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到振兴:社科力量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3 10:17 3

摘要:东楼村是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的一个大村,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定点帮扶的重点对象之一。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

中经记者 王金龙 王登海 丹凤报道

村里有多少户,有多少人,其中妇女儿童有多少,孤寡老人有多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务基建管理局驻丹凤县东楼村第一书记彭帮建对东楼村的情况再清楚不过。

东楼村是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的一个大村,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定点帮扶的重点对象之一。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任务。

“作为驻村干部,首先要了解村子、村民,然后才能摸清村子的情况,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彭帮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东楼村整体脱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帮扶并没有停止,而是将工作重心转向了乡村振兴,致力于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派往东楼村的第四任驻村书记,彭帮建的坚守并非孤例。每一任驻村干部都兢兢业业、深耕一线,用真情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拥护。他们接力奋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统筹力量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体现。

扎根乡村沃土,服务不落一户

2019年,彭帮建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2023年,25岁的他来到丹凤县东楼村驻村。驻村期间,他连续两年年终考核评定为优秀,并在驻村首年获评丹凤县“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巩固衔接先进个人”。

在东楼村,乡亲们喜欢称彭帮建为“娃娃”或“北京来的娃娃”。这不仅因为他长了一张娃娃脸,更因为这个北京来的小伙子踏实肯干,就像自家的孩子。

年过七旬的王治宽早年因变故与老伴相依为命。近年来,老伴又患重大疾病,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彭帮建主动承担起对王治宽家庭的帮扶。

按帮扶联系责任相关规定,帮扶干部每月至少入户一次、电话联系一次。但在王治宽家,彭帮建却是常客,隔三差五就来。

王治宽告诉记者:“人老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很多活儿干不动了,好在有娃娃照顾。”说话间,老人满眼泪光,“娃娃是个好干部,值得我们老百姓信任和爱戴。”

说起王治宽老人,彭帮建同样不舍。“两年过得太快,转眼任期就满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王治宽一家。我已跟接任的沈博交接,请他继续照顾老人。”

同样不舍的还有余明贤老人。“娃娃不光工作干得好,还心善,去年老伴走了,夜里出门一片黑,总想起和老伴的点滴,心里难受。娃娃知道后,协调村里给我家门口装了盏路灯,重新照亮了我的生活。”

“驻村书记,当然得住村上。”彭帮建说,作为北方人,饮食适应得快,但村民大多说方言。要想开展工作,就得融入村里,挨家挨户走访。慢慢地,方言听懂了,也会说了,老百姓的困难了解了,问题也解决了。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的伟大战役,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彭帮建说,作为东楼村第一书记,必须下力气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要着眼长远,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在东楼村有一座破旧的铁桥,连接着河对岸十几户人家,该铁桥由于年代久远,桥面铺设木板,摇摇欲坠,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群众的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停放在村路旁,既占用空间,又影响安全,也阻碍该村的发展。重建一座安全、宽敞的桥梁,成为村民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2024年7月下旬,短时间强降雨导致丹凤县遭遇重大灾情,东楼村道路河堤损毁严重,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示捐赠100万元用于丹凤防汛救灾工作。

水灾过后,东楼村迅速启动改造工程,新建了300米挡土墙,并将原仅1米宽的铁桥重建为4.6米宽的通车大桥,该桥被命名为“社科爱心桥”。如今,村民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车辆可直接开到家门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多产业齐发展,振兴大步向前

彭帮建的微信名叫“帮助建设美好生活”。他解释说:“在基层发展产业本就困难,到村一级更难。我一直琢磨着在东楼村干出几个像样的产业。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丹凤县共同搭建了农副产品电商平台,我积极推销东楼村产品,同事反馈质量好,开玩笑说‘帮建、帮建,帮助建设美好生活’,我觉得贴切,就把微信名改了。”

据东楼村组织委员刘龙保介绍,东楼村已实现历史性脱贫,曾经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丹凤县也已摘帽。如今,东楼村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四任第一书记的接力到来,不仅为东楼村带来资金,更带来了产业振兴的领路人。

彭帮建介绍,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帮扶东楼村发展种养殖产业,实施“村集体+能人+农户”的合作社模式,扩建百头规模养牛场。2024年共出栏活牛26头,平均体重700公斤。10头活牛销售14.7万元;11头屠宰后销售生鲜牛肉24.3万元;5头加工成酱牛肉销售18.2万元;总收入57.2万元。扣除成本后利润约10万元,其中20名农户劳务分红6.6万元。

除养牛外,2024年柿子园首次规模挂果,产出合格果约13吨:8吨鲜果销售3.5万元,5吨制成柿饼销售5.1万元,总收入8.6万元,带动12名农户务工分红4.8万元。

此外,2024年电商合作社销售额达170万元,有力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户增收。整合种养殖、电商、光伏和集体经济投资,全年村集体经济净收入30万元,较上年增加3万元。

东楼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合利表示:“相比2024年,今年合作社养牛更多、效益更好,带动周边更多人就业。”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帮扶下,东楼村已经形成了多产业发展格局,目前主导产业有花椒、柿子、香菇等农作物种植。村集体经济发展积累资金已经超过600万元,每年产生收益近30万元。

尤其是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加大对东楼村的帮扶,累计向东楼村投入帮扶资金数百万元。从扩建产业路、修建便民服务大厅等基础设施,到建设养牛场、柿子园,引导村民种植香菇、五味子等中药材,再到建设柿饼晾晒加工厂,成立电商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经过不断努力,东楼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力地激发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开始照进现实。

变的是面孔,不变的是初心

时光如白驹过隙,彭帮建的驻村工作即将结束,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丹凤县及东楼村的帮扶不会止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脚步不会停歇。

薪火相传,帮扶不断。彭帮建指着工作日程,细心向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沈博逐项讲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驻村工作任重道远,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沈博表示,将继续发挥优势,扑下身子、踏实肯干、用心用情,把驻村工作做出成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自1993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丹凤县开展定点帮扶工作。32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逾1亿元,持续输送“尖兵”,在丹凤实现脱贫摘帽和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2025年院定点帮扶工作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院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翔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布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定点帮扶工作对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高翔表示,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上来,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强化做好新时代定点帮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扛牢政治责任,发挥学术、专家、智库优势,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加大人才帮扶力度,拓展消费帮扶广度,突出文化帮扶特色,促进帮扶地区和脱贫群众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另外,高翔还强调,院属各单位要提高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大意义的认识,强化责任落实机制,为定点帮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努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丹凤的青山绿水间,从彭帮建到沈博,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驻干部的面孔在变,但那份“以智富民”的初心与“以产兴业”的实干精神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东楼村的蝶变,已不仅仅是昔日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注脚,更是新时代巩固成果、迈向振兴的坚实起点。这股源自国家顶级智库的“社科力量”,已化为扎根秦巴山区的涓涓细流,持续滋养着产业发展的沃土,浇灌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的“帮建者”们正接续奋斗,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壮丽篇章,让智慧之光在新征程上愈发璀璨,照亮亿万农民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分享野钓渔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