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220136-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21GXNSFBA196032);广西落叶果树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nycytxgxcxtd-2023-13-02);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十四五”建设项目(TS202111)资助。
揭秘!广西秋甜柿落花落果的秘密与保果技巧!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220136-3);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21GXNSFBA196032);广西落叶果树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nycytxgxcxtd-2023-13-02);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十四五”建设项目(TS202111)资助。
黄金盟等
柿( Diospyros kaki Thunb.)原产于中国,是柿科(Ebenaceae)柿属( Diospyros L.)果树的代表种,根据成熟时果实能否自然脱涩及其性状遗传特点,将现有柿品种分为完全甜柿(PCNA或“甜柿”)和非完全甜柿(non-PCNA 或“涩柿”)。太秋是 1997 年引入国家柿种质资源圃的甜柿品种,因其与我国常用砧木君迁子嫁接不亲和,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小果甜柿、亚林 6 号 等优良柿砧木选育成功,太秋开始在国内规模发展。太秋是广西栽培面积最大的甜柿品种,但在低海拔(<500 m)地区落花落果严重,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理想,严重制约了该品种的发展。柿生理落果明显,因品种和栽培管理等不同,落果有很大差别,太秋落花落果规律及保花保果技术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针对广西低海拔(<500 m)地区太秋落花落果严重的问题,以小果甜柿( D. kaki Thunb.)、亚林 6 号( D. kaki var. silvestris )砧太秋为材料,开展落花落果规律观察及保花保果技术研究,以期为太秋保花保果综合技术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 2021—2024 年在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柿试验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园为 缓坡 地,红壤土,海拔约 178 m,东经110°19′19″,北纬 24°55′21″。2021—2023 年,试验点年日照时数分别为 1 578.6、1 543.3、1 443.9h,年平均气温分别为 20.6、20.2、20.6 ℃,年降水量分别为 1 853.6、2 117.2、1 465.7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太秋,砧木分别为小果甜柿和亚林 6 号,2019 年 2 月,定植太秋/小果甜柿和太秋/亚林 6 号 1 年生苗,行株距为 4 m×2 m,2021年开始结果,试验园管理按 DB45/T 2802 的技术要求执行。
1.3 试验方法
1.3.1 落花落果调查
2021—2024 年,每砧穗组合选取生长正常、长势均匀、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每株树下铺网兜收集落花落果,露白后每天统计 1 次落蕾落花数量,从开花期开始每周统计 1 次落花落果数量。3 次重复,每次重复 6 株。
落果率(%)=(统计周落果数量/总花量)×100
相对落果率(%)=[统计周落果数量/(总花量-统计周前落果总数)]×100
累计落果率(%)=(统计周及之前所有落果数量之和/总花量)×100
1.3.2 保花保果技术研究
2023—2024 年,每砧穗组合选取生长正常、长势均匀、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设 6 个处理:T1,叶面喷施 20%赤霉素可溶性粉剂 0.067 mg/L液,从谢花期开始每隔 20 d 喷施 1 次,共喷施 3次;T2,叶面喷施 10%调环酸钙悬浮剂 1 g/L 液,从初花期开始每隔 20 d 喷施 1 次,共喷施 3 次;T3,在初花期使用 4 mm 宽环剥刀对主干进行环剥,宽度为主干直径的 1/20~1/15,环剥后用嫁接膜缠绕包裹环剥口;T4,在初花期使用直径 2.8mm 铁丝对主干进行环扎,60 d 后拆除环扎铁丝;T5,在开花前按壮枝留 2 朵花、中庸枝留 1 朵花、弱枝不留花的标准疏花;对照(CK),喷清水。每处理设 3 次重复,每次重复 6 株。
1.4 数据整理分析
采用 WPS Office Excel 2019 软件处理数据和作图,采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偏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落花落果调查
由表 1 可知,2021—2024 年,不同砧木太秋开花期均在 4 月中旬,平均花量基本随树龄增大逐年增加,定植 5 年后平均总花量趋于稳定。
表 1 2021—2024 年不同砧木太秋开花期和花量
太秋/小果甜柿和太秋/亚林 6 号仅定植第 3年开花前有少量落蕾,落蕾量分别占总花量的1.64%、3.93%,其他年份无落蕾现象。如图 1所示,落花落果规律基本一致,落花落果期均集中在花后前 11 周,表现为 2 次高峰:第 1 次落果(花)高峰在花后前 5 周(4 月中旬至 5 月中旬),该时期落果率为 70.07%~96.54%,其中花后前 3周(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落花落果量最大,占该时期落果(花)量的 79.76%~97.05%;花后 6~7 周(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落果偏少,占总落果量的 0.10%~3.72%;第 2 次落果高峰在花后 8~11 周(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落果增多,这一期间相对落果率较高,最高达 81.69%;花后第12 周(7 月中旬)后基本停止落果,占总落果量的 0~0.65%。不同砧木太秋花后 0~16 周累计落果率均较高,为 87.40%~99.47%。
图 1 2021—2024 年 2 种砧木太秋花后 0~16 周落果动态
2.2 不同措施保花保果效果
如表 2 所示,不同处理对太秋花后 1~12 周落果率的影响不同。对于太秋/小果甜柿,2023年,T4、T5 处理落果率均显著低于 CK,分别降低 7.92%、12.33%;2024 年,T2、T3、T4 处理落果率均显著低于 CK,分别降低 3.76%、5.33%、7.94%。对于太秋/亚林 6 号,2023 年,T4、T5处理落果率均显著低于 CK,分别降低 2.91%、8.48%;2024 年,T1、T2、T3、T4 处理落果率均显著低于 CK,分别降低 3.42%、2.71%、4.90%、4.71%。
表 2 2023—2024 年不同砧木太秋不同处理落果率
注:同列同一砧木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在 0.05 水平差异显著。
总体上,2 个砧木太秋均表现为 5 个处理花后 1~6 周的落果率均低于 CK,花后 7~12 周一些处理甚至全部处理的落果率均高于 CK,太秋/小果甜柿表现尤为明显(表 2)。
3 讨论
太秋是目前广西种植面积最大、同时也是问题最多的甜柿品种,摸清其落花落果规律是制定综合保花保果技术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太秋/小果甜柿和太秋/亚林 6 号砧穗组合在广西低海拔地区落花落果均较严重,总落果率分别在87.40%和 90.67%以上,最高均在 99%以上。这与江苏、山东 、湖南 、河南 、浙江 等省份太秋的表现差异较大,可能与产区之间气候差异有关。
柿较其他果树生理落果明显,因品种不同落果程度有很大差别。柿第 1 次落花落果普遍较多,平核无柿在花后前 4 周落花落果占总落果量的 40%~70%,前川次郎甜柿花后约 20 d 累计落果率达 48.67%,早秋甜柿花后 25 d 累计落果率达 41.20%。本研究表明,在广西低海拔地 区 , 太 秋 花 后 前 5 周 落 果 率 在 70.07 % ~96.54%,比其他柿品种早期落花落果更严重,花后前 5 周是太秋保花保果的关键时期。太秋花后8~11 周落果率平均为 6.13%,相对落果率最可高达 81.69%,该阶段果实已较大,对产量影响极为严重,亦是保花保果的关键时期。
果树落花落果的原因错综复杂,其影响因素包括树体营养状况、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花器官发育情况等。柿萌芽晚、落叶较早,与其他果树相比,其贮藏营养水平相对偏低。柿萌芽后至开花前,花芽分化、花器官发育等生殖生长和抽梢、长根等营养生长均依靠前一年树体贮藏的营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竞争养分,花和幼果的营养供应减少,造成花和幼果的大量脱落。本研究表明,叶面喷施调环酸钙、主干环剥、主干环扎、疏花均可提高太秋坐果率,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养分竞争激烈,开花坐果养分供应不足可能是太秋落花落果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环剥是恭城水柿保花保果的常用方法,由于太秋生长势较恭城水柿相对偏弱,因此环剥和环扎措施在生产上仍需慎用。外源赤霉素的供给有延缓柿幼果脱落的作用,可有效减轻柿第 1 次生理落果 。本研究发现,叶面喷施赤霉素显著降低太秋甜柿花后1~6 周落果率,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太秋甜柿早期落果也与内源激素含量有关。
4 结论
对广西低海拔(<500 m)地区太秋落花落果规律观察及保花保果技术研究发现,太秋落花落果较严重,落花落果主要集中在花后前 11 周,第1 次落果(花)高峰在花后前 5 周(4 月中旬至 5月中旬)且落果量最大,第 2 次落果高峰在花后8~11 周(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花后第 12 周(7 月中旬)后落果基本停止。主干环扎提高太秋坐果率的效果较好且稳定,但生产上长势中庸和偏弱树保花保果不建议使用环扎或环剥措施。叶面喷施赤霉素可有效降低花后 1~6 周落果率。本研究保花保果措施的实施主要集中在花后前 6周,有效降低该阶段落花落果率,而花后 7~12周仍高于 CK,如何减少后期落果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单一处理措施初步开展了保花保果技术的研究,下一步仍需结合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以及复合措施开展太秋甜柿保花保果技术研究,为广西低海拔地区太秋生产提供有效的综合保花保果技术。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