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移植:肠道的新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3 19:04 1

摘要:小肠因免疫原性强、富含淋巴细胞且肠腔菌群繁盛,曾一度被视为器官移植的“禁区”,也是大器官移植中起步最晚、成功率最低的类型。近40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策略、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治疗以及感染防控等关键环节的显著进步,小肠移植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疗效确切的临床手术

小肠因免疫原性强、富含淋巴细胞且肠腔菌群繁盛,曾一度被视为器官移植的“禁区”,也是大器官移植中起步最晚、成功率最低的类型。近40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策略、排斥反应的监测与治疗以及感染防控等关键环节的显著进步,小肠移植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疗效确切的临床手术。

发展与现状

1959年,Minnesota大学Lillehei团队完成犬自体全小肠移植,1967年Ralph Deterring医生开展了人体尝试,1964-1972年,共进行8例人体小肠移植,但因缺乏有效免疫抑制,均以失败告终。20世纪70年代全肠外营养(TPN)临床应用也使小肠移植探索一度停滞约15年。80年代环孢素、90年代他克莫司的应用开启新纪元;特别是2003年以来,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方案、排斥监测与治疗以及感染防控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受者生存率,小肠移植已成为肠功能衰竭的标准治疗。

国际小肠移植登记中心(IITR)2023年报告[1]:1985年1月至2023年6月,全球98个中心共实施小肠移植4709例(儿童2350例,成人2359例)。其中单独小肠移植约2120例(45%)、肝-小肠联合移植1365例(29%)、全腹腔器官簇移植约989例(21%)、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235例(5%)。我国小肠移植事业起步较晚,1994年南京军区总医院(现东部战区总医院)完成首例小肠移植,1999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首例亲缘性活体小肠移植,但目前绝大多数单位并未常规开展。

小肠移植适应证与禁忌证

小肠移植适应证

当肠康复未能恢复肠道自持,且经多学科团队评估属永久/不可逆或危及生命的肠功能衰竭,并出现以下之一时应考虑移植:反复感染、肝功能损害、静脉输液通道丧失。小肠移植适应证如下所示(表1)[2]。

表1 小肠移植适应证

小肠移植的禁忌证[3]

1.绝对禁忌证:

(1)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2)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3)严重的腹腔感染或全身脓毒症;(4)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5)侵袭性恶性肿瘤;(6)伴有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7)静脉通道丧失,无法保证移植术后6个月静脉通道通畅。

2.相对禁忌证:

(1)无法建立静脉通道;(2)年龄>65岁;(3)癌前病变或过去5年内有癌症病史;(4)极度营养不良;(5)酗酒、药瘾,治疗不足6个月或治疗6个月以上无缓解;(6)缺少家庭支持(术后依从性差)。

手术方式

小肠移植的共同特征是移植物中均包含小肠。国际小肠移植注册中心(ITR)的定义如下:

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物含肝、胃、小肠和胰腺(为全腹腔多器官簇移植);若不含肝,称改良腹腔多器官簇移植。

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原发病因、既往腹部手术史、肝及其他脏器功能、供受体配型与移植中心经验等因素。

术后并发症

1. 手术相关并发症

血管吻合口血栓:虽少见但凶险,多发生于术后48小时内。

胃肠吻合口瘘:早期严重并发症。风险因素包括重度营养不良、大剂量激素、移植肠供血不良及与十二指肠吻合等。

腹腔出血:较常见,多与动脉吻合缝合不牢、血管撕裂或肠系膜创面结扎线松脱相关。

2. 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以往发生率达50%–70%,多见于术后半年内;近年来随免疫治疗进步,轻中度显著下降。但严重或黏膜剥脱性急性排斥仍约10%,死亡率超过50%[4]。肠黏膜活检是诊断金标准。

慢性排斥:发生率约10%–20%[4],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可靠诊断手段,是导致远期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早期频繁排斥、免疫抑制依从性差、高滴度HLA抗体及单独小肠移植。

3. 感染

小肠移植后感染发生率与病死率极高[5]。有文献显示,移植后死亡中感染占比可达70%,受者平均每人经历约4次感染;IITR统计显示感染占受者死亡原因的49%。

术后营养支持

小肠移植术后营养支持的目标是恢复肠道功能、摆脱TPN并重建肠内营养(EN)与普通饮食;受缺血再灌注、去神经、淋巴回流中断及排斥等影响,功能恢复为渐进过程。早期以TPN为主,术中在移植肠近端置管造口,为术后早期EN及肠道给药建立通路;随移植肠功能改善,采取肠外营养(PN)+EN并行,逐步增加EN、减少PN。通过木糖吸收试验、氮平衡、粪脂及口服他克莫司后血药浓度评估糖、脂、蛋白吸收功能,并据此调整EN配方与剂量;同时监测体格指标、免疫功能、血清白蛋白、基础能量代谢及EN耐受性,以指导支持方案并评估疗效。待肠动力恢复且无吻合口瘘时,先行口服低脂饮食,在耐受并能维持营养的前提下,逐步过渡至完全口服普通饮食。

未来展望

小肠移植已成为肠功能衰竭的常规治疗。90%以上受者可重获肠道自主性[2],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并多能重返社会。未来适应证有望拓宽,但仍面临遗体供器官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以及国内常规开展单位不足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团队在相关技术上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全面推进奠定基础。期待小肠移植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更广泛、规范化开展,惠及更多肠功能衰竭患者。

[1] International Intestinal Transplant Registry. IRTA international intestinal transplant 2023 report. https://intestinalregistry.org/iitr.

[2] 朱长真,李元新.小肠移植现状和适应证的精准选择[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24,12(03):266-270.

[3]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 小肠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9,40(10):580-590.DOI:10.3760/cma.j.issn.0254-1785.2019.10.002.

[4] 吴国生. 活体小肠移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4,45(04):243-250. DOI:10.3760/cma.j.cn421203-20230921-00099.

[5] 郭晖,陈知水.移植小肠病理学诊断标准及其进展[J].器官移植,2022,13(03):307-316.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