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神主雨,自不消说,因为山神掌控云雨。所有山神,都必然是雨神。而祭社,也是为了祈雨,因为有了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吴郡岁华纪胜》中有载:“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而社公日渐与土地合流。社日也分官民,民社下为二月二日,其俗称就是“土地公公生
灵显真人花钱 胡坚藏品
一、城隍土地社令的主雨职能
城隍、社令、土地乃至山神,其实都有主雨的职能。
山神主雨,自不消说,因为山神掌控云雨。所有山神,都必然是雨神。而祭社,也是为了祈雨,因为有了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吴郡岁华纪胜》中有载:“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而社公日渐与土地合流。社日也分官民,民社下为二月二日,其俗称就是“土地公公生日”。所以,闻一多曾经说:“故先民礼俗之重要者莫如求子与求雨,而二事又皆寓于社。”
道教咒语《太一神咒》云:”社令激发斩妖凶,离阳旱魃皆灭踪;水涌火炽风雨从,流铃掷火飞太空;桃宾阳光役丰隆,九州社令屯云浓;上帝敕下命汝躬,雷霆火铃母迟容;急急如律令。“而川主,在道教文本中正是具备社令身份。
至于城隍,说巧不巧,更是祈雨的大主神。
明代本县城隍尊神水陆画
城隍能够主雨,其逻辑依据乃是城隍被界定在神灵中“山川土地”“风云雷雨”类别之属。在农耕社会降雨关乎国计民生,祈雨是地方官员的重要事务,一旦地方发生旱灾,官员就得遍向境内诸神祈祷,祷雨得应又要向祈祷的神祇报祀。而城隍又是地方官员求雨的频率最高的神灵之一,《大唐开元礼》卷三记载了州县祈雨祭祀的规制: “凡州县旱则祈雨,先社稷,又祈界内山川能兴云雨者,余准京都例。若岳镇海渎,州则刺史、上佐行事,祈雨山川,判司行事。县则县令、县丞行事。祈用酒脯醢,报以少牢。”
之前我们也说过,干旱是农耕社会最为焦虑的要命无奈,在清人张应昌所编的清诗选集《清诗铎》中就编选了数量可观的祈雨诗。因为清朝多旱灾,296年中发生了201 次,可谓三年两旱。可见一斑。所以,干旱频仍,祈雨也就相应频繁,其中祈雨于城隍的比例也相当丰富。
祈雨于城隍,唐代已很丰富。《全唐文》有韩愈《袁州祭神文》云:“维年月日,袁州刺史韩愈,谨告于城隍神之灵。刺史无治行,无以媚于神祗。天降之罚,以久不雨。苗且尽死,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鳏寡蒙兹滥罚,谨告。”唐代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李商隐、许远等在出任地方官员期间,都曾撰写祭城隍文。主题无非淫雨乞晴、天旱祈雨。
可见唐时各地的城隍信仰已相当普及,尤其吴越之地。据《太平广记》载,“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而“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李阳冰《缙云县城隍神记》)。羊士谔《城隍庙赛雨二首》描述于城隍庙举行的祭祀城隍神的祈雨报赛活动。诗人拾得有“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之句。
下图为清代康熙年间布本彩绘城隍水陆画,今藏甘肃民乐县博物馆:
左下角信士牌:“信弟子王元金、室人陈氏,王元吉、室人罗氏,王元受、室人张氏,王元贞,室人戎氏,权有仁,母王门尚氏,王门展氏。”
同时,至迟在唐末五代杜光庭编订的道教科仪中,城隍神已进入召请之列。而之前我们阐述过,降雨本来就是天地、山川、云雨的阴阳合顺而导致的一种结果。
《宋史》志五十五载云:“《周官》:‘太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其福祥。’于是历代皆有会荣之事。宋因之,有祈、有报。祈,用酒、脯、醢,郊庙、社稷,或用少牢;其报,如常祀。或亲祷诸寺观或再幸,或彻乐、减膳、进蔬馔,或分遣官告天地、太庙、社稷、岳镇、海渎,或望祭于南北郊。或五龙堂、城隍庙、九龙堂、浚沟庙,诸祠如子张、子夏、信陵君、段干木、扁鹊、张仪、吴起、单雄信等庙,亦祀之。或启建道场于诸寺观,或遣内臣分诣州郡,如河中之后土庙、太宁宫,亳之太清、明道宫,兖之会真景灵宫、太极观,风翔之太平宫,舒州之灵迁观,江州之太平观,泗州之延祥观,皆亟香奉祝,驿往祷之。凡旱、蝗、水潦、无雪、皆荣祷焉。
宋代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1云:“城隍庙,在大固 山东北,唐武德四年建。初,吴尚书屈晃妻梦与神遇,生子曰坦,有神变,能兴云雨。……及是以屈氏故居为州治,祀为城隍神,水旱祷祈多验。”
元人蒲道源曾为官府祈雨写了一组《祈雨群望祝文》,祭祀的群神按顺序是:东岳、崇德、文昌、梁洋土主、城隍、山河显灵公、山、木马神女、社稷、风师、雷雨师。
明代《五杂俎》记了三个祈雨祷城隍的案例:” 南安王元稹为相州刺史,祷雨不效,鞭石虎像一百,未几,疽发背死。奚康生在相,亦以祷雨取西门豹舌,三儿暴丧,身亦遇疾。万历巳丑,吾郡大旱,仁和江公铎为守,与城隍约,十日不雨则暴之,既而暴又不雨,则枷之,良久,始解。无何,江至芋江,登舟,堕而伤足,病累月,几殆“。
在这个文本中,北魏的皇室与权贵,在祈雨的时候,祷告的是后赵皇帝石虎与传统风俗中治邺的西门豹,而明代的郡守祈雨的对象,则已经是当地城隍老爷了。可见祈雨风俗的嬗变。据《皇明典礼志》载,凡祈祷雨雪时“顺天府于都城隍等庙行香,禁屠宰三日。百官公所致斋,青衣角带办事”。
明初即制定了风云雷雨、山川及城隍祭祀典仪。凡布政司、府、州、县官“春秋仲月上旬,择日同坛祭设三神位,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风云雷雨帛四,山川帛二,城隍帛一,俱白色,附郭府、州、县官止随班行礼,不必别祭”。
明代皇帝也亲自撰文祭城隍祈雨,明太祖为祈雨亲撰祭城隍文,亲告钟山之神,“望神转达于上帝、后土。惟京都城隍之神,先期与报,至日祝焉”。正统年间传唱于京师的童谣也呈现了当时观念中祈雨与城隍的直接关联:“雨滴、雨滴,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谢了土地”。
成化十三年四月,明宪宗以京师及北直隶多地旱情严重,“命顺天府府尹邢简祷于都城隍之神”。正德八年春夏少雨,明武宗令尚书傅珪素服角带“告城隍之神,仍命文武群臣同加修省”。嘉靖十二年明世宗因旱遣夏言、湛若水等人往祭京师城隍。可见一斑。明王世贞撰有《祈雨文》,同祭风雨、山川、社稷、城隍诸神,明叶盛《祈雨文》也同时祭城隍神、社稷神、风云雷电神、山川神、五龙神。明弘治十六年夏江淮地区数府州大旱,庐州府知府金汝砺“乃蔬食斋居,旦率群寮吏士免冠行祷于城隍暨诸神之祠者,殆匝月”,明万历初年六安州大旱,知州杨际会亲至城隍庙祭城隍等诸神祈雨,作《祈雨文》。
明初有一部著名的汇编宋元诸符箓道派法术的道教著作叫做《道法会元》,在其卷之一百二十三条,题目就是《变化钱马咒》,其中说到:
天有钱星,地有钱灵。阴阳造化,陶铸均平。天上地下,异相同形。吾今煅炼,贯伯分明。火龙火马,遇火成精。内含四象,外应五行。旋风使者,烈焰将军。风传火化,元亨利贞。一如律令。
凡祈晴、祈雨、祈雪、兴风,破庙、伐祟,行此六事,或只召将发符,或申奏行移。如祈晴,则於城隍社庙中焚符牒。祈雨,则用朱书黑简,并公文投于有龙处潭内。祈雪,则空中巽方召将焚符牒。如兴风,则於社庙上焚符牒,或庙中焚之。若破庙,则庙门贴符,庙中埋符,仍焚符牒,召将破之。若伐祟,则召将往彼处,焚符牒,或社庙坛内焚之。
这里,将城隍社庙在祈祷阴晴上作了区分。进行了工作分工安排。以免重叠。
二郎花钱 星星藏品
二郎花钱 王宁藏品
到了清代,祈雨祷城隍的风俗依旧延续,康熙十八年六安州境内大旱,知州王所善数次到城隍庙祈雨, 并作《祈雨文》。清徐述夔《快士传》第八卷《饮寿筋漫题冷暖句,救色妓不动雨云情》写到地方官祷雨事:
“丁推官… …自办诚心,步行祈祷。每日在酷日中来往,不辞劳苦。上司行下文 书来,禁止屠宰,以祈甘霖早降。… …且说丁推官处诚,步祷了几日,汉手书疏文一通,亲自前往本州城隍庙中焚化了。拜祷毕,指着城隍神像说道:“我与神虽阴阳各异,然具有地方民社之责。今上天降灾下民,岂可坐视不救,我今与神物,若三日内无雨,我当与神像一齐锁系烈日之中,以请命于天。”说 罢,又拜祷了一番,然后回衙。至三日后,不见有雨。丁推官分付整备铁索二条,步至城隍庙中。正待要与神像同锁,忽视云兴雷动,顷刻间大雨倾盆而降。这场大雨直下了一日夜,田畴沾足,百姓无不欢呼称颂。”云云
可见,本小说中的基层地方官吏,为了替民求雨,就是去城隍庙中祈祷降的雨。城隍就是官府正式祈雨的重要场合。
综上所述,自唐代以降,历代政府礼制与社会观念,都将祈雨与城隍直接挂钩,十分重视,上至皇上,下至县宰,都必恭必敬,尊奉崇尚。
据《 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 》记载,在伊克昭盟一带,若春播后出现旱情,必于农历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日(传自于《 磨刀伏蛇精 》等民间故事,据说关羽磨刀就会下雨)前后,邀请戏班唱祈雨戏。会首点戏时必点《 渭河水 》,因有河必有水,祈雨必有望。杂剧《 关云长大破蚩尤 》中,关云长战胜了使盐池水枯竭的蚩尤,天下重又风调雨顺,即有关羽是雨神的意味。在山西潞城贾村《 迎神赛社礼节传薄 》的第四部分“ 哑队戏 ”角色排场单二十五个中,可以看到《 关大王破蚩尤 》一单:“ 三帝真君驾头,寇准,金紫园,归使臣,城皇,土地,千里眼,顺风耳,急脚鬼,宰相王钦,张天师,鬼怪(八个),炳灵公,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四揭地神,关公,关平,周仓,五岳阴兵,降蚩尤,上,散。”人们演此队戏是为了祈求山西的保护神关圣帝君,擒杀带来旱灾的妖魔蚩尤,祈祷来年雨水充足、五谷丰登。可见就算在祈雨于关王的仪式中,也存在城隍土地角色的要素。
据资料介绍,成都各县传统上多举办城隍会,温江县鱼凫镇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举行城隍会。人们用16人抬的彩色大轿将城隍爷和城隍娘娘抬起在四处游行,队伍以鼓乐、旌旗、伞仗导前。“灯队随后,挂灯人赤裸上身,两手平举握木杆,用铁丝把油灯悬挂在前额、胸部和大小臂上。灯队后是装扮的各种鬼神和沿途抢食的小鬼,城隍的轿子位于队伍最后”。
广汉县县城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举办城隍会,抬神像出巡,称之为 “城隍菩萨出驾”。人们会装扮各种鬼神,如无常、鸡脚神、判官、魁星,以及众多腰间挂着 猪肠扮演开肠破肚的恶鬼。
什邡县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为城隍会,会期长达半个月至二十天,届时许多川西和省城的行帮也来赶会。城隍出驾之日,人们扮成阎罗、鬼卒,一些自称 “阴 差”的巫道混杂其中。灯队会在上身皮肉上挂油灯,当地人称之为 “九莲灯”。当地和外来剧团多来演戏助兴。
玄都观 水陆画城隍
玄都观 水陆画城隍局部
来源:乐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