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虫夏季最活跃,能夺人性命!医生提醒:被叮咬后千万硬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3 17:25 1

摘要:夏天到了,热得连狗都懒得出门,可有一种小虫子却活跃得很。它不大,却能让人进医院、进ICU,甚至丢了性命。许多人看到它叮在皮肤上,本能地一把拽下来,结果却惹出更大的麻烦。这到底是什么虫?为什么它能那么“毒”?被叮咬后到底该怎么办?

夏天到了,热得连狗都懒得出门,可有一种小虫子却活跃得很。它不大,却能让人进医院、进ICU,甚至丢了性命。许多人看到它叮在皮肤上,本能地一把拽下来,结果却惹出更大的麻烦。这到底是什么虫?为什么它能那么“毒”?被叮咬后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说蚊子叮人是“骚扰”,那这类虫子叮人就是“偷袭”和“伏击”,它不像蚊子飞来飞去,而是悄悄爬上身,咬你一口再把头埋进皮肤里。是的,说的正是——蜱虫

很多人一听“蜱虫”,觉得离自己很远,只有在山里才会遇到。但现实是,即使在城市公园、绿化带、甚至家门口遛狗的草丛中,都能碰上它。尤其是养宠家庭,更是高危人群。

前不久,一位中年男性在门诊就诊时,主诉发热、头晕、乏力,最初以为是感冒。可体温升高至39℃,口唇发紫,查血发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

经详细追问,发现他前几天曾带宠物狗去草地玩耍,回来后发现腿部有一个黑点,随手拽掉了。几天后症状加重,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一种由蜱虫传播的新型病毒性疾病

蜱虫的危害远不止于叮咬那么简单,它携带多种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可传播十余种人畜共患病。像SFTS、莱姆病、森林脑炎、斑疹伤寒等,都是它的“作品”。

令人意外的是,很多人被咬并不是在野外,而是在小区草地、遛狗时、甚至家里宠物身上。这让人防不胜防。尤其对于免疫力差的中老年人,一旦感染,病情进展极快。

传统认知里,很多人以为“看到虫子赶紧拔掉”是对的。其实这恰恰是大错特错。硬拽蜱虫不仅无法彻底拔除,反而容易让它的头部残留在皮肤内,引发严重感染或过敏反应。

临床中,医生处理蜱虫叮咬时,常用的是弯头镊子,靠近皮肤夹住虫体,顺着它的嵌入角度缓慢拔出,避免挤压虫体。挤压会导致蜱虫体内病毒大量释放,增加感染风险。

很多中老年患者存在一个误区:以为一旦没发烧,就没事。SFTS的潜伏期可达两周,甚至更长,且初期症状极不典型,部分患者只有轻微乏力、低热,很容易被误诊。

蜱虫的“毒”并不是它咬你时有毒,而是它体内携带的病原体。不同地区的蜱虫种类不同,传播的疾病也不同。有些蜱虫可携带莱姆螺旋体,引发慢性关节炎、神经系统病变,晚期甚至影响心脏功能。

更隐蔽的是,蜱虫喜欢在皮肤皱褶处叮咬,如腋下、腹股沟、耳后、膝窝等区域。很多人直到洗澡时才发现皮肤上“鼓起一个黑点”,但此时它可能已经叮咬超过24小时。

一些患者自述在野外回来后感到困倦、肌肉酸痛、食欲下降,误以为是中暑或拉练太累。可血常规一查,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大幅下降,这正是病毒入血后的典型表现。

在临床上,医生们更担心的是免疫风暴。部分患者因感染激活机体大量炎症因子,出现高烧、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肝肾功能急剧恶化,这正是SFTS的致命机制之一。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农村才有蜱虫,其实这是误区。在城市中,绿化带、湿地公园、宠物身上都是蜱虫的藏身之所。尤其是温度一旦超过25℃,湿度大于50%,蜱虫就容易活跃。

很多人习惯用酒精、香水、电蚊香熏蜱虫,期望它自己掉下来。这些做法反而可能刺激蜱虫释放唾液,加速病毒传播。医生建议,发现蜱虫后第一时间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处理。

家有宠物的家庭,更应定期给宠物做体外驱虫。很多蜱虫是通过宠物进入家庭环境,藏在沙发缝、床垫下,悄无声息地等待下一次“进攻”

在门诊中,常见有患者说“我以前也被咬过,没事啊”。但医学上讲,是否发病取决于蜱虫是否带毒、叮咬时间、宿主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不能以过往经历判断风险。

预防蜱虫叮咬,除了避免草丛、穿长衣长裤、使用驱虫剂等常规方法外,更关键的是——回家后及时检查皮肤,特别是孩子和老人,自己不易察觉,家人要留心。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健康知识是:蜱虫叮咬后即使没有症状,也建议在5天内做血常规检测。因为部分病毒感染前几天并不表现明显,但血象已悄然改变。

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慢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一旦感染SFTS,死亡风险要远高于健康人群。这是因为基础疾病让身体“打仗的本钱”本就不够。

还有一个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蜱虫的唾液中含有抗凝物质和局部麻醉成分,所以被咬时几乎无感,这也是它能“作案成功”的关键。

门诊中曾收治一位老年女性,因持续低热、乏力入院,查血提示白细胞下降,起初怀疑是肿瘤。后在耳后发现一个蜱虫残留的头部,确诊为莱姆病。若非仔细体检,可能误诊方向完全错误

这也提醒所有临床医生,面对不明原因发热和血象异常时,要考虑蜱媒病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夏季高发期间。

很多人好奇:是不是只要拔掉蜱虫就没事了?其实不然。蜱虫叮咬时间越长,传播病毒的风险就越高。超过12小时,感染率明显上升。超过48小时,甚至可能已进入全身循环。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观察到一个规律:蜱虫叮咬越“安静”,后果往往越严重。病人没有疼痛感,往往也没有警觉,等到症状出现时,病毒已攻入多个系统。

医生建议:若发现蜱虫叮咬,不要自行处理,更不要涂抹刺激性物质,应尽快就医,由专业人员完整拔除,并根据情况做必要的化验。

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轻症假象”,一时的发热、乏力可能只是“毒素初现”。及时就医、动态观察是避

免严重后果的关键。

夏天虽然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但健康的前提是安全。不要因为一个小虫子,带来大麻烦。谨记:发现蜱虫,别硬拽,及时就医是正解。

蜱虫不可怕,怕的是认知不足;疾病不致命,致命的是忽视早期信号。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王丽芳,李晓燕,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对策[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03):145-149.
[2]刘彦,张春红,孙丽.蜱虫叮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24,40(04):321-326.
[3]李伟,周正.莱姆病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J].中华内科杂志,2025,64(02):98-102.

来源:岐黄传人王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