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9日清晨,吴桥县桑园镇祁西村杂技小院东侧游园里,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晨曦的宁静。吴桥县龙欢杂技团的成员们早早齐聚于此,压腿时腰腿舒展如弓,下腰时脊背柔韧似柳,翻筋斗时身姿矫捷若燕……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让人叫绝。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世界杂技看中国
8月19日清晨,吴桥县桑园镇祁西村杂技小院东侧游园里,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晨曦的宁静。吴桥县龙欢杂技团的成员们早早齐聚于此,压腿时腰腿舒展如弓,下腰时脊背柔韧似柳,翻筋斗时身姿矫捷若燕……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让人叫绝。似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随着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吴桥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今年,这项赛事的开幕式、闭幕式都将在吴桥举办,杂技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家”。这对于吴桥和吴桥杂技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发展机遇。
吴桥杂技历史源远流长、门类齐全,涵盖徒手技艺、乔装仿生、硬气功、魔术等七大门类。为让杂技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吴桥县在17个杂技专业村推广“杂技小院”模式,着力打造集传承、教学、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这些散落于村落间的杂技小院,不仅是当地杂技艺人日常排练、切磋技艺的固定空间,更成为向外界展示杂技文化的生动窗口。游客可以走进小院观看艺人排练,参与简单的杂技体验项目,近距离感受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匠人精神。
在铁城镇张松村的“杂技小院”里,16岁的董家兴踩着1.5米高的高跷,与队友完成了一个惊险的托举动作。为备战今年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这群年轻演员已在此刻苦训练了三个月。
张松村杂技小院的“明星”是八代杂技世家何氏家族。第六代传人何书胜,如今是吴桥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创办的长发杂技团现有成员100余人,可表演杂技、魔术、驯兽等60余个传统项目。小院内,树干上悬挂的鸟笼、铁笼中踱步的狮子、猕猴与孔雀,与散落的杂技道具交织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里不仅是练功场,更是杂技文化的‘基因库’。”何书胜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小院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杂技器械,如“十样杂耍”中的飞刀、顶碗,以及何家祖辈走南闯北的马戏大棚模型。“杂技不能只活在影像里。”何书胜说。他鼓励徒弟“自立门户”,目前已有3名弟子在陕西、山东成立演出团队。这种“传帮带”模式,让吴桥杂技之花在京津冀、长三角甚至海外市场持续“绽放”。2025年,张松村“杂技小院”被列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其创新案例被写入《中国杂技产业发展报告》。
“这些‘杂技小院’所承载的不仅是杂技技艺的传承,还潜移默化弘扬着杂技文化,播撒着杂技的‘种子’,为古老的吴桥杂技注入生机活力和时代新韵。”吴桥县文广旅局局长杨俊红说。
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吴桥。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