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喀什地区以一份沉甸甸的农业答卷献礼:叶城核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2亿元,伽师新梅单日签约订单达21.4亿元,麦盖提澳洲淡水龙虾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曾经的戈壁荒滩,正生动演绎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篇章。
戈壁绿洲焕新颜
——喀什地区七十载“三农”蝶变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喀什地区以一份沉甸甸的农业答卷献礼:叶城核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2亿元,伽师新梅单日签约订单达21.4亿元,麦盖提澳洲淡水龙虾远销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曾经的戈壁荒滩,正生动演绎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篇章。
近年来,喀什地区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农业强区建设目标,因地制宜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民实现更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愈发坚实,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喀什实践的“三农”篇章。
筑牢粮仓根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八月初秋,骄阳似火。在喀什地区广袤的田野上,玉米、水稻相继进入灌浆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果园里,累累硕果压弯枝头,采摘工人们手脚麻利,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采收景象。
“十四五”以来,喀什地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构建起以小麦、玉米为主,水稻、豆类、薯类、杂粮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粮食生产格局。
2024年,喀什地区粮食和食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较“十三五”末的20亿元实现翻番,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粮食产业由“单纯增产”向“提质增效”迈出关键一步,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喀什地区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一系列科学规划与有效举措,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让“粮田”真正变成“良田”,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喀什地区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推动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集中作业,加快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扩面提质,在有效解放农牧民劳动力的同时,节约了种植成本,为农牧民外出或就近务工增收创造了条件,让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农民的“致富田园”。
既要吃得饱,也要吃得好。在保障粮食数量的同时,喀什地区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依托独特气候与资源优势,以“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供给日益充足,“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不仅数量充裕,品种更趋丰富,全方位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仓廪实方能天下安。从稳定种植面积、优化结构,到提高单产、延伸链条,喀什地区正以扎实举措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特色产业兴旺:从“土疙瘩”到“金疙瘩”
2025年8月,2025中国新梅行业大会暨第十届新疆喀什·伽师新梅展销会在伽师县举行,伽师新梅现场集中签约金额达21.4亿元,采购量10.7万吨。一场从地方升级为全国性的行业盛会,映射出喀什地区“一县一品”特色产业的蓬勃生机,见证着喀什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近年来,喀什地区立足独特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林果业,形成了以新梅、核桃、杏、葡萄、红枣、巴旦木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链。其中,“伽师新梅”品牌价值达29.45亿元,叶城核桃年产量超4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2亿元。通过种质资源库建设、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实现了产量、品质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在种质资源建设方面,喀什地区与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深度合作,构建起完善的林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体系。仅伽师县就收集新梅品种20余个,通过筛选培育,推广了一批适应本地气候、口感优良、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种源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得益于种质资源创新与标准化种植的“双轮驱动”,喀什的特色产业动能澎湃,呈现出多点开花、全域振兴的生动局面。放眼广袤田野,瓜果成熟季,“采摘体验+农旅融合+特色美食”模式吸引八方游客;规模化养殖基地内,科技赋能推动技术迭代,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设施蔬菜大棚中,新鲜果蔬四季供应,丰富着百姓餐桌。从“一颗核桃富半城,万亩新梅兴产业”的林果振兴篇章,到棉、畜、菜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喀什正以特色产业为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着愈发绚丽的色彩。
乡村蝶变宜居: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建设美好乡村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基。长期以来,喀什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改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也是群众的深切期盼。近年来,喀什地区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围绕村内道路硬化、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群众急需领域推进建设,强化农村“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公共服务保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变化、共享发展成果。
随意走进喀什的乡村,昔日坑洼的泥巴路变为平坦柏油路,老人赶集、孩子上学不再受颠簸之苦;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标准化的卫生间,污水得到规范处理;房前屋后垃圾及时清运,村庄环境清爽整洁;村党群服务中心里,老人们下棋聊天,笑声阵阵;乡村学校的教学楼内,孩子们的琅琅书声回荡校园,乡村的烟火气中洋溢着幸福滋味。
随着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举措落地见效,喀什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田间地头,连片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闲置地块变身丰产田,新鲜果蔬采摘后通过便捷物流送往各地;村里的工厂车间内,棉花纺成细密纱线,干鲜果穿上精美包装,带着乡土气息的产品通过延伸的产业链走向广阔市场。村民们告别了单一的农耕生活,在产业园里务工、在家门口创业,钱包一天天鼓起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如今的喀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同行,向更加美好的生活稳步迈进。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