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今晚播出了一期考古节目,名字叫万园之园新考。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毁了这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掠夺走了里面的古董和财宝。现在讲起来还是令人气愤和惋惜。
央视今晚播出了一期考古节目,名字叫万园之园新考。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毁了这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掠夺走了里面的古董和财宝。现在讲起来还是令人气愤和惋惜。
圆明园里的万方安和最初为雍正帝在圆明园后湖西侧建造的园林建筑,乾隆时期进一步扩建并更名。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该建筑也被一同焚毁。
圆明园的“万字楼”即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极具象征意义与艺术价值的独特建筑。其独特魅力体主要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罕见的卍字布局与水上宫殿
万方安和建于雍正初年(1727年),主体建筑平面呈佛教吉祥符号“卍”字形,由33间4.48米见方的殿宇曲折相连,形成“室室相通、环环相扣”的迷宫式布局。整个建筑基座以条石深埋湖底,漂浮于后湖西北侧的碧波之上,仅设桥与岸相连,远观如“水中浮玉”,既呼应“万方安和”的意境,又实现了冬暖夏凉的居住体验 。这种将宗教符号与实用功能结合的设计,在传统皇家建筑中独一无二。
二、从万字房到万方安和的政治隐喻
1. 宗教与皇权的融合
“卍”字符在佛教中象征“吉祥万德之所集”,唐代定音为“万”,而雍正将其融入建筑,既取“万福万寿”之意,更暗含“天下一统、江山永固”的政治诉求。建筑中央悬挂的“万方安和”御匾,直接点明“四海承平、万民归附”的治国理想,将宗教符号转化为了皇权合法性的视觉表达 。
2. 帝王起居的核心场所
雍正帝对万方安和情有独钟,常年在此理政、休憩,甚至要求在室内安装西洋玻璃眼和“耳顺风”(传声筒)等装置,以便观戏和召见臣工。乾隆、嘉庆亦延续传统,每逢端午节在此侍奉皇太后进宴,使其成为皇家礼仪与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
三、中西合璧的宫廷美学
1. 细节中的祥瑞意象
建筑内部装饰极尽奢华:屏风镶嵌银母百寿字与云母寿字,窗棂雕刻“万福万寿”锦纹,天花板绘“寿山福海”图案,连地砖拼花都暗含“福寿双全”的隐喻。雍正还亲自设计匾额,如“四方宁静”“高山流水”等,将文人雅趣与皇家气象融为一体 。
2. 西洋技术的巧妙运用
为营造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万方安和引入西方透视技法绘制通景贴落画,在镜墙、玻璃眼等装置的配合下,使室内空间产生“无限延伸”的幻觉 。这种“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与传统中式山水意境形成了奇妙碰撞,展现了清代宫廷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四、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
1. 山水环绕的风水格局
万方安和被岗阜、湖泊、稻田环绕,与西南侧的十字亭(顶立铜凤凰)、东侧的杏花春馆形成对景,暗合“山环水聚、万年如意”的风水理念。乾隆在《万方安和》御诗中描绘“水心架构,形作卍字,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将建筑融入自然,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
2. 农耕文化的象征延伸
建筑周边曾设皇家稻田,种植康熙培育的“御稻”,皇帝在此“亲耕劝农”,将“万方安和”的政治理想与民生关怀结合,使园林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微观实践场 。
五、废墟中的永恒魅力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万方安和仅存石质基座与残垣,但遗址中清晰的“卍”字轮廓、被大火烧至琉化的青石板,仍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如今,游客可通过考古发掘展示的柱础、排水沟等遗迹,以及数字化复原影像,想象这座水上宫殿的壮丽原貌。其残缺之美,更增添了一层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反思的维度。
万方安和(万字楼)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将建筑艺术、政治象征、宗教哲学与自然美学熔铸为一体,既是清代皇家造园技艺的巅峰之作,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鲜活见证。尽管只剩残基,但它所承载的“万方安和”理想,仍在圆明园的湖光山色中永恒回响。圆明园万字楼(万方安和)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独特建筑,其文化价值体现在政治象征、建筑艺术与历史警示等多方面。
建筑艺术成就
独创“卍”字平面与屋顶组合,三十三间殿宇曲折相连,兼具遮风避雨、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 。
融合汉白玉基座、水中倒影设计,形成“幻影”般视觉效果,被外媒誉为“一千零一夜”的世界 。
历史与教育价值
1860年遭焚毁后,现存基址遗迹仍可反映原貌,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复原,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中保存较完整的景区 。
其兴衰见证清朝国力变迁,遗址警示近代中国历史创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
圆明园中与“万字楼”相关的建筑为万方安和,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现存最早的万字顶建筑实例。该建筑始建于雍正初年(约1727年),最初名为“万字殿”,后经乾隆改名为“万方安和”,寓意国泰民安。其屋顶采用双脊卷棚顶与四阿顶相结合的“卍”字形设计,兼具遮雨与艺术功能,平面布局与屋顶形制均呈现回环曲折的“卍”造型。
历史背景
建筑特色
屋顶设计:屋顶融合双脊卷棚顶与四阿顶,中心设天井强化采光通风。
文化寓意:屋顶的“卍”字形源于佛教吉祥符号,象征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艺术价值:建筑融合传统斗拱、雕刻等工艺,门窗采用民国西洋样式,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来源:小宇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