们“系统血统”到底几分纯正?
蒋介石本人怎么认为,他嘴里有时把74军、5军挂在“中央军”一边,不归自己“家门口”划。不过,据说他晚年回忆时常提到74军的忠勇,夸他们“能打敢死”。说坏点,有时他又觉得这两支是“野路子”出身,难以亲信。也有当年将领日记,透露蒋只信最早跟随自己的那批亲兵,外人进不来。谁信谁,谁感恩谁,大多是权宜之计,你信不信?
说到底,黄埔嫡系是政治标签还是荣誉象征?很难讲清楚。操刀大权时,这个标签能省麻烦;战场上厮杀,却全看真本事。社会招聘的专业兵,有时比名校毕业来的管用。可等政局变动,“出身”就又成了排队升迁的硬通货。你说荒唐不?可唯独权力场没有荒唐一说。
80年前的权威信源提过,教导总队平均士兵学历高,战损率低,行政纪律好。74军却是“战争机器”里的冲锋版,头铁、招数狠,谁来都得硬着头皮干。有人用数据说,抗战伤亡率前五名部队,74军总排在前面。国民政府“中央军名单”历年调整,74军位置忽高忽低,笑话吗,这种话当不得真。
史实抠得再细,情感上多少有点拧巴。黄埔传奇,旷古未有,但现实里真能靠一纸“嫡系”划分就保住江山?国共内战爆发,黄埔嫡系精锐前仆后继,照样没挡住大势所趋。历史车轮,谁也别说铁血不倒。曾有老兵回忆:“上阵看本事,不问哪届”。可当时的人,升官、保命、混饭碗,却又偏偏死命攀黄埔出身,这算啥?自相矛盾吗。
其实一句老实话,每个军队“成分”里头都有说不尽道不清的神秘关系。嫡系无非是权力的缩影。到底嫡不嫡,指挥权、资源分配、赏罚权重,几个变量互相掺杂。5军、74军这样边缘不边缘的部队,有时抢了风头,有时则成了弃子。历史评论家有人说得真:“不是嫡系,也打得漂亮”。
近年网络资料更新频繁,翻看公开历史档案,能看到不少细节。例如抗战时期,74军的军工器材接收单上签字,七成负责人和中央军后勤不是一伙的。可实际操作中,74军弹药短缺时,总能第一时间批到补给。这不是嫡系谁信?有矛盾没?也有。
事件最终带来的反思,不再是“身份论”的死结。事实摆在那里,关键时刻能不能冲得上去才是硬道理。哪怕你头顶“黄埔嫡系”大帽子,真刀真枪见红时,纸面荣誉抵不过枪膛里的一颗子弹。
每个队列里,都混着正统与杂牌的命运交错。战场轰鸣,胜负未必只看宇宙共识。
黄埔嫡系,远不止一个名单那么简单。人心思变,潮水有时。
文/三土
编辑/两把刀
来源:公主请发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