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动盛大启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3 20:59 1

摘要:2025年8月2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动在深圳市盐田区文化馆隆重拉开帷幕,深圳市及盐田区宣传文化系统领导、文博系统专家、艺术家、媒体、藏友等100余人共同出席了活动开幕式。本次活动通过展览、讲座、座谈会等不同形式,在深度梳理岭南文化起源与

咸头岭树皮布石拍点亮深圳七千年创新基因

2025年8月2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动在深圳市盐田区文化馆隆重拉开帷幕,深圳市及盐田区宣传文化系统领导、文博系统专家、艺术家、媒体、藏友等100余人共同出席了活动开幕式。本次活动通过展览、讲座、座谈会等不同形式,在深度梳理岭南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聚焦深圳文化发展轨迹,以咸头岭树皮布石拍为特色亮点,凸显深圳“滨海古邑·创新城市”的千年文脉传承,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岭南(深圳)的文化盛宴。

开幕式现场

岭南文化:保留独特魅力的同时,展现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特质

本次活动采取主、分会场联动,讲座、座谈会配套的形式,首先展示、解读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共融史。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长刘铭威在开幕式上发言

深圳市收藏协会理事长韩昌晟开幕式上致辞

小说《黄道婆》作者郁龙余教授在开幕式上

在主会场“南疆华韵——岭南(深圳)万年玉石器精品展”中,第一部分就展出了岭南地区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打砸器、打制器等器物,向大家展示了岭南先民早期的生产生活面貌。展览第三部分,结合岭南地区玉璋实物和香港大湾遗址、增城墨依山遗址的玉璋图片与三星堆、金沙、石峁、二里头、龙山等文化遗址的玉璋图片作对比分析,从大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玉石信仰、礼乐教化融合方面,讲述深港乃至岭南先民早在历史文献记载(秦末大将南征)之前,已经从文化基因方面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的历史事实,充分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精神特质。

在分会场“南疆华韵——骆越文化玉石器精品展”中,着重展示了岭南另一大特色文化——骆越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包括骆越文化独有的大石铲及其他精美玉石器,并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向大家展示了岭南地区玉石器加工的工痕与工艺。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岭南玉石器文化风貌,8月24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柳州市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罗安鹄先生将在分会场作《岭南早期玉文化探略》精彩讲座,来自全国各省级收藏组织的参会代表以及岭南玉石器藏友和收藏爱好者将共同参加本次讲座活动。

主会场展览中的另一场展览——“何以深圳——书画集邮文化展”,将延续“南疆华韵——岭南(深圳)万年玉石器精品展”中以咸头岭树皮布石拍为代表的古代深圳部分内容,聚焦深圳现当代城市发展史和城市文化精神,以书画、邮集的形式全方位构建多维叙事空间,通过20米国画长卷《鹏城锦绣图》、诗画深圳作品以及“罗湖桥的故事”、“文化名人大营救”、“梅兰芳”邮票小型张等展示,展现深圳山海连城的城市肌理与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壮阔征程。

韩昌晟理事长向嘉宾介绍藏品

咸头岭树皮布石拍:解码深圳七千年创新基因的“金钥匙”

本次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主会场“南疆华韵——岭南(深圳)万年玉石器精品展”第二部分中展出的树皮布石拍,尤其是借展自深圳博物馆和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咸头岭树皮布石拍图片,这些出土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深圳大鹏咸头岭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石拍,成为解读深圳创新精神源头的关键物证。

在本次活动中,树皮布石拍牢牢占据“C位”,无论展览、讲座还是宣传解读,它都是当之无愧的焦点。它并非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史前深圳先民智慧与创新的结晶——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邓聪等专家推断其用于制作坚韧的树皮布,展现了深圳7000年前领先世界的无纺布制作技术和巧夺天工的自然资源应用能力。

石拍作为制作树皮布的重要工具,其核心特征是具有沟槽或棱脊的工作面,主要用于拍打作业。经国内外权威机构碳十四测定和地层学、器物类型学分析等多重论证,深圳咸头岭石拍距今约7000年,香港南丫岛出土的石拍距今约6000多年,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同类工具距今3500年的历史早了3000多年,意味着深圳人在距今7000年左右已掌握了树皮衣制作技术,是世界无纺布服饰文明的发端。

珍藏品

此后,得益于深圳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太平洋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无纺布文明的世界性影响力,以树皮布石拍为主要工具形成的树皮布文明从深圳启程,逐渐通过陆路、水路传播到东南亚、南亚乃至美洲等地,穿越时空阻隔,跨越山海疆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见证着深圳早期开拓创新精神的萌芽与发展,书写了史前人类跨越山海的文化传播史诗。这种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基因,正与当代深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遥相呼应。石拍所承载的开放包容特质,恰是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数千年来的文化底色,也是深圳“创新、创造”精神的彰显与展示。

本次活动,不但将代表深圳史前文明的咸头岭树皮布石拍与现当代深圳城市文明相结合,在主会场举办了“何以深圳——书画集邮文化展”,凸显深圳自古至今的文脉传承,更于8月23日下午在主会场由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原所长、研究馆员任志录先生根据其四十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经历,讨论考古学家与收藏家的关系,以吸引更多藏友和收藏爱好者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经典永不过时。据悉,国际奢侈品牌LV的水桶包设计,其灵感正源自海南黎族悠久的树皮包制作技艺。这一案例有力佐证了岭南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普世价值与强大辐射力,也为咸头岭石拍所代表的树皮布制作传统在当代设计领域的转化应用,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成功范本,彰显了本土文化基因具备全球对话的潜能。为了扩大本次活动的宣传效果,突出深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打造深圳文化地理新地标,经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授权,我们以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藏的咸头岭树皮布石拍为原型,初步开发了一些文创产品,并希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坚持不断的活动,让所有深圳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圳有多么辉煌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加热爱深圳,赓续深圳的文脉和创新、创业精神,更加努力的建设深圳。同时,也要让外地来深圳的人都带上深圳的文化手信,和我们一起了解深圳、歌颂深圳、传扬深圳文化和深圳精神。

树皮布石拍是深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标识,它打破了“年轻城市缺乏历史纵深”的刻板印象,承载的是深圳7000年不息的文化脉动。从远古树皮布石拍到当代科技创新,深圳始终站在文明突破的前沿。这件沉默的史前工具,正以跨越时空的力量,激励我们传承“创新、创造”基因,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再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城市文明新典范。

展厅一角

用中国书画、集邮品解读深圳的历史人文和绿美蝶变

中国画以气韵生动传递东方哲思,集邮艺术则以纪实镌刻见证时代记忆。二者相映成辉,既是对深圳精神的立体诠释,亦是对中华文化创新活力的深情礼赞。这些展品全景记录经济特区建立45年的壮丽画卷,热情讴歌经济特区取得的伟大成就,诠释了深圳艺术爱好者如何捕捉创新的灵感,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愿观者在此驻足,感受艺术与时代的共振,聆听一座城与祖国的和鸣,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本次以“何以深圳”为主题的展览,它以中国画艺术、集邮两大板块。其中深圳内容中国画22幅,邮集8部计222个贴片;深圳内容手绘封63个,深圳内容明信片61枚,深圳内容个性化邮票2版。

在展出的中国画中,如果说深圳美协主席陈湘波的“云蒸霞蔚莲花山”图以独特视角展现改革开放45年来深圳的发展变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那魏克丹的“鹏城锦绣图”则以烟波浩渺、气势恢宏,以绿色、蓝色为基调的笔触,用不同色彩碰撞,从而绘出绿意盎然、花繁叶茂、海浪滔滔的画面。作品将深圳长达150公里的海岸线浓缩在20米长的画卷中,东起大鹏新区的旭日初升,西到宝安海上田园的落日余晖,中部还有福田莲花山的繁花灿烂。以深南大道为主要脉络,将深圳的敢闯之城、创新之都、文明之城、文化之都、生态之城、浓缩在画面上。北京简帛书法艺术院院长、古文字专家吴巍应邀为“鹏城锦绣图”题字。如果说诸彪的“南头古城”绿意盎然,那程劲晓“山海港城”则显得繁花灿烂;如果说张小梅的“仙湖之秋”的梧桐山郁郁葱葱,那张玲的“梧桐银妆”则显得的纯净、冷艳 。

由陈健创作并用简帛书法书写完成的2160字的“深圳赋”,将深圳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浓缩,并道出了深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7000年的风烟历史。整幅作品简帛书法笔画粗细有变,行笔舒疾有致,用笔、结体、章法富有变化,朴拙且端庄古雅,结体严谨且轻灵飘逸,从中既可以看到马王堆帛书的朴拙、居延汉简的飘逸,又可以感受到敦煌汉简的流畅奔放。

观众观展

“鹏城锦绣图”和“深圳赋”都是第一次在深圳与观众见面。

展出的邮集中,集邮者以精微视角定格历史瞬间:从“罗湖桥的故事”到“吴巍简帛书法艺术”;从“千园之城—深圳”到“诗画深圳”等等,一部部邮集如同时光棱镜,折射出深圳从一座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绿美蝶变。

“罗湖桥的故事”邮集通过罗湖桥的历史变迁,讲述了发生在罗湖桥的事件,借助邮集反映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该部邮集中出现的“梅兰芳”小型张,人们问:梅兰芳与罗湖桥有什么渊源?邮集编著者梁仲楷为大家讲述了抗战时期我国文化名人从香港撤退到内地经过罗湖桥的故事。

“简帛书法在深圳邮品上的艺术实践”,不但用邮品、纪念戳记录了深圳市收藏协会所举办的收藏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借助一枚枚纪念封、明信片等邮品,对简帛书法进行了宣传。至此,这部邮集从2003年至今的22年时间里,该系列纪念封、明信片、藏书票、纪念戳等已经采用深圳市简帛书法爱好者书写主题文字的简帛书法有近200枚之多。

“吴巍简帛书法艺术*大事记”用记叙形式。从2002年开始用不同邮品、报刊、照片等跟踪记录吴巍研究简帛书法。它以开放类集邮形式编组出吴巍从早期研究简帛书法,到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吴巍编著的《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出版的历程。这部邮集分别于2011年、2013年分别在北京、南京展出。

“我们一起走过”邮集,他以实寄封的形式,用邮政邮戳忠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深圳集邮协会的成立,到多部邮集参加世界邮展并获奖的历史进程。而且提供不同实寄邮品,记录了深圳的成长过程。

“千园之城——深圳”“诗画深圳”“诗话山海盐田”等邮集,则忠实的记录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坚持建设“绿美深圳”所做出的努力,并获得伟大的成就。

为组织好这次活动,深圳邮政文联提供了大量应该深圳内容的展品,书画骨干们特此以“生态深圳”、“绿美盐田”为主题创作了系列作品。

展厅一角

多种活动形式,共绘岭南(深圳)文化发展面貌

本次活动中,主会场双展联袂,系统呈现岭南(深圳)文化从古至今的恢弘发展画卷,并以咸头岭树皮布石拍为轴心,串联起深圳从史前到改革开放的“创新”主题叙事;分会场展览聚焦“骆越神韵”,展出骆越文化精美玉石器等文物,揭示岭南骆越古族的独特文化风貌;两场讲座相得益彰,在吸引更多观众和藏家参与的同时,溯源岭南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同时举办行业前沿座谈会,邀请中国收藏家协会领导及全国各省级收藏组织代表、业界知名藏家、学者等,共议《新文物法》框架下民间收藏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机遇。

以上不同的活动形式,多方面、多维度解读了岭南(深圳)的文化风貌,极大丰富了活动内容,更便于大家全面、深入地了解岭南(深圳)文化。

第八届“中国(深圳)收藏文化月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岭南文化根脉的一次深情溯源,更是对以咸头岭树皮布石拍为象征的深圳创新精神从远古到当下的辉煌礼赞。它深刻昭示着:伟大的创新,无不源于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刻理解与自信表达。深圳,正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信,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

为纪念本次收藏月活动,主办单位深圳市收藏协会印制了邮资明信片1枚,并委托深圳邮政制作了13枚深圳题材的彩色纪念戳。同时,深圳邮政部门为配合本次活动,还特别申请刻制了一枚3种颜色的“文化主题日戳”。它为深圳首枚多颜色文化日戳,具有邮政日戳的销票功能,极具收藏价值。同时,深圳邮政还组织了“快闪邮局”,现场满足集邮爱好者、青少年对打卡的需求。

附:13枚深圳题材的彩色纪念戳的主题内容分别为:

南疆华韵(2枚)、何以深圳、敢闯之城、创新之都、文明之城、文化之都、生态之城、会展之都、口岸之城、质量之都、金融之城、未来之都。

欢迎大家共同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岭南(深圳)文化盛事中来!

来源:寻艺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