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水稻黑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各水稻主产区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对水稻产量造成显著影响,严重地块减产可达20%以上。深入研究水稻黑穗病的发生条件,制定科学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水稻黑穗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各水稻主产区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对水稻产量造成显著影响,严重地块减产可达20%以上。深入研究水稻黑穗病的发生条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黑穗病的病害特征与危害
水稻黑穗病,又称稻粒黑粉病,主要由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侵染引起。该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发病初期颖壳缝处露出白色至淡红色的小突起,随后逐渐膨大,包裹颖壳,形成墨绿色或黑色的球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堆。病粒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导致稻谷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
黑穗病的危害不仅局限于单个病粒,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整穗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同时,病原菌的冬孢子可通过病粒、土壤等途径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长期积累会加剧病害的发生程度,对水稻生产构成持续威胁。
水稻黑穗病的发生条件
水稻黑穗病的发生与流行是病原菌、环境条件和水稻品种抗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发生条件是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
病原菌基数与侵染循环
病原菌的越冬基数是病害发生的前提条件。黑穗病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式在病粒、土壤表面及病残体中越冬,存活期可达1-2年。当春季气温回升,水稻进入生育期后,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这些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侵染水稻的幼嫩穗部、花器等组织,完成初侵染。
在水稻生长季节,病粒产生的冬孢子可再次萌发,进行再侵染,导致病害在田间扩散蔓延。若上年发病严重,田间病原菌基数大,且未采取有效的清园和消毒措施,则次年病害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环境温湿度条件
温湿度是影响病原菌萌发、侵染及病害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黑穗病病原菌冬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在水稻孕穗期至抽穗期,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田间相对湿度高于90%,且气温稳定在20℃以上,将为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田间排水不良、积水过多会导致土壤湿度增大,促进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繁殖;同时,高湿环境也会延长水稻穗部的湿润时间,有利于孢子的附着和侵入,增加发病几率。
水稻品种抗性差异
不同水稻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病害发生程度在品种间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籼稻品种较粳稻品种抗病性弱,糯稻品种的发病程度通常高于非糯品种。抗性较弱的品种在病原菌侵染后,难以通过自身的免疫机制抑制病原菌扩展,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发病症状。
品种抗性差异主要与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有关。抗病品种通常具有穗部结构紧凑、颖壳闭合紧密、花器表面分泌物抑菌性强等特点,可减少病原菌的附着和侵入;而感病品种则因颖壳开张度大、花期长等特性,更易受到病原菌侵染。
栽培管理措施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会间接加重黑穗病的发生。在施肥方面,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植株徒长,抽穗期延长,穗部组织幼嫩多汁,抗病能力下降,同时也会使田间通风透光性变差,湿度增加,有利于病害发生。而磷、钾肥不足则会影响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其抗病性。
种植密度过高也是病害加重的重要因素。高密度种植会导致田间群体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升高,形成有利于病害发生的微环境。此外,水稻抽穗期与病原菌侵染高峰期的吻合程度也会影响发病情况,若抽穗期遇病原菌孢子释放高峰期,且品种抗性较弱,则发病严重。
农事操作与传播途径
农事操作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可能加速病害的传播。在水稻收割、脱粒过程中,病粒破碎后释放的冬孢子会污染土壤、农具及种子;若收获后未及时清理病残体,或病粒混入种子中,会导致病原菌扩散,增加次年侵染风险。
种子带菌是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引种时若引入带菌种子,且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易导致病害在新病区发生。同时,田间灌溉水也可能携带病原菌孢子,在不同田块间传播病害。
水稻黑穗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水稻黑穗病的发生条件和危害特点,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防控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病害损失。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控制黑穗病发生的基础性措施,通过优化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侵染的环境,提高水稻自身抗性。
- 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经审定的抗黑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品种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当地推广的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并定期更换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导致抗性退化。
- 减少病原菌基数:秋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菌越冬场所;深耕翻土,将地表的病原菌冬孢子翻入土壤深层,抑制其萌发;播种前严格筛选种子,剔除病粒、瘪粒,降低种子带菌率。
- 合理施肥与控水: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搭配氮、磷、钾比例,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水稻生育期间合理控水,做到浅水勤灌,孕穗期至抽穗期避免田间积水,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
- 优化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一般情况下,常规稻每亩种植密度控制在1.5-2万穴,杂交稻每亩1-1.5万穴,避免过密种植导致田间郁闭高湿。
种子处理与消毒
种子带菌是黑穗病重要的初侵染源,做好种子处理和消毒工作可有效切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 种子精选与晾晒:播种前通过风选、筛选等方式清除种子中的病粒、杂质,提高种子纯度;选择晴天将种子晾晒2-3天,利用阳光紫外线杀死部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同时提高种子发芽率。
- 药剂浸种或拌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种子消毒是控制种传病害的关键措施。常用的药剂包括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具体方法为: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4-48小时,捞出洗净后催芽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携带的病原菌。
化学防治措施
在病害高发期或品种抗性较弱的情况下,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害流行的重要手段,应掌握关键防治时期,科学合理用药。
- 防治时期:水稻黑穗病的化学防治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水稻孕穗期,此时病原菌开始侵染幼穗,用药可抑制病原菌的初侵染;二是水稻抽穗初期,此时穗部组织幼嫩,易受病原菌侵害,及时用药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展。
- 药剂选择与施用:常用的防治药剂包括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咪唑类杀菌剂(如咪鲜胺)等。具体用药方案为:在水稻孕穗期,每亩用25%苯醚甲环唑乳油20-30毫升,或40%咪鲜胺水乳剂20-3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抽穗初期,每亩用30%丙环唑乳油15-20毫升,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兑水喷雾。施药时应注意均匀喷施于穗部,若施药后4小时内遇雨,需及时补喷。
- 科学用药原则: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次数用药,避免盲目加大用药量或增加施药次数,防止农药残留和病原菌抗药性产生。同时,注意不同类型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作为绿色防控技术,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求。
-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如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防菌剂。在水稻孕穗前,每亩施用1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喷雾,可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抑制黑穗病病原菌的萌发和侵染。
- 生态调控措施:通过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增强水稻抗病能力。例如,采用水旱轮作模式,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油菜、大豆)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在田埂、沟渠边种植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同时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降低湿度。
结语
水稻黑穗病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充分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减少病原菌基数、优化栽培管理、科学化学防治及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手段,可有效控制黑穗病的发生与流行。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病害发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掌握病害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只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黑穗病对水稻生产的危害,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