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设计是科技、人文的跨界合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3 18:12 3

摘要:中国最早的设计学科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核心事件,不仅重塑了社会文化与政治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和发展。从西学东渐所带来制图学、图画学、工艺美术等的影响,到德国包豪斯的西方设计理念、教育方法的深刻影响,传统的设计学科教学一

中国最早的设计学科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核心事件,不仅重塑了社会文化与政治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设计教育的萌芽和发展。从西学东渐所带来制图学、图画学、工艺美术等的影响,到德国包豪斯的西方设计理念、教育方法的深刻影响,传统的设计学科教学一步步从启蒙走向了成熟。

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将设计纳入社会美育体系,中国美术学院从设立之初就提出了“中西调和”的校训,在教学中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教育。

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

构建现代中国人的“天人之际”

高世名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对创新设计学院在设计学科的教学提出了设计作为“重新发明日常”的工具的指导思想,他提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设计师通过物品(如茶具、服饰)重构日常生活经验,使“民主与科学”理念具象化。例如西湖博览会搪瓷盘(庞薰琹设计),将东方纹样与工业制造结合,象征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设计人文如何在高速变化的时代重建?如何来理解学院的目标“重新发明日常,重建设计人文”?其实它回应了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如何与技术、艺术相融合的关系。

我们从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从另一个视角观看世界,带来对生活的别样理解与感知。

因此,今日设计需打破专业边界,与科技、人文跨界合作,重新发明日常。新文化运动的未竟之业——构建现代中国人的“天人之际”——仍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命题。

《釉瓷百相》

创作团队:方雨轩、陈禹汀、陈婉莹

指导老师:胡晓琛、顾文甲、陈天翼

传统观点将“设计”等同于美术创作,认为技术课程偏离审美训练核心,如手绘、造型能力等。学生常见的疑问是编程和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材料科学实验能提升我的设计能力吗?

《静语言》

创作团队:金石徐开、何玉文、张高翔

指导老师:邢志强、毛雪

从20世纪的包豪斯时期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观点,但是设计实际上是“艺术—科技—商业”三维统一的属性,技术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是跨学科融合的设置,而非简单叠加。技术是手段而非创作的目的。

2019年至今,创新设计学院都从全球招募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创意者、科学家、教学实践者与在校的一线青年教师1对1展开联合教学。创新设计学院的课程中经常以艺术家与工程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来教,从课题的提出、设计目标的研究与技术方案的提出、技术的教学与应用,美学的把控,都在每一门课程中得到了螺旋式的循环上升。

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近来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方向,也证明了具备跨学科能力的设计师,不再将技术放在艺术的对立面,而是技术美学和技术美化生活的催化剂。当技术成为表达的“新画笔”,艺术的可能性才真正无界。

《列光喻象》

创作团队:朱震岳、杨飞洋、来茹懿

指导老师:顾文甲、张浩

前沿技术课程(如AI、元宇宙等)不是艺术的“敌人”,而是拓展人文表达维度的“新母语”。

当学生用算法模拟《周易》卦象演变,用脑电波生成抽象音乐——技术的冰冷理性与艺术的灼热感性,正在碰撞出第三种智慧,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智媒体时代的包豪斯“艺术与技术新统一”在数字时代的最激荡回响。

(根据采访整理,胡晓琛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教授、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来源:生活小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