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英雄|冯仲云:投笔从戎书壮志 一腔热血报家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4 00:09 3

摘要:松花江北岸,有一座被老百姓称作牛甸子的小岛,离小岛不远处的江岸上,就是东北商船学校的旧址。这所曾为东北军培养海军军官的专门学府,当年曾活跃着一位特殊的数学教授——冯仲云。

松花江北岸,有一座被老百姓称作牛甸子的小岛,离小岛不远处的江岸上,就是东北商船学校的旧址。这所曾为东北军培养海军军官的专门学府,当年曾活跃着一位特殊的数学教授——冯仲云。

那时的他,站在三尺讲台之上,不仅传授数理知识,更在青年学子与船工心中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依托教师身份的便利,冯仲云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先后吸收20余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商船学校党支部;同时深入船工群体,发展了郭玉圣等一批党员,建立了党支部,由郭知琛任书记,他本人担任宣传委员。党组织的建立、爱国组织的发展和革命真理的传播,不仅为动员群众投身反日斗争筑牢了根基,为东北党组织培育了抗日骨干,更让冯仲云在革命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冯仲云毕业照

觉醒青年的信仰之路

1908年3月23日,冯仲云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余巷镇一个小职员的家庭。冯仲云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识字,给他讲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使年幼的冯仲云接受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培养了他的学习习惯。

1914年,冯仲云全家随父亲迁居洪江。1915年12月,反袁护国战争爆发后,全家颠沛流离地逃难,使冯仲云饱尝了人间的苦难,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平,从而产生了对封建军阀的憎恨和对穷苦人的同情。1919年,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后,洪江山城的青年学生也成群结队,打着旗帜,高呼口号,在大街上游行讲演,使冯仲云初步了解了世界大势和民族危机。

1920年秋,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并能继续求学,冯仲云随舅父回故乡余巷镇,寄居在二伯父冯亮臣家中。1923年春,冯仲云小学毕业,考入杭州蕙兰中学。他阅读了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向导》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想。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杭州的工人、学生相继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冯仲云和一些进步学生,冲破了学校当局的阻挠,走上街头,参加了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来到西湖断桥附近的日本领事馆时,他拿起话筒进行街头讲演,愤怒声讨和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罪行。

1926年9月,冯仲云抱着科学救国救民的理想,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在清华大学,冯仲云找到了自己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教育下,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他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认识到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才能获得解放”。

冯仲云

抗联岁月的铁血担当

1937年12月,日军动员了四个师团的日军和大批伪军,对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三江大讨伐”,妄图把他们的“心腹之患”东北抗日联军彻底“剿灭”。自1938年初开始,抗日联军进入极端艰苦的时期。

为了粉碎敌人消灭或困死北满抗日联军的企图,保存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1937年6月,活动在北满的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部分队伍,冲破敌人的包围,分三批向小兴安岭西麓——黑龙江、嫩江平原西征。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在11月间于海伦一带汇集,展开了黑嫩平原的游击战争。

抗联主力西征后,冯仲云率领留守部队和伤病员,继续活动在小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中。他们要与多于自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强敌进行殊死搏斗,还要忍受可怕的严寒和饥饿。为了弄一点粮食,往往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冯仲云深知一个党的领导者所肩负的革命重任。他关心着每个战士和伤病员,每天睡到半夜,就叫醒大家起来活动,以免冻坏了身体。他亲自用盐水为伤员清洗伤口,甚至从自己本就褴褛的衣服上撕下布条为他们包扎。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冯仲云的身体变得极为虚弱。他面色黝黑,胡须很长,嘴唇常常起泡和溃烂出血。

在抗日联军处于异常困苦之际,《论持久战》一书传到东北。冯仲云从这篇著作中了解了全国抗战的形势,明确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我们的战略战术,坚信经过持久战,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反复向大家讲:“黎明前是很冷的,但黎明过后,曙光就会到来。”他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使部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坚持小兴安岭地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图书馆里的为民路

1952年9月,冯仲云服从党中央的调动,离别了22年共患难、同战斗的东北人民,来到首都,就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冯仲云集思广益,对图书馆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行了读者登记制度,开辟了机关团体借书和照相复制业务,还加强了参考咨询和专题书目工作。这个时期编制的《我国著名大桥建筑资料目录》《铜硫铅锡硝等矿藏资料目录》等,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他的领导下,图书馆还扩充了科学技术阅览室、少年阅览室,开放了夜馆。这些措施严格了制度,方便了群众,扩大了图书的流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为了扩大图书流通,配合国家工农业建设,冯仲云决定在官厅水库工区和丰沙铁路工地设立12个流通站,并在市郊工厂、工地、部队、农机站和农业合作社建立了16个活动点。

冯仲云十分重视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他主张广收博采,不搞自我封锁。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图书馆与100多个大型图书馆建立了馆际邮包互借关系,与20多个国家的120个图书单位建立了交换关系,打开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图书交流的渠道。

冯仲云留在岁月里的,从来不是静止的故事,而是推着我们向前的力量。从松花江畔到书库灯下,他用一生诠释了“家国”二字的千钧重量,也为我们标注了前行的坐标。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