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头发,在欧洲人的言谈中,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存在!《哈利波特》里的罗恩,明明只是想过个安生的校园生活,偏偏马尔福总是不依不饶,逮着那一头红发嘲弄没个完?倒回一百年前,安妮·雪莉的烦恼也是红发。就算放到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小女孩在学校里大把时间都在试图避开同学
红头发,在欧洲人的言谈中,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存在!《哈利波特》里的罗恩,明明只是想过个安生的校园生活,偏偏马尔福总是不依不饶,逮着那一头红发嘲弄没个完?倒回一百年前,安妮·雪莉的烦恼也是红发。就算放到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小女孩在学校里大把时间都在试图避开同学的冷嘲热讽。好笑的是,不管小说还是现实,哪怕是英国皇室的哈里王子,他的红发也没有让他免于被喊“Big Ginger”。黑头发、金发、红头发,三种颜色在欧洲构成一个奇怪的鄙视链,你问原因?恐怕还真不是一句“外貌即命运”能说清的。
欧洲发色的鄙视格局,不光是外在特征的区别,更是数千年族群变迁、文明更迭的缩影!在罗马帝国如日中天的年代,黑头发是时髦、身份的象征,金发和红发在贵族眼里,不过是野蛮人的符号。那会儿的罗马人,怎么看北方蛮族怎么嫌弃,仿佛长了黑发就是开化、优雅的证据似的。这种想法,后来居然扎根在无数欧洲人的审美认知里,直到今天还贼有市场。
拉美沿地中海一带,本就是较早步入文明的民族,同古埃及、希腊结下没完的渊源,黑头发、黑眼睛、棕色皮肤俨然成了罗马帝国的标准样貌。反观那些生活在更北边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不是红发就是金发——他们的身世,注定与南方的拉丁人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也许很难相信,凯尔特人在罗马崛起前,强得不可一世。罗马城都能给他们攻破,德尔菲神庙照样被洗劫。分布广、影响广,可惜好景不长。松散的部落结构注定了内部难以形成合力,对抗系统化的罗马军团更是力不从心。公元前58年,高卢战役拉开序幕,七年里凯撒一个接一个拿下凯尔特腹地。紧接着,罗马皇帝克劳狄占据了不列颠。凯尔特人的辉煌很快被连根拔起——只剩下现今的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与布列塔尼苟延残喘。
被征服也就算了,问题是被贴了失败者的标签!久而久之,红头发逐渐与“落后”、“被踩在脚下”划等号。黑发成了有权中的标志;日耳曼人的金发倒也没好到哪里去——一开始一样属于“蛮子”队列,只不过,历史让金头发的人有了不一样的结局。
罗马帝国倒台了,北方来了更多的麻烦。哥特、汪达尔、盎格鲁、撒克逊,各路日耳曼人蜂拥而至,把西欧搅了个天翻地覆。高卢被法兰克人拿下,意大利归东哥特人,西班牙属于西哥特人,连北非都不放过。对日耳曼人而言,被罗马人鄙视的往事仿佛一笑置之,他们要的,是疆域,是权力,是文明主导权。
当然,凯尔特人的处境继续惨下去。最惨的还属不列颠岛——罗马军走了,北方的苏格兰凯尔特人南下,结果南边的凯尔特人扛不住,愣是招了三拨日耳曼部落进来负责防御,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人没打算离开。解决了北方人的威胁,转头就成了新主人,把土著逐到穷山恶水里头。英格兰的“七国时代”,土著凯尔特人基本成了背景板。
英格兰的命运后来还真没变!维京人、诺曼人轮番登场,但“主角”始终留给了金头发的统治者。法国的凯尔特余孽倒是闯到布列塔尼蹭里安身,谁知道隔壁的法兰克人同样不肯放过他们,反复征讨,到了法兰西王国确立之时,这点残余被彻底融掉。
凯尔特人在意大利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老巢也差不多,先被罗马整合,罗马没了以后,继续被日耳曼人统治——红头发的“失败者”人设越发牢不可破。反过来看日耳曼人,金发照样曾经是“乡土气息浓重”,但他们能打,会混,尤其是把罗马人从历史舞台请出去之后,身份突然就“高大上”了。
到了希特勒时代,金发碧眼已经包裹上所谓优越感。在纳粹极端种族理论里,金头发成了所谓“高贵血统”。即便是后来纳粹彻底覆灭,欧洲社会的某些潜意识依然没改,金发变成了人人艳羡的象征——哪怕在日常生活里,很难再说“金发必须比黑发高明”。
**相比之下,红头发始终没翻身机会**。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多时候就是历史的偶然吧。凯尔特人没坐拥一个统一强势的国家,一直边缘化弄到现代。
更加讽刺的是,古罗马时代拉丁人鄙视红头发,主要是优越感。而日耳曼人占了上风后,歧视升级为生理恐吓。中世纪最可怕的巫术猎杀年代,红头发女人首当其冲。天主教猎巫三百年,红发女性被抓去祭旗的比例远高于常人。很多文学作品索性把叛逆、邪恶、堕落的象征都安在红头发角色身上。谁没听说过莉莉丝、犹大?影视作品喜欢把反抗传统的魔女和吸血鬼弄成红发形象,无非是讨好观众点心理期待——怪异、边缘、危险。
有些说法又不完全对。猎巫运动里,最先被盯上的其实是那些看似“异端”的女性,不全是发色问题。就像有一部分红发人是自然变浅,有的其实是后天染色。在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的古欧洲,任何不符合主流审美的人,总是容易被揪出来驱赶乃至烧死,这没啥意外。
随历史发展,爱尔兰、苏格兰的移民潮把红头发的标签带去了新大陆。那会儿的美国、加拿大,红头发等于是贫困潦倒、逃荒人群的象征。北美的社会阶层固化更加显著,红发人首先被约等于“底层移民”,成了另一个意义上的“非我族类”。到现在,虽然歧视已经没有那么赤裸,网络平台还有“Kick a Ginger Day”这样的流言段子,红头发依然逃不开被拿来调侃。
其实仔细看,一些文艺作品还是会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好莱坞也有不少塑造强大、聪明、有魅力的红发形象。但现实如何?英国哈里王子选择离开王室,除了个人原因,有没有一点点社会氛围的因素呢?别的都可以装作看不见,周围环境的无形压力,谁都逃不开。
说到这,发色鄙视不只是发色本身。它背后糅合着民族身份、社会标签、甚至命运的无常。罗马人曾经天命在身,日耳曼人一轮接一轮腾飞,金发地位跟着水涨船高。偏偏凯尔特人一次次在欧洲权力格局边缘游离,红头发就成了人人能踩一脚的工具。
偶尔也会觉得,世界其实没谁能一直站在食物链顶端。凯尔特人的红发,或许在今后几十年又变回流行元素也说不定?谁能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前人人嘲讽的“卷发”如今竟然再度流行,连社交媒体里都可见各色发型的流动?
现在来看,全球化带来了基因混合,身份漂移,年轻人越来越不在意纯种出身,多少人迷恋异域风情。但有趣的是,一些历史积淀下来的刻板印象,它们像是根深蒂固的藤蔓,临时很难拔除。
红头发的故事,从欧洲到北美,几经波折,是大时代、大文化碰撞下的副产品。其实用一句话总结,大概就是谁主沉浮,谁的特征就成上位者必备,红头发不过是历史选中的标签之一。等下一个时代来临,也许谁都说不清会轮到什么特征站在鄙视链底端。
来源:蝶娱