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前的春节,为了陪女儿,我决定破例再看一部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电影开场后,我意识到这又是一部垃圾电影,女儿也被没有曲线周期的强烈音效弄得烦躁。但我俩还是坚持看完了,唯一的理由是,电影票钱已付,收不回来。
多年前的春节,为了陪女儿,我决定破例再看一部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电影开场后,我意识到这又是一部垃圾电影,女儿也被没有曲线周期的强烈音效弄得烦躁。但我俩还是坚持看完了,唯一的理由是,电影票钱已付,收不回来。
老王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布满血丝。屏幕上,他重仓的那支股票正用一片惨绿向他“致敬”。整整三个月前,他以每股38元的价格信心满满杀入,坚信这支“成长性龙头”必将腾飞。如今股价已跌到27元附近,账户上的亏损数字刺得他心头发紧。
老王不知道,他此刻正在一个古老的心理陷阱里越陷越深——沉没成本偏误。如同赌徒在老虎机前一次次投币,只为追回那已不可能返回的投入,我们总对已经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过分眷恋,幻想靠继续投入来“翻本”。
沉没成本(SunkCost)指的是已经投入、无法收回的资源,比如金钱、时间、精力、感情等。而沉没成本效应描述了人们因为不愿意让这些资源「白白浪费」,而继续投入的心理倾向,即使未来的回报并不乐观。
这种效应源自人们天生对损失的厌恶以及对已付出投资的依恋。
1985年,心理学家 ArkesHal 和 Blumer Catherine 设计的一个实验验证了这一点:他们将购票观众分成两组,一组支付全价购买电影票,另一组以折扣价购票。结果发现,全价购票者即使觉得电影无聊,也更倾向于坚持看完;而折扣购票者则更容易选择离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全价购票者投入的金钱更多,他们更难接受自己的投入没有回报。这也反映出投入的多少(即沉没成本的大小)对决策及其行为产生影响。
期货市场是“沉没成本”偏误的重灾区。2020年4月那场震惊市场的负油价事件,一些投资者面对暴跌,非但不果断止损,反而在“摊平成本”的执念下不断追加保证金,最终导致难以承受的穿仓惨剧。账户上的窟窿,正是沉没成本偏误催生出的恶之花。
基金投资亦难逃此劫。许多投资者对定投亏损的基金难以割舍,因为“坚持了那么久”,舍不得中断。这份“舍不得”背后,正是对已投入时间和金钱的过度珍视,而忽略了基金本身是否还值得托付。
更危险的是,沉没成本偏误常常与另一种认知偏差——承诺升级——狼狈为奸。当投入越多,我们越倾向于追加投入以证明自己最初选择的“正确性”,在自我辩护的迷宫里打转,离理性决策越来越远。
虽然沉没成本效应广泛存在,但并非无法克服。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这个心理陷阱:
1. 聚焦未来,而非过去
学会将注意力从过去的投入转移到未来的收益。问自己:现在的选择能否为未来带来更多的价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应该果断放弃。
2. 设定明确的止损点
专业交易者奉行“鳄鱼法则”:当鳄鱼咬住你的腿,唯一生路是果断断腿求生。在投资中,这意味着设定并严格执行止损纪律。量化交易模型之所以冷酷高效,正因它能彻底摒弃情感纠葛,机械执行预设规则。
3. 区分情感与理性
从情感中抽离,理性分析当前的情况。如果继续坚持的成本大于收益,就要勇敢地选择放手。
4. 用成本-收益分析说话
尝试将投入和潜在收益量化,写下它们的具体数字。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判断是否值得继续。
5. 学会接受「损失」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临损失。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未来更大的成功腾出空间。学会对损失释怀,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选择。
投机市场中,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何时放手。止损不是承认失败,而是为了不被过去的错误绑架未来——当我们学会与沉没成本和解,便是在荆棘丛中为自己劈开一条生路。
参考资料:
《清醒思考的艺术》作者:[德]罗尔夫·多贝里
《行为金融学:心理、决策与市场》作者:[美]阿科特,[美]迪弗斯
《止损:如何克服贪婪和恐惧》作者:[美]吉姆·保罗、布伦丹·莫伊尼汉
来源:淘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